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68歲老人自學「冷」樂器 3個月學會演奏150首歌

2020-12-16 華商網

   老人在公園彈奏 本報記者黨運攝

  中國的傳統樂器中,有一種叫阮。阮分為小阮、中阮和大阮,四弦十二柱,形似月琴,興盛於唐代。西安有位老人,40年前痴迷小阮,退休後自學彈奏,把玩起來相當專業。

  老人姓成,68歲,年輕時在西安一家食品廠工作。

  「20多歲時,我就曾接觸過二胡、琵琶這些民族樂器,尤其是小阮,後來在工廠上班,一直沒有系統的學習,就擱置了。」成師傅說,一直到2017年前後,他花了780元買了一把小阮開始研究,「我自己不太懂樂譜,剛開始就靠聽別人演奏。」

  阮是一種極冷門的民族樂器,音色高亢。成師傅介紹,阮起源於秦漢時期,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最正宗的中國琵琶,相傳西晉的「竹林七賢」之一阮鹹善彈此種樂器,於是便得名為「阮」。

  與別人唱歌、跳舞的退休生活不同,學習一門生僻的樂器,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由於沒有專業的老師,也沒有專業的教材,成師傅學習小阮只能靠聽。「聽一句,學一句,再一遍遍地練習,3個月學會150首歌。」他說,小阮在演奏中多用撥片演奏,右手彈法有彈、挑、掃弦、拂弦、輪等,左手則有按音、揉弦、吟弦等,相比其他民樂,手部技法非常複雜。

  成師傅用不慣「撥片」,便用鋼筆帽代替,但這絲毫不影響效果。6月30日下午,他來到小雁塔景區演奏,不少遊客都為他點讚叫絕。

  「我們也不認識這種樂器,剛開始還以為是吉他。」一位內蒙古遊客現場點了《天邊》《鴻雁》兩首歌,成師傅彈奏自如,曲調高亢,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除了自己喜歡彈奏之外,成師傅如今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這個樂器傳承下去,「現在據我所知,在西安會彈奏小阮的人並不多,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學習這門樂器。」說起這個來,成師傅顯得有點悲傷:「其實小阮是很好的樂器,發音清脆、明亮,和吉他有相似之處,在民樂合奏當中是一種很好的補充,而且音色優美。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讓更多人欣賞到阮的魅力,將這門民族樂器發揚光大。」

