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對泰安比較熟悉的人都知道,泰安除了泰山聞名於世外,還有一座徂徠山同樣影響深遠,歷史上僧安道一曾刻經於此,另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吳王夫差;唐朝的王希夷、李白;宋金元時期的石介、党懷英、許衡、鹿森以及清朝的趙國麟等等名人都曾親臨徂徠山。徂徠山也因此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蹟。
不過今天介紹給大家的卻是徂徠山的一處地質遺蹟,它被發現,也已有相當長的歷史。
在徂徠山北面徂徠村境內,早在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仙李白曾攜五友隱居於此,並創建「竹溪六逸堂」(竹溪庵)。宋寶元年間,著名學者石介在家服喪時,在此創建「徂徠書院」,徂徠書院又被稱「作書房」、「竹溪庵」、「講易堂」。在其西面不遠,徂徠山中軍帳東南約有二裡處,兩塊巨石呈對稱分開,就象是被利劍劈開一樣,。令人感到奇妙的是,在巨石的中間分別有一魚形痕跡,大小相當,惟妙惟肖,這就是徂徠山著名的地質遺蹟——金魚石。
說起這塊金魚石,其被發現己歷史久遠,金魚石處有所遺留的明嘉靖十二年泰安知州許應元的「金如石」、舉人封尚章「金魚石」等題字石刻。據《泰安縣誌》記載:自中軍帳北(應為東南)二裡為金魚石,中有魚形若隱若顯,相傳一夕風雨,石劈化龍去,半踣於地,兩石魚跡宛在。
關於金魚石成因,據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宣傳資料顯示,從地質成因上講「金魚石」是一個地質遺蹟。徂徠山的巖石約形成於25億年至23億年前之間。「金魚」形成較早,於25億年前巖漿噴發時形成,而「金魚」周圍這塊大巖石則為23億年前巖漿噴發時形成,並將這塊「金魚」包住(地質上稱「包體」)形成一體,中間並伴有一道石紋。後來由於重力崩塌作用,外圍巖石連同裡面「金魚」沿石紋面斷裂,於是巖石分為兩塊。該包體(金魚石)是一種黑雲石英閃長巖,其周圍巖石是二長花崗巖。金魚石是賦存在二長花崗巖石中的一個殘餘包體。
圍繞金魚石曾經有著魚化龍的美麗傳說流傳至今,不過25億年前形成的這一奇特地質遺蹟,還是很值得一看的。徂徠山周圍的眾多歷史遺蹟更會讓你留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