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電影本身而言,《金剛川》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貴公子」了,從製作團隊到主創人員,再到宣發力度,全部稱得上是行業頂配。
這部電影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導演,如此高規格的強強聯合,在業內實屬罕見。
同時,在電影中,觀眾還可以看到吳京、張譯、鄧超三位百億影帝同臺飈戲,這樣的陣容,說是神仙打架也不為過。
細心的觀眾應該發現,《金剛川》的製作班底與《八佰》高度重合,兩部影片堪稱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除了主創人員之外,同為華誼兄弟出品電影,二者均斥資超過4億,貨真價實的大製作。
另外,由於主要演員在趕製《金剛川》,導致《八佰》宣傳時主演大量缺席,在宣傳力度上,《金剛川》明顯更勝一籌,首日預售票房突破2千萬,首日放映票房過億。
儘管如此,可《金剛川》的評分,卻已經高開低走,豆瓣評分僅有6.7分。
一部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的獻禮片,一部是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獻禮片,同類的題材,同樣的製作班底,同樣的演員陣容,相較於《八佰》的熱度和好評度,《金剛川》到底差在哪裡?
剪輯混亂,全程上帝視角
關於剪輯的問題,是《金剛川》被噴得最慘的一個點。影片分別從岸邊等待過橋的戰士角度、河對岸的戰友角度以及美軍飛行員角度三方面來講述。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完第一部分時,已經預知了後面的所有結局,再看後兩個部分就沒有那麼強烈的震撼。
反而在看到戰士們奮不顧身地修橋時,那種明知道橋還會再次被炸的上帝視角會使人感覺劇情拖沓累贅,失去了戰爭片本該有的緊張氛圍。
和《八佰》劇情的環環相扣不同,這部電影的三個部分有大量重複鏡頭。光是榴彈掉落的同一鏡頭就要出現三次,我軍的「喀秋莎」轟炸敵方陣地也出現了三次,諸如此類的鏡頭反覆出現,讓人有一種想快進而不能的無奈。
而反觀《八佰》,即使開始看著無關緊要的小片段,也是在為後面埋下伏筆。無論是刻畫倉庫裡面緊張的打鬥場景,還是記錄外面憂心忡忡的普通民眾,全程沒有一個廢鏡頭,讓觀眾從頭到尾跟著電影的節奏走。
就這樣,《金剛川》中很多在第一部分很有意義的鏡頭,到了後面反而成了雞肋般的存在,硬生生把一個40分鐘就可以說清楚的故事剪出了兩個小時。
情感單一,人物不夠立體
《八佰》之所以在今年收穫了前所未有的票房高度,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所展現的價值觀完美契合了疫情影響下國人亟需提振的精氣神。
以往的戰爭片所塑造的英雄多是勇敢與正義的化身,他們仿佛天生就是視死如歸的殉道者。然而《八佰》卻一反常態,將視角更多地轉向普通戰士,情感飽滿,呼之欲出。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想逃跑被發現跪地求饒的一幕,真的戳在了很多觀眾的心上;戰前動員時,長官說,誰怕死,現在就可以走,結果有戰士真的想走;被大家保護得很好的年輕戰士小湖北在目睹身邊的哥哥們一個個犧牲時,流下了絕望的淚水……
諸如此類的情節數不勝數,也正是這些情節,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他們也怕死。
所謂英雄,不過是一群平凡人,在苦難的淬鍊中把貪生怕死變成了視死如歸。
這不就是疫情期間我們一直看到的嗎?一群普通人披上防護服作為戰袍,變成視死如歸的英雄守護著我們。
而反觀《金剛川》,長官就只是在指揮,戰士要麼忙著躲敵機,要麼忙著修橋,幾乎沒有展現出戰士們的心理狀態,仿佛他們天生就是這樣無懼無畏,百折不撓。
沒有誰是天生的英雄,過於單一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缺乏代入感,也就很難產生情感共鳴,低分也就在情理之中。
有違常理,個人英雄主義
在《八佰》中,一直在傳遞全民族統一抗戰的價值觀。影片既將視角從上層軍官轉向普通戰士,又聚焦了戰爭下普通民眾對於同胞們的支持與鼓勵。
冒著生命危險去倉庫傳遞消息的女戰士,明知會被擊斃也要前僕後繼去傳遞電話線的老百姓,捐助國旗和嗎啡的賭場女老闆,還有那麼多積極捐獻物資的普通民眾……
這些畫面向我們昭示了中國人民自始至終都是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
「靠我們這區區四百來人是抗不住的,得靠身後這四萬萬人來抗。」「這些民眾,也會作為種子去叫醒更多的人。」這些臺詞一出來,瞬間讓人熱血澎湃,電影演到這裡,我們也成了那些被叫醒的人。
而在《金剛川》中,無論是美軍飛行員的視角還是中國戰士的視角,都成了兩場個人恩怨的角逐。美軍飛行員希爾因為戰友的飛機被炸掉,一怒之下脫離隊伍對中方進行狂轟濫炸。
炮手老關(吳京飾)被炸死,他的徒弟張飛(張譯飾)怒火中燒,開始復仇式襲擊,沒瞄準的炮彈一發接一發打出去……要知道,他原來是個特別理智的人,每一發炮彈都不敢亂打,炮彈沒有了,他竟然歇斯底裡到拿著手槍朝天空打了起來。
這樣的情景,大家是否熟悉?很多抗日神劇裡都有類似的情節,戰友犧牲,活著的人便不顧一切地復仇。
可是,戰爭既然要展現我們有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那麼戰士一定是心理素質過硬,有大局觀的,拿著僅剩不多的炮彈做這種無謂的犧牲,悲哀,卻不悲壯。
張飛拖著被炸得殘缺的身體再次出現在炮臺上時,影院裡響起了陣陣啜泣聲,張譯的演技真的沒話說,太有感染力了。
可是編劇的情節處理確實讓人覺得矛盾,影片的第三部分,幾乎都在突出張飛一個人的大義,對於其他戰士,基本都是偶爾掃過。
既然影片最後是要通過戰士們眾志成城搭起一座「人橋」,藉以體現中國人在困難面前的眾志成城,那麼中間用大部分時間凸顯一位戰士的大無畏精神,則未免落入個人英雄主義的窠臼。
不溫不火,情緒渲染不足
看《八佰》的時候,幾乎沒有人不是哭著走出電影院的,因為它的情緒烘託,是漸進性的、全方位的。
七月的死,幾乎就在意料之中,但是影片先展現了很多七月對於小湖北的關心,最後看到七月死在小湖北身邊時,眼淚一下就出來了。
小湖北哭著為他的七月哥擦身體,拿出七月哥自己都捨不得吃卻一定要送給他的蛋糕,一邊哭一邊吃下去,真的很讓人心疼。
還有戰士義無反顧地拿著炸藥跳樓的時候,每個人都喊出了自己的籍貫、姓名,這也是他們留給這世界唯一的遺言。
影片靠著一個個細節,將觀眾的情緒推到頂點,高潮迭起,催人淚下。
在情緒渲染這方面,《八佰》無疑是成功的。
而在《金剛川》中,由於將兩個小時的電影分成了三個部分,每一個故事能夠體現的細節就很有限。
比如第一部分中劉浩的死,只是展現了他扛著木頭修橋,榴彈凌空而下,鏡頭就停止了。
既沒有展現他對勝利的期許,也沒有體現其他戰友對他死去的悲痛。
場面足夠宏大,卻不能給人以強烈的心理震撼,觀眾自然無法感同身受。
戰士不斷死在戰火裡,或者掉進河裡,就是一個個倒下的畫面呈現,而沒有鋪墊過他們曾經對生的渴望與對和平的嚮往。
所以,觀眾看到戰士犧牲的畫面,感到悲哀、惋惜,但很難共情。
誠然,對於獻禮片,我們始終要銘記歷史,致敬英雄。
但不是披著獻禮片的外衣就可以收穫國人一窩蜂的好評,也不是打著情懷的旗號就可以屏蔽一切差評。
電影評論,評論的始終是電影,而不是戰爭和歷史。
最後,對於這部電影,我們必然要向英烈致敬,也必須感謝演員的敬業。
只是,除卻情懷,獻禮片還應該在各方面精雕細琢,只有拿出誠意滿滿的作品,我們才能夠告慰我們的先