文/吳振宇 王芝英 楊學勤
村道乾淨平坦,房前屋後整潔有序,村民家門前的小花園、小菜園生機盎然……清新、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徐徐展開。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一件大事。如何讓農村環境亮起來,生態美起來?順應百姓對過上美好生活的強烈要求,以農村汙水得到集中有效處理,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明顯提升為總體目標。近年來,福安市開啟了新一輪力度空前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對房前屋後又黑又臭的河塘溝渠、排水溝和水域漂浮物,實施清淤疏浚,恢復鄉村風貌,逐步呈現一個個生態宜居的鄉村美景,猶如一幅幅清新的山水畫卷,正成為令人嚮往的生態宜居之地。
建立健全機制 高標準規劃定位
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個難點問題,其目標就是要使福安市舊貌換新顏,水更清了,岸更綠了,人居環境更美了!百姓有更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早在2018年,福安市就出臺《福安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按照「城鄉統籌、整村推進、整體改造、系統提升」的指導原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堅持分類指導、一村一策,將兩高沿線122個村莊分為傳統型(11個)、新建型(83個)、混合型(28個)三類制定規劃。對民居建築風貌進行規劃設計,分傳統型、新建型、混合型三種類型。傳統型村莊重在保護傳統格局,做到「修舊如舊」,留住鄉愁記憶;新建型村莊著眼於與周邊自然景觀的協調,重點整治「裸房」及不協調建築,注重色調素雅,彰顯整體風格;混合型村莊的新老房子整治以協調相適為重點,並輔以綠化景觀點綴,重塑村莊風貌的完整性。
福安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提升人居環境「顏值」,突出「四個重點」機制。以「房屋整治、綠化美化、衛生治理、安全保障」為重點,推出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整體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有「顏值」,更凸顯「氣質」。
結合上級部門人居環境整治的總體要求,福安市建立健全機制,責任落實到位。成立指揮部,由市委書記和市政府市長掛帥,市分管領導具體負責,明確鄉鎮主要領導擔任二級段長,13個市直部門掛鈎13個鐵路沿線村莊,14個市直部門掛鈎13個高速公路沿線鄉鎮。市指揮部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現場會、業務培訓會,定期分析、階段推進,常態督促綜合整治工作;市委督查室將綜合整治納入督查日報,實行每日跟蹤督查;鎮村兩級幹部進村入戶,努力在「我的房子我做主」的呼聲與「統一規劃、統一色調、統一風格」的要求中尋求「最大公約數」,既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又能最大限度地達到技術方案和施工圖冊的標準。住建、林業、城市管理、自然資源等部門互相配合,抽調幹部組成業務指導組,每周指派專人下村指導,與鄉鎮指揮部協同推進整治工作。參與整治的村莊,不約而同設立新村規民約,其中共同的一條就是,每隔兩天,1至2戶家庭要作為志願者,參與全村衛生打掃。同時,將此項工作作為一線考察幹部的重中之重,強化正向激勵和督查督導,確保整治有效推進。
健全的管理機制還需要高標準規劃和科學定位。
為了制定科學的定位和高標準的規劃,福安市還邀請各類知名專家、學者進行編審。專門邀請省住建廳、寧德市住建局有關領導、專家及上級各部門專業人員定期到現場「把脈問診」「開方下藥」,調集「福安市十佳民間建築工匠」等本土人才抓施工、做指導、解難題,還將市住建局領導班子成員分成三組,每組配2名技術人員,分片開展巡迴技術指導。率先完成《福溫鐵路(福安段)鐵路沿線綜合環境整治技術方案》編制,委託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城市原創設計院等編制高速公路沿線整治設計案。
整治工作實行民主決策,村民參與。堅持以黨支部引領,發揮黨員、村幹部、在外鄉賢等作用,引導其帶頭支持、帶頭示範、帶頭整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激發和調動群眾積極性。鎮村兩級幹部進村入戶,廣泛徵求群眾對房屋整治施工方案、裝飾風格、牆體顏色、資金拼盤等意見,努力在「我的房子我做主」的呼聲與「統一規劃、統一色調、統一風格」的要求中尋求「最大公約數」,最終由村民代表會議確定整治方案。
