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是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歐美國家麵包裡店買的麵包在飲食裡承擔著主食的重要角色。而在亞洲國家,麵包店裡的麵包主要承擔的卻是零食或者是點心的角色。
傳統的歐式麵包核心原料就四種:麵粉,水酵母和鹽。
而日式麵包則在這四種核心原料的基礎上增加了糖,油,雞蛋和各式各樣的餡料夾心。
在中國市場上售賣的絕大多數麵包實際上都屬於是日式麵包。
那麼歐式麵包和日式麵包還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歐式麵包的歷史
在公元前8000左右,人類第一次種植小麥是起源於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地帶。最開始人們用石塊將小麥碾碎,然後進行蒸煮類似熬粥的形式。
到了公元前約6000年,小麥開始被磨成粉加水和勻,然後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烘烤做成很硬的麵餅。這是距今發現最早的無酵麵包的起源。
再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們將硬麵餅隨手扔在一邊,過段時間發現麵餅變大了於是將它放進爐子裡烘烤竟然意外的好吃。麵包就這樣誕生了。
但是在最初期,麵包並不普及,甚至只有上層人士以及貴族才能吃到。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一般都吃粗糙的黑麵包,白麵包是地位的象徵。地位越高的人,吃的麵包越白。窮人只能吃黑麵包,裡面摻著麥糠、沙粒甚至石頭。
在麵包普及之後,各國根據自己的習慣和當地特色,製成了各種不同形狀花色,品種各異的麵包 。
那麼歐洲各地的麵包都有什麼特徵呢?
我們列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來說說。
法國
法國最典型的代表麵包法棍,同我們的大米一樣,是法國人的主食。每個約250g,長度55cm左右,切口為5~7個。是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產物
發源於奧地利,由一位廚師帶入法國,有著酥脆的皮和獨特的黃油香氣,可以作為下午茶甜點也可以剖開夾上食材作為三明治食用
誕生於17世紀,有奧地利傳到法國,雞蛋黃油的含量很高,入口酥軟味道濃鬱,在法國也隨處可見。
寓意是田園風的麵包,體積偏大,以小麥麵包為基礎再添加入黑麥或者全麥麵粉,風味獨特,口感偏硬實。
德國
盛行於以德國慕尼黑為中心的巴伐利亞幫一帶,特點是麵團中沒有很多的油脂,為了表面有發亮的顏色,要先將麵團放入鹼水中進行浸泡再烤制,口感較硬組織緊實。
含有至少90%的黑麥粉,質地厚重,帶有較強酸味,是最受徳國人歡迎的健康減肥麵包。
義大利
是義大利的代表麵包之一,外形很像拖鞋,添加使用液酵製作而成,麵包組織有大小不一的孔洞,口感外脆內軟。
英國
典型的英式餐桌麵包,口感輕盈,英國傳統吃法就是微微烤一下兩面配紅茶,以及最經典的英式三明治(配有培根,捲心菜,番茄)
原本是西班牙的傳統糕點,後來傳到英國,又叫英式鬆餅,質感鬆軟,常搭配於英式下午茶和咖啡,搭配各種果醬。
以上只例舉了一小部分比較常見和大眾的歐式麵包,其實每個歐洲國家都有其特色麵包所具有的獨特口感和樣式,也不是僅僅幾個字就能概括的。歐式麵包的花樣雖然風豐富,但製作主流偏於簡單淳樸,口感主要凸顯小麥和原材料原本的風味。
日式麵包的歷史
在繩文時代期間,小麥由移民帶入日本,在公元前300年彌生時代,小麥才得以被大規模的推廣。當時日本對於小麥的處理,是讓麵團通過自然發酵,然後蒸熟,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饅頭製作方法。
直到江戶時代初期,麵包這一發酵+烤制的概念才伴隨著葡萄牙貿易商的船隻傳入日本。
在江戶時代的鎖國政策(1633—1854)期間,由於"奢侈禁止令的頒布,小麥製品例如烏龍麵,蕎麥麵,麵包等都被列為奢侈食物禁止使用。一直延續到了1854年,由美國的黑船事件打開了封閉了二百多年的國門,這之後的期間,麵包成為了將士們的口糧,因為烤制後水分少,易於攜帶,便漸漸傳播開來,為麵包日後在日本大範圍流行打下了基礎。
到明治時代,日本人才真正開始接納和學習麵包,但那時候的麵包成品含水量很少,和今天以柔軟著稱的日式麵包還有很大差別。帶領日本麵包走向新紀元的的還是酒種紅豆麵包,其發酵香味中包含了日本酒的香氣,還有日本人最喜歡的紅豆餡。
酒種紅豆麵包的成功,激勵了更多麵包師去創作了一系列日式麵包的衍生品,例如奶油麵包,果醬麵包。
昭和時代麵包界又迎來了一段時間的進化,因為戰後大部分稻田受損,於是接受了西方援助的小麥粉、黃油等原材料。日本政府大舉興建麵包加工場,麵包一躍成為國民主食。
平成時期日本師傅通過學習改良之後日本麵包大致可以分為五類:點心麵包、主食麵包,調理麵包、法式麵包和多拿滋。
列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日式麵包
紅豆麵包
擁有酒種的發酵香和紅豆的甘甜,鬆軟可口,非常適合搭配牛奶,紅茶,抹茶。可以說是日本的"國包"。
奶油麵包
和紅豆麵包是相同的麵團配方,內陷有卡仕達風味,也可以是鮮奶油。始於明治30年代中後期,新宿中村屋的始祖相馬氏被一種奶油泡芙的味道所感動,他使用了牛奶,雞蛋等營養豐富的原材料,綜合考慮了營養價值和口味,使奶油麵包成為日本定番麵包。
咖喱麵包
基礎形狀為梭子形,一般為裹上麵包糠之後再炸制,是料理麵包的一款經典代表作,內部包入咖哩餡,材料根據各地各店鋪的不同,口味上會有一些差別,有的甜一些,有的辣一些,始於昭和2年東京的名花堂。
麵包棒
始於昭和10年,是一款頗具時代背景的麵包,在戰後糧食不足的情況下,學校利用小麥粉製作簡單的麵包棒,作為學生的主食。那個時代的兒童很多都是吃這個長大,現在也是日本人最難以割捨的經典。
日式吐司
不同於英式吐司,日式吐司口感鬆軟外皮金黃,高彈力,內部有細膩柔軟的組織。作為餐桌主食和早餐出現,跟法棍一樣,越簡單的越見真章,在日本,鬆軟的吐司賣得好壞與否,是堅定這個麵包房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吐司一直努力維持著主食麵包的地位。
多拿滋
起源來自於美國並不是來源於日本,但是在日本被大眾所熟知,也是每個門店不可或缺的產品。一般為油炸製作,除了常見的甜甜圈,日本人還把咖喱也加入進多拿滋裡,有一番獨特的風味。
了解了那麼多種類的麵包,比較直觀的能夠感受到歐式麵包和日式麵包的不同之處 。
飲食的歷史不斷在發展,技術和文化也在不斷交融。
不管是中式,日式還是歐式,也沒有那麼分明的界限。也不論是自己採買還是找教程製作,在如今的資訊時代,都能夠以各種方式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只要自己喜歡就好啦。
愛做美食
的
"行人"
分享我的小日常
個人公眾號:複合酵母菌
其他: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