編輯:楊蓓蕾

相關焦點

  • 67歲老人痴迷樂器 自學各種傳統樂器還製作100多件大管弦
    ­  龍文區後店村樟山社67歲的王添根,是當地出名的樂器痴迷者。他雖沒有上過學,卻憑著悟性通過自學,精通琵琶、二胡、鑼鼓等各種傳統樂器,近7年來,他還摸索製作了100多件大管弦。他18歲參加村裡文藝宣傳隊,從那時起對各種傳統樂器充滿了興趣。22歲時,文藝宣傳隊解散了,農活空閒之餘,他就跟著村裡那些父輩的人,一起學彈奏各種樂器。村裡有紅白事的時候,他都參加那些樂隊的彈奏。在47歲時,龍海有一個薌劇團請他為劇團伴奏,負責鑼鼓。由於跟著薌劇團到處演出,他接觸到了更多的樂器。「在劇團,我仔細觀察那些人是怎麼使用樂器的,跟著一點點比劃,有時候也借樂器體驗。」
  • 青州挫琴:用高粱稈演奏的「活化石」樂器
    新華社濟南10月21日電 題:青州挫琴:用高粱稈演奏的「活化石」樂器新華社記者張力元每逢節假日,74歲的趙興堂都會帶著挫琴去青州古城裡演出,有時站在樹下,有時坐在巷口,聞聲而來的遊客經常會問,這是啥琴?
  • 河間老人挖掘本土音樂寶藏,誓把河間「老音兒」傳下去
    本報記者 代苗苗 本報通訊員 邊鐵曙 攝影報導68歲的河間退休教師郝友明是個「音樂發燒友」,會近30種樂器,還寫歌讚美家鄉,為河間歌詩、西河大鼓配曲。迷上「哆來咪」,學會近30種樂器郝友明是河間市米各莊鎮馬村人,家裡沒人懂音樂,但他自幼喜歡哼哼唱唱,常跟老人們學唱河北梆子。郝友明上小學五年級時,學校來了一位叫李雪佔的代課老師,他上的音樂課讓郝友明終生難忘。「李老師教我們曲譜、發聲技巧等,音樂知識是那麼有趣,我一下子入了迷。」
  • 芬蘭音樂家將紅薯和南瓜雕刻成樂器演奏歌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1日報導,來自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22歲陶笛手託尼帕塔寧(Toni Patanen)發現了一種獨特的音樂創作方式——雕刻蔬菜製作樂器,並用其進行演奏。
  • 什麼樂器好學零基礎學會拇指琴演奏
    器樂是一種陶冶情操的產物,能鍛鍊人的大腦以及身體協調性,那麼對於初學者學什麼樂器最好學呢,讓我們一起開始音樂器樂之旅,快速學會拇指琴。拇指琴介紹拇指琴,音樂樂器名稱為卡琳巴是一種簡單入門樂器,拇指琴分為17音,20音等。材質分為水晶、木質等材質製作而成,拇指琴發音明亮清新,聲音優美動聽,拇指琴發音主要靠琴片振動發出優美動聽旋律,是初學者學樂器最好的入門樂器。
  • 耶魯爸爸的音樂啟蒙心得:樂器玩得好數學差不了,3歲娃就能玩
    三個孩子分別擔任小提琴手、大提琴手和鋼琴師,朋友先生則拿了一件我們都不認識的樂器,後來一問,才知道是德國的傳統樂器:巴伐利亞琴。一位華裔爸爸,怎麼連巴伐利亞琴都會彈?朋友告訴我們,老公從在耶魯上大學時,就是一名音樂發燒友,自學各種樂器。
  • 新年新曲|低音笛獨白《悠遠的歌》作曲&演奏:馬迪(附曲譜)
    馬迪作曲並演奏05:25來自小雲朵樂《悠揚的歌》作曲&演奏:馬迪樂器提供:滌心坊錄音:2020年12月30日《悠遠的歌》是著名笛子演奏家馬迪先生為迎接嶄新的2021年而創作的最新作品。樂曲以一支低音笛獨白的形式,對如歌的歲月娓娓道來,旋律清新、不落俗套。全曲為色彩暗淡的小調式,由散板和行板兩個部分構成,曲作者在音樂語言的運用上沒有顯現的過於憂鬱,而更像是一首敘事詩,平靜的、淡淡的,感嘆往昔的歲月和回憶逝去的親人……2020,再見;2021,你好!願新的一年,山河無恙,你我安康!
  • 相約中國6·21國際樂器演奏日 我們「雲端」見
    內容提要:6月12日,中國6·21國際樂器演奏日新聞發布會在天津華夏未來國際交流中心舉行。2020年「6·21國際樂器演奏日」的主題為:「音樂伴隨人生、美育助力小康」。天津北方網訊:6月12日,中國6·21國際樂器演奏日新聞發布會在天津華夏未來國際交流中心舉行。
  • 70歲老人自學小提琴 每天練琴10餘小時已過10級(圖)
    王明佐在練習小提琴  半島網7月6日消息悠揚的旋律、嫻熟的指法、專注投入的神情……與之相伴的是婉轉動聽的名曲《梁祝》,而正傾情演奏的是今年已70歲的西韓社區居民王明佐。6月8日,記者走近王明佐,聽他講述了自己與小提琴的故事。  少時樂器夢,老來終得圓  提起與小提琴的結緣,已經70歲的王明佐認為,這歸結於二胡。年少時,王明佐出生於中韓村。由於當時經濟條件的制約,在他的印象裡,全村也只有一兩把二胡。「這應該還是城裡的親戚送的。」王明佐說。因為自小便是文體方面的積極分子,他就從借了把二胡拿回家裡過過癮。
  • 退休老人組樂隊吹拉彈唱 ,重慶草根樂團奏響最美夕陽紅
    演奏這些民族樂器的不是什麼專業的演奏員,而是一群平均年齡近70歲的社區居民,他們因為興趣愛好聚集在一起,在互相學習、借鑑經驗的基礎上,組成了一個草根民樂團——雙林社區樂團。退休老人組樂隊,吹拉彈唱好歡樂今年68歲的申立堯是樂團的隊長,他熱衷於文藝事業和民間活動,在雙林社區是一名文藝活躍分子。
  • 瀘州「管子哥」自製樂器成「鬼才」 磚頭水管都能吹出歌