福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在人居環境整治的驗收程序上制定《福安市鐵路沿線整治房屋驗收指導意見》,對房屋驗收內容、標準、組織、程序以及內業檔案整理等提出明確要求,在中期驗收和整體驗收時均設立獎勵資金,對驗收綜合評比前三名的村分別予以15、10、5萬元獎勵的基礎上,各鄉鎮因地制宜制定競賽獎勵辦法。如下白石鎮採取每5-10戶聯戶驗收的方式,聯戶兌現獎補資金,加快推進『整村整治』進度。」
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福安市各級部門多方聯動,塑造典型案例,形成模塊式、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標準,以點帶面示範引領「兩高」沿線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上新臺階。打造了諸如以洋中厝村為代表的傳統格局完整、歷史印記明顯的傳統型村莊;以觀裡新村為典型的建築風格自然獨特、色彩協調統一的新建型村莊;以南浦村為樣本的新房統一白牆灰瓦,老房傳統老式瓦屋面的混合型村莊。在工程質量更注重細節,嚴格細節質量管控,按照省住建廳出臺的導則,結合本地建築特點編制《坡屋面技術圖則》,對簷口、屋頂、坡面用材、施工細節等都提出具體要求。如:對新建平屋面裸房,引導採用小青瓦、真石漆等新材料進行坡屋頂和立面改造;對舊房採用傳統老式方法修繕屋頂瓦片,用仿古漆粉刷夯土牆立面。同時注重「線上賽」,市指揮部建立專門微信群,各鄉鎮每天在群裡「曬進度」「曬場面」「曬領導」,形成「你追我趕」「爭先恐後」的熱烈競爭場面。注重「線下學」,住建部門定期舉辦技術交流培訓班,邀請住建部、省住建廳聘請的專家前來授課。注重「現場看」,各鄉鎮組織班子成員、部門幹部、村居主幹、群眾代表等到現場學習好的經驗做法,讓幹部群眾同步升溫、同頻共振,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氛圍。
福安市城市管理執法局局長王振紹介紹,在人居環境整治當中福安城管以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及深化「兩違」綜合治理為目標,建立和完善城鄉管理長效機制,以精細管理、規範管理、長效管理為抓手,全面鞏固「愛我福安,從我做起,建設美麗福安」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提升工作創建成果。
近年來,福安市城管局在實現城鄉市容環境管理及「兩違」整治工作的均衡推進,深化「兩違」綜合治理工作。加強了「一月一督查一問責」和日常督查制度落實,將月督查結果納入績效考核範圍,印發《福安市關於推進違法佔地違法建設聯合執法快速聯動機制的實施方案》,按照「關口下沉、重心前移、綜合防範、合力整治」的工作方針,堅持屬地管理原則,強化部門快速聯動,及時將新增違法佔地在建違法建築遏制在初始狀態,努力實現「新增違法零增長,歷史違法負增長」。同時在鄉鎮和鄉村開展違法建設專項整治、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全力抓好市容市貌、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市政設施管理,完成「兩高」沿線村莊綠化、金山奎光閣周邊綠化、隍城廟、小遊園等綠地改造建設,建設綠道3公裡,新增綠地面積13公頃,新增公園綠地面積3.32公頃。完成巖湖生態公園(慢道五期)、天馬山公園、環城路(龍潭隧道)、北大門道路綠化等綠地養護管理項目的政府採購服務,面積達80多公頃。完成市區重要節點花化彩化項目,更換鮮花6萬多株,移植喬木、花灌木600多株。對陽頭島慢道三期等各綠地缺株、死苗以及綠地清菜後進行補植面積約8100㎡,修剪城區主次幹道行道樹1.5萬多株。
在道路清掃和公共設施保潔工作,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督促中標單位泓欣環境集團福安分公司,提高保潔標準和質量。組織機動清掃隊清理城區衛生死角各類垃圾1000餘噸,清洗路段約13萬㎡,對城區17條可機掃水洗路段進行每日巡迴機掃,同時完成城區十多條重點地段路沿清洗,範圍達21萬多米。
為進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管理部門強化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全力抓好市容市貌整治、環境衛生保潔、園林綠化管護、市政設施維護等工作讓城市更乾淨、更整潔、更有序,不斷地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抓好市容市貌整治工作。充分發揮「街長制」工作合力,圍繞「治髒、治亂、治堵」的工作要求,加強對佔道經營、亂擺攤設點、亂停亂放、亂倒垃圾等現象的整治。