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龍門纜車素描
渝中區小什字的山城步道,一坡梯坎走到底就到了登船的碼頭。劉文平的腦海儘是兒時手握欄杆,看著輪渡的駁船漸漸離岸的場景。如今,60歲的他依舊漫步在這裡,漸漸在記憶裡惜別岸邊賣餈粑塊和油茶的小販,惜別曾經那冗長厚重的過去。
△藏在山城步道下的纜車軌道
步道上走的人多了,像劉文平知道「秘密」的人卻少了,看似平凡無奇的步道下,「藏」著的是中國第一條客運纜車的軌道痕跡。
故事從1分錢開始
△受訪者提供的老照片
2月28日,若非昨日夜裡夢到了自己與母親的「1分錢」,劉文平也想不起這山城步道下的故事。
劉文平的母親喜歡在嘉陵江邊吹江風,從家繞著走,但也能走到江邊。
後來在1944年7月,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和梅暘春來到這裡,主持動工了我國第一條客運纜車——望龍門纜車。7月動工,次年5月通車,客運纜車連接望龍門車站與望龍門碼頭。
劉文平從母親口中得知,纜車通車在當年是轟動重慶的大事,一時間萬人空巷,重慶市民都擠到這裡來乘坐纜車。
「比我年齡大,我出生的時候它已經運營了14年。當時乘坐纜車下行需1分錢,上行則需2分錢。」劉文平說自己愛看纜車,偶爾家裡有閒錢,母親也會帶自己坐一次纜車,兩節車廂,一趟百多個人。自己和母親只坐下行,坐到底,就是嘉陵江岸邊,有的人在江邊耍,有的則買票又登上了輪船。雖然畫面記憶有些模糊了,劉文平說自己還是記得那種市井喧鬧的氛圍。
劉文平說,1987年10月,重慶長江索道建成營運,達成了渝中區上半城與南岸區上新街的空中營運通道,望龍門碼頭到龍門浩的過江輪渡受到影響,望龍門纜車由此少了很多乘客。1993年,因建長江濱江路,望龍門纜車停運。
日客流量7000多人
△望龍門纜車資料照片
一直居住在附近的李民,從家裡老輩人留下來的相冊裡發現了幾張當年通車時的照片。
老照片上,車廂像一個巨大的麵包車,車頭有一座山的標誌,沒有可以關閉的門,乘客在門邊懸著探出頭,打望外面的風景。
據說當年坐纜車有一大樂趣——兩車在軌道魚腹處相會的時候,兩邊車上的乘客互相打望。
當時纜車旁的河邊非常繁榮,開茶館和賣面、豌豆湯、香菸的特別多,每到輪渡靠岸時,河邊非常打擠。
以前從望龍門過河到南山是最方便的,過了長江,對面就是龍門浩,上岸是上新街,爬蓮花山上清水溪,就到汪山了,再過去就是南山。回來的時候,可花幾分錢坐纜車上來,免去了爬坡上坎的辛苦。
△藏在山城步道下的纜車軌道
當時望龍門纜車採用的是什麼技術呢?上遊新聞記者從重慶市渝中區文管所找到了答案。
據記載,望龍門纜車工程設計採取在碼頭石梯上建造鋼筋混凝土棧橋,然後橋上鋪軌,軌上再行車,通過電力驅動往復運行。纜車道全長178米,上下高差46.9米。纜車軌道為魚腹式設計,上下方向運行的纜車在魚腹處錯車,節約了上下行各修一條軌道的資源。建成之初,每日客流量有7000多人。纜車剛運行時每趟車之間的平均間隔時間為8分鐘左右,每當夏季漲水時,纜車停運。
它將迎來74歲生日
△望龍門纜車素描
走到小什字山城步道下方,草叢中仍然可以看到中國第一條客運纜車軌道的痕跡。
△藏在山城步道下的纜車軌道
纜車軌道還保存完好,隱藏在步道的下方,軌道上布滿了鵝卵石,與纜車車墩共同守候在這裡。雖然纜車車廂早已消失,但在步道之上,卻又模擬修建了兩個類似當年纜車的模型,每到夏天的時候,總會有附近的居民在這裡散步乘涼。
望龍門纜車作為重慶最早的一條纜車線,從1945年至今,終於要迎來它的74歲生日。
關於城市的記憶,無外乎就是我記得你,你卻已經把我忘了。當老的東西慢慢消失,我們才會陷入緩緩的思念。步子邁出的一個個上坡、下坡,似乎提醒著我們生命的順勢逆境,山城獨特的道路與城市體系,早已與你我交織在一起。
坐纜車看望龍門景色,是我們兒時的記憶……
上遊新聞記者 張皓 攝影報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