    今年32歲的瀘縣潮河人李成建,最近因為幾段吹奏磚頭、水管的視頻成了網紅,網友都叫他「管子哥」。前兩天,「管子哥」還收到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和CCTV-7《鄉村大世界》的邀約,但都被他婉拒了。酷愛音樂的「管子哥」為什麼拒絕這麼好的平臺邀約?他是怎樣一路走來成為「管子哥」的?還會哪些「樂器」?3月15日,川江都市報記者採訪了李成建本人。
  • 自學小提琴培訓教程,是否能學會小提琴?
    隨便在網上一搜,就可以找到眾多的小提琴培訓教程,有些同學希望能通過這些小提琴教程自學小提琴,那麼小提琴是否能自學成功呢?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提琴培訓這個行業,一千個小提琴老師就會有一千個小提琴學習的方法。
  • 洛陽68歲老人發明燒餅機器人
    歲老人趙鐵安潛心鑽研五年多,發明了一臺從燒餅制坯、定型、烤制全部製作過程自動化的燒餅機器人,一個小時能生產200餘個燒餅。    每18秒出一個燒餅    老城九龍鼎旁中州路上有一家不大的燒餅店,小哥正將一盒子燒餅搬到店門口,和其它燒餅店不一樣,這裡沒有火爐或者烤箱,也沒有和面案板,有的只是一臺古怪而複雜的機器,一旁滿頭銀髮的老人,手扶眼鏡正在端詳著自主運行的設備。「我發明的全自動燒餅機器人,投料3分半鐘後開始出燒餅,每18秒出一個。」趙鐵安老人告訴記者。
  • 第五屆全國青少年民族樂器演奏比賽
    第五屆全國青少年民族樂器演奏比賽章程   為弘揚我國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少數民族樂器與樂種,促進民族音樂教學與創作,發現、選拔優秀青少年民族樂器演奏人才,文化部定於2014年10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舉辦「第五屆全國青少年民族樂器演奏比賽」。
  • 華北這個農村生產樂器20年 出口很多國家 村民都會演奏薩克斯
    很難想像在華北平原一個極具普通的農耕式村莊,很多村民竟然會演奏長笛、薩克斯、小號等西洋樂器。在大部分人眼中,農民身份和西洋樂器本身不是很搭,但是就在魔幻河北,一個僅有200多戶人口的村莊正越來越受外界關注。
  • 蔡和平師生在央視用13種樂器演奏《世界和平》榮獲一等獎
    《世界和平》由蔡和平作曲,此曲運用了和平笛、簫、長笛、古壎、竹壎、葫蘆絲、陶笛、排簫、錫笛、玉笛、巴烏、蓋那笛、電薩克斯演奏,劉雨菲小朋友演奏的是和平笛,器樂王子蔡和平演奏的是另12種樂器,兩人配合非常默契,讓觀眾在一首四分多的樂曲裡面就能欣賞到10多種樂器不同的音色,被譽為史上在央視用最多樂器演奏一首原創作品的雙人組合,因此這首作品榮獲了一等獎。
  • 臨沂一平均年齡70歲的樂隊自製樂器演奏「吃雞神曲」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8日訊 近日,臨沂市蒙陰縣一平均年齡70歲的樂隊因演奏「吃雞神曲」引發網友關注。因為對音樂的興趣,蒙陰縣垛莊鎮76歲的王現永、72歲的王現房、69歲的張興增、69歲的張玉貴和64歲的王現順在2016年組成了「胡搗鼓樂隊」,隊員們用於演奏的樂器都是王現順從廢品站回收的舊物自製而成。「吃雞神曲?還吃鵝神曲呢!」
  • 中國「6·21國際樂器演奏日」雲上共享音樂時光
    音樂伴隨人生 美育助力小康中國「6·21國際樂器演奏日」雲上共享音樂時光6月12日,2020年中國「6·21國際樂器演奏日」新聞發布會在天津華夏未來國際交流中心舉行,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
  • 什麼樂器好聽又好學,零基礎3分鐘學會電子吹管樂器
    電子吹管是近代新型樂器產物,是一種電子音樂合成器,演奏難度小於其他樂器,電子吹管包括大量銀色,能演奏出管弦樂民族樂等音色,高等電子吹管銀色逼真能演奏薩克斯、小提琴、葫蘆絲、京胡等100多種真實樂器,其音色優美動聽,演奏功能齊全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喜愛。
  • 音樂會《龍之吟》在西安上演 古老中國樂器笛壎光輝重現
    音樂會《龍之吟》在西安上演 攝影:蘇保平西部網訊(記者 劉璞華)9月15日,由中央音樂學院帶來的音樂會《龍之吟》在西安音樂廳與古城觀眾見面。作為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參演項目,《龍之吟》是由中國首個笛壎樂團——中央音樂學院「龍之吟」笛壎樂團,運用竹笛、陶壎等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樂器而精心創排的音樂會。中央音樂學院「龍之吟」笛壎樂團是在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碩士生導師戴亞教授和著名笛壎演奏家、博士生導師劉寬忍教授的策劃和籌備下組建而成,這是中國第一個笛壎樂團。樂團成員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師生組成,基本編制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