全力抓好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清掃保潔做到作業時間、作業質量、作業能力三提升,同時進一步加強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垃圾的清掃保潔對接,推進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全力抓好園林綠化管護工作。以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為目標,大力推進園林綠化工作,建立健全園林綠化管護制度,加大園林綠化管護力度,提升養護水平。全力抓好市政設施維護工作。進一步完善市政設施維護制度,及時修復道路、路燈等市政設施,同時嚴格道路開挖審批,嚴厲查處亂開挖、損毀城市道路行為,確保市政設施完好。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
小梨村,位於福安市下白石鎮,共236戶1058人,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全村現已完成立面改造230棟,坡屋頂改造209棟,設置垃圾收集箱30多個,3個垃圾集中收集點,做到每天一收集一轉運。並完成改水改廁57戶,建設公廁1座,由保潔員專門做好日常保潔。同時對村內1公裡長的排水渠和700多米長溪流進行清淤並改造,恢復水生態,綠化總面積達3.5萬平方米。
2018年9月,該村以「群眾主體、以獎代補、分批實施、整村推進」為原則,開始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在廣泛徵求群眾對施工方案、裝飾風格、牆體顏色等要素的意見建議後,研究制定了小梨村居整理方案,同時採取宣傳欄、座談會、入戶宣傳等形式進行宣傳,可首批同意實施農房整治(平改坡、立面裝飾)的只有13戶。
小梨村委會主任沈錦洪告訴本刊記者,在前期人居環境整治中,一些村民還有牴觸情緒,不願意配合,許多村民還保留著在自家門口和宅基地上臨時搭蓋了鴿子棚、雞鴨舍等,周邊漸漸變成了垃圾堆、建築工具堆放地。隨後村委會組織一些村民到甘棠鎮觀裡村、下白石鎮南浦村等地參觀學習,回來感慨萬千,兩地的美麗村居一對比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後來村民從牴觸的心理轉變為主動要求進行農房改造,變為「我的農房,我做主」。現在「村規民約」,其中一條就是,每隔兩天1至2戶家庭要作為志願者,參與全村衛生打掃工作。
正在路邊乘涼的高大爺笑嘻嘻告訴記者,以前村裡面「又髒又亂」,現在變成「乾淨整潔」,可不止提升一個高檔次。
自從小梨村開始進行環境整治,環境變美,家家共建,人人共享。小梨村「內外兼修」,由點到面逐漸拓展,既提高了鄉村「顏值」,也提升了村落氣質。從一個角落到微景觀,到一個庭院的綠化,再到一個整村的美化。小梨村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升級,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提升的不僅僅是住宅的顏值,還有大家的觀念,愛護環境、保護生態成為大家的共識。成為福安市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
黨建引領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下岐村,位於福安市下白石鎮區的白馬江畔,是沿海重點連家船民上岸定居村,下轄2個漁民新村、6個漁民安置點,人口782戶3571人。該村是連家船民聚集的純漁業村,過去漁民終生漂泊於水上,祖祖輩輩以討小海為生。「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共一艙,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是那時貧困生活的真實寫照。上岸定居成了下岐村漁民幾代人的夢想。
一走進村眼前就為之一亮,漁民新居傍海依山而建,紅瓦壁畫、村容乾淨整潔,嶄新的柏油馬路兩旁商鋪林立。走進亮潔的村委樓,映入眼帘的是一句錚錚誓言:牢記囑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努力把下岐打造成閩東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
過去,連家船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常年在江河湖海以打魚為生,一家人擠在長七八米、寬不足兩米的連家船上,過著居無定所、漂泊不定的生活。
正在路邊補魚網的江大叔告訴記者,不敢回想起以前在連家漁船上的生活,特別的苦。搬遷上岸二十餘年時間,告別了「水上漂」的生活,當年最擔心的還是安全問題和溫飽問題。在船上,一天只能吃兩餐,風大浪大的時候,安全受到威脅,只能在船內躲著。如今,我們一家人都搬遷上岸,住進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小套房裡,小日子越過越紅火。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棉被,不用再過上「擔心受怕」的生活了!
「搬遷上岸20多年,我們整個村的發展變化是翻天覆地的。」下岐村黨支部書記鄭月娥介紹,原來,漁民在船上只是單一的捕撈,現在搬上岸之後,村民就可以從事多元化產業,商貿、服務、建築、養殖等行業。「我們村民的收入也有比較明顯的變化,從原來的不足1000元,到現在的22814元。」如今,這個純漁業村主要產業為海洋捕撈、水產養殖、商貿服務業。2017年,該村已經全面實現脫貧。2019年,該村村集體收入已達到58萬元。
近年來,下岐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著力改善人居環境,以房屋整治、綠化美化、衛生治理為重點。全村已完成168幢房屋立面改造和160幢房屋坡屋頂改造,整治立面20000平方米,美化綠化5000平方米。共設置垃圾收集箱10餘個,做到每天一集一轉運,配備兩名保潔員和組建1支5人的義務監督隊。現已完成260戶改廁任務和下水管道改造任務,全村實現100%室內無害化衛生廁所,並統一排放至汙水處理廠連接管道,做到溝渠暢通,村內無惡臭。
下一步,下岐村將制定鄉村振興實施方案,逐步健全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加強村莊規劃管理,抓好綠化日常維護,完善農民建房、房前屋後整治、公共環境衛生、水環境保護等內容的村規民約,多措並舉紮實推進宜居環境建設,全面打造「閩東沿海上岸第一村」,鄭月娥如是告訴我們。
南浦村位於福安市下白石鎮較偏僻的一個小村莊,與蕉城區八都鎮毗鄰,地處高速公路鐵路沿線,境內有高速公路寧德汽車城互通口,全村人口476人、106戶,水田面積260多畝、山地面積1700多畝。
遠遠望去,南浦村村前高鐵「雙龍飛舞」,村後高速「萬馬奔騰」,正所謂「兩高夾一村」,可以說是一個有山有海美麗壯觀的好村莊。南浦村委會主任朱紹欽介紹,以前全村破爛不堪,到處是雞、狗、鴨棚,臭氣衝天、一片凌亂。他深感心酸,並下決心整改村莊。在他的帶動和感召下,村民們紛紛捐款。最後,把村後面的荒山野嶺挖掘出來,修建了一條長達一公裡的環村路,也叫消防路,既美化村莊環境又方便村民運輸,還能確保後半村群眾消防安全。
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南浦村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具體內容,制定了一系列新農村改造方案。按照新農村規劃設計求新、求美的原則,將住宅改造與本村基礎設施、公共衛生、文體設施等有機地統一起來,又在村裡建起了一座美麗時尚的公廁,由專人保潔員做好日常保潔。目前,在南浦村口還修建一條海提護坡、村委樓後面至村中心一條硬化路和護欄。對新建的裸房全部用新材料進來立面和坡屋頂改造;對舊房,用傳統老式的方法對屋頂瓦片進行修繕,土夯牆立面用仿真塗料,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對村互通口附近、村莊前後進行綠化,提升綠化品位。綠化面積達1.5萬平方米。同時改造農戶衛生廁所,完成改廁55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
南浦村將按照環境提升景觀設計方案,立足朱熹直系後代、朱子家風傳承深厚之地,從保護自然景觀、完善休閒設施、重塑村莊個性三個方面,建設南浦特色文化村莊。發展美麗鄉村旅遊,增加村民經濟收入。
困難群體 金融機構幫扶兜底
走進甘棠鎮觀裡村,村裡的土房已搖身一變,成為別具鄉村特色的農村別墅,寬敞整潔的馬路串聯起一幢幢新民居和村內的古民居,老房子經過指導修繕,繼續保留著歷史印記,傳承著鄉村文脈,並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與整村環境融為一體。
「觀裡村的優美環境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這也得益於政府給的『大禮包』,現在環境面貌提升了,美麗又宜居,群眾都特別高興。」觀裡村黨支部書記黃志明介紹,根據福安市相關規定,建築屋面平改坡補助5000元,外牆立面按照30元/平方米標準進行獎補。以獎代補、以幹得助的方式,充分激發群眾的積極性,獲得了群眾大力支持。
為幫扶困難群眾,福安市還積極協調農業銀行、農信社、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授信支持和放貸力度,滿足群眾建房改造等實際消費需求,緩解籌資壓力。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等困難群體,採取資金補助、幫助施工和鄉鎮酌情兜底等方式幫助解決。
榕頭村地處「閩東延安」的溪柄鎮柏柱洋,是福安市愛國主義基地、福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依託紅色土壤,以黨建引領,促進村內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及生態保護建設,2017年以來帶領全體黨員以「立足村情、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著力推進「1331」基層黨建工作,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建設「潔淨村莊」、「文化+旅遊」,推進榕頭鄉村振興。
駐榕頭村「大學生村官」劉倩介紹,「榕頭村現已形成省級農民創業示範基地福安市金秋林家庭農場為主的現代農業地,幫助4戶貧困戶解決就業問題。同時還發展觀光農業和苗木種植,形成榕樹等園林苗木基地60畝。」
榕頭村按照省級美麗鎮村建設標準,科學制定「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實現了全村禽畜養殖零汙染;現已實施農村雨汙分流改造工程,生活汙水和垃圾集中處理,提升鄭虎臣公園周邊環境整治和綠化,拆除了公園內的臨時搭蓋。周邊水潭整治,清淤疏浚打造「綠色走廊」和入村道路按4級標準公路建設。
為了促進村民、村集體增收致富,榕頭村制定了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充分利用歷史名人鄭虎臣遺蹟和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與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開展合作,打造成南方寫生基地——寧德榕頭教學實踐基地。今後榕頭村還繼續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實行統購統銷,促進土地經營權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
「美顏模式」 成為亮麗風景線
甫後村系福安市溪柄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福安市東南部的長溪左岸,近年來,甫後村持續紮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將部門負責人、村兩委等人員按照微網格劃分網格責任區,明確責任人,組織開展「拆兩違、亮村莊」等活動,每日製作人居環境整治簡報,由鎮黨委領導對所轄片區加強工作指導,找短板、促提升,
甫後村多次以大喇叭、張貼標語等形式不斷加強衛生整治工作宣傳,積極組織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活動,通過示範帶動、點面結合,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參與感切實增強村民愛護家園的責任感,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齊心聚力打造幸福宜居的「新」甫後。
此外,為破解甫後村村民喝水難題,溪柄鎮政府通過爭取水利、財政等部門資金支持,對源口水廠改造提升、管網改造擴面,在最短時間內讓群眾喝上放心水、安全水。為確保飲水安全工程長效運行,村支部曾帶頭組織召開民主大會,黨員主動參與,引導村小組進行分類管理,既提高自來水的覆蓋率,又保證水質的合格率。甫後村內基礎設施不斷地得到改善,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為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打下良好的基礎條件。
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福安市各村猶如開啟了「美顏模式」,達到了「點上有示範、線上有風景、面上換新顏」的整治效果。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福安將持續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長效機制,讓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青磚、灰瓦、土牆,古民居、新農村,留住了歷史的「脈」、突出了文化的「魂」,讓鄉愁更濃鬱,鄉村更生態美麗宜居,小梨村等6個村莊的整治案例,被列入全省鐵路沿線村莊整治優秀案例進行推廣。下一步,福安市將繼續推進農村「一革命四行動」,不斷鞏固提升整治成果,持續推進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讓詩意棲居的鄉村成為人人嚮往的美好家園,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嚮往」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