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松島盛產沙蟲
和安鎮是徐聞最偏遠的鄉鎮之一。冬松島在和安鎮。5月1日,記者慕名進入小島,驚嘆於它的天生麗質。
養在深閨人未識
當天,由徐聞縣城驅車50多公裡至和安鎮碼頭。登上小艇,船老大一聲「抓穩了」,小艇如一把利刃劈開大海,兩邊浪花雀躍,直奔冬松島而去。
船速快,不足10分鐘即達冬松島。島民早在那裡等候,數張笑臉迎來,熱情、淳樸,讓人如沐春風。
冬松島4.6平方公裡,島東與北莉島相望,島南是清晰可辨的公港島,分布東塘、邊坑等10條自然村,島民6800餘人。
冬松島之名有一段來歷。傳說很久以前島東一棵大木麻黃(當地稱松樹),四季常青,在數次颱風中堅強屹立,島民遂以此命名,寄寓希望。2013年7月出版的《中國海域海島地名志(廣東省湛江市卷)》註:該島為單松島,1925年後改為冬松島。
島民世代耕海為生,偌大的小島即有600多艘小漁船,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有自己的漁船。院子裡夫妻織網,飯桌上三餐魚蝦,村子裡海鮮味縈繞。
小小海島卻有著萬多畝海灘涂。退潮時,海灘伸至2公裡左右,十足的海灘廣場。盛產蠔、沙蟲、白貝、土龍、花蟹等名貴海產品。退潮時節,人頭湧動,數百人拿著籮筐、耙子、鑿子等工具,在這裡採海,有如趕集。島民在這裡打撈生活,自給自足,甚至發家致富。
難能可貴的是這裡還保存著大面積的紅樹林,將小島環繞,萬年如一日忠誠保衛著島民。紅樹林延伸至北莉島、公港島及和安鎮碼頭一帶,達60多公頃。船行其間,鷗鳥起落,漁舟往返,紅樹林「林外有林」,一個轉彎,又是一番世界,讓人回味無窮,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這些紅樹林都不高大,但其年齡或上千年,或上萬年數萬年,見證了這裡的潮起潮落、世事變更,是一本僅存的活歷史。紅樹林下面可是章魚、土龍等名貴海鮮的天堂。因此這裡的章魚、土龍聞名遐邇。
海島、沙灘、紅樹林、漁家生活組成了冬松島豐富的旅遊元素。
冬松島養在深閨人未識。隨著外人的不斷涉足,冬松島正在揭開它的面紗,向世人展露出它的靚麗容顏。
冬松島定會有不一樣的明天。
採海
萬畝海灘涂成「鐵飯碗」
4.6平方公裡的冬松島,卻有著萬多畝海灘涂。灘涂上生長著各種名貴海鮮,島民在那裡撈生活,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5月1日,記者慕名入島,特別見識了包圍著冬松島的「鐵飯碗」。
當天還是留下遺憾,正趕上漲潮。雖已漲潮多時,但尚裸露出的寬闊沙灘,讓人疑為退潮。島民告訴記者,退潮時,海灘伸入大海近兩公裡,可涉水而去對面北莉島。
這片海域水質好,原生態無汙染,透亮如玻璃,清澈如少女之瞳眸,把挖掉蠔的蠔殼扔在海灘,一二個月後蠔殼裡就會長出胖嘟嘟的新蠔來。
這片與其他地方無異的灘涂,裡面卻生長著豐富的海鮮,除了眾多貝類、蠔等,還盛產沙蟲、土龍(蟮類)、花蟹等名貴海產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冬松島的先人早發現了這片廣闊海灘的秘密。這片海灘滋養著世世代代的冬松島人。到了新時代,勤勞的冬松島人不僅在這片海灘涂裡獲得了生活的溫飽,同時也收穫財富,改變了生活,過上了好日子。
聽島民介紹,一個島民一天可刨貝類四五十斤,挖沙蟲二三十斤不等……而且不愁賣,收購商就在海邊收購,一個島民一天多時能賺四五百元。而且幹這活的一般為婦女孩子或老人,青壯年都趕海弄潮去了。
鮮沙蟲一般收購價每市斤30元左右,曬乾的沙蟲,市場價格就不一樣了。質量檔次一般的,每市斤沙蟲能賣400元;質量檔次較高的,1市斤則賣到600元。
在冬松島,三兩人結伴過去,不出一二小時,即可準備一桌土豪級別的飯菜,足可讓珠三角等一線城市白領們羨慕。
退潮時節,海灘涂上人頭湧動,大家都在埋著頭,或尋找,或揮耙快挖,或躬腰拉刨……忙得不亦樂乎。人多時達六七百人之眾,少時也有二三百人。島外的人聽聞,也駕船或幾人租船趕來採海。
島民的生活過得很是滋潤。島內硬底化水泥路縱橫交錯,不時可見的小洋樓掩映在綠蔭中,很多島民還到和安鎮集墟購置了房產。
在冬松島,只要兩手勤快,就可豐衣足食。
候鳥天堂——紅樹林
文明村風撲面來
記者走進冬松島,接觸島民,滿滿的都是正能量,文明村風撲面而來。
冬松島人淳樸,熱情,而且善良。不管認識或者不認識,不管你是島內的還是島外的,見面總是一張真誠的笑臉。遠遠的,一聲熱乎乎的招呼從對面就遞了過來。遇到吃飯時間,他們就拉著你,要到他家裡去,並列出家裡豐盛的菜餚「誘惑」你。從城市過來,讓人突然就有出來走親戚的錯覺。
冬松島讀書人多,外出人多。每年都有十個八個考上大學,在八九月份,喜慶的鞭炮聲從島東就響到島西。從冬松島走出的學子就有考上哈佛大學的。讀書成材成為冬松島的傳統。
冬松島人團結。有人倡議,只要靠譜,則一呼百應。去年6月份人居環境整治,村幹部只在村裡說一聲,大家就紛紛回到家裡清理庭前屋後亂石雜物,將庭院收拾整齊。根本就不用村幹部挨家挨戶去做思想工作,磨嘴皮子。家裡有困難,只要在外面嘆一聲,左鄰右舍就會過來幫忙,出謀獻策,當成是自家的事。
冬松島人識大體,顧大局。修村道、建文化樓、建籃球場,村裡一發動,大家我500元你1000元就自覺交上來。小小海島,硬底化水泥路在白沙土間縱橫交錯,直達大海,文明氣息撲面而來。
「五一」當天,記者到冬松島時,已是漲潮時間,村民早採海歸來。記者正在遺憾未能拍攝到採海情景,當時已是中午時分,誰知村幹部一聲「這個沒問題」,記者趕到海邊,只見身後已跟著數十個提筐拿耙的村民。
冬松島的人心是抱在一起的,只要動了一根弦,就會引起全島人的共鳴。冬松島的人心也是明亮的。
這是一個讓人溫暖的海島。
住冬松島,做個幸福的人
冬松島的生態好,熱帶植物長勢茂盛。在路旁屋後,這些植物都長得很野,似乎要爬過路來,要將這些院子佔了去。而且植物種類繁多,有海棠有野杜鵑有木麻黃……更有那些不知名的各樣灌木編織著濃鬱的熱帶風光。
冬松島人有種果樹的傳統。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種著數棵果樹,或菠蘿蜜或荔枝或龍眼或芒果。正是掛果時節,走進一家,只見那些果實壓彎了枝條,就送到了你的嘴邊。
冬松島的房子不高。高的也就是兩三層的小洋樓。島民雖然富了起來,但相當部分島民還是保持著住磚瓦房的習慣。小島,小房,冬松島小得可愛,小得讓人留戀。
冬松島乾淨,整潔,舒適。硬底化水泥村道尋不見一片垃圾,遠遠僅有幾片新鮮的落葉被風吹得一動一動的。路兩邊的白沙土也顯得特乾淨,與敞亮的村道互為映襯。走在村道上,不驚擾起一粒塵土,頭上是沒有汙染的藍天白雲,前方的民居掩映在熱帶植物中,對面是善良的冬松島人在向你表達著過剩的熱情,在冬松島生活是幸福的。
為改變冬松島,村委會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村支書孫福聯介紹,去年5月份,全縣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冬松島的升級改造工作就開始了。
先易後難,以點帶面,示範帶動,是冬松島的主要經驗。先是以基礎較好的北尾、下坑兩條村為試點,緊接著東塘、南頭、上坑、後堀等8條自然村全面鋪開,效果顯著。
道路是乾淨的,村莊是乾淨的,天空是乾淨的,空氣是乾淨的。城裡來的人都覺得不好意思,踏進島的第一腳,都擔心會弄髒了海島。
冬松島的人也是乾淨的,笑容是乾淨的,眼神是乾淨的。他們的熱情包圍著你,你很快就變成他們的親人、家人。
在冬松島住下來是個不錯的選擇。白天,跟著島民去採海,挖沙蟲,刨貝,鑿蠔拾螺……太陽下山時,提著一筐收穫回來,累是累了,但笑是甜的。夠膽點,搭上他們的小船到更遠處捕魚,看魚翻著白肚在船頭躍起,而你進入的是太平洋——在太平洋捕魚是個什麼樣的體驗?
你每天呼到的都是海浪拍擊出來的負離子——你也太土豪了吧。難怪海島的人長壽,八十來歲走在路上,還砰砰砰地響。
關鍵的是你吃到的是海鮮——真正意義上的海鮮。它們都還活蹦亂跳著呢,什麼叫香香的腥味——這就是!放在土罐裡,倒進水,撒點花生油和鹽即可,再撒點蔥花就奢侈了。罐蓋在突突地響,那香味早竄進你鼻子裡,口水早漫捲了你的舌頭了——你發現你的食慾原來好旺盛。
那才叫魚湯!甜甜的,不是糖水的甜,是香甜的甜。那種甜是溫和的,一點不猛烈,但一進口入肚,就馬上統治了你的食慾。喝魚湯的樣子很貪婪啊,起來時,才發現將肚子圓鼓圓鼓的,忘記吃飯了。
沙蟲湯,那才叫甜了。在炎熱夏天,灌進去一碗又一碗,永遠也吃不飽。
或者,坐上島民的小船到紅樹林裡去,一個轉彎,誤入紅樹林深處,驚起數隻鷗鳥……
晚上,海島開始靜了下來,此時,只有海濤聲——就響在你的枕畔——你的夢都會變得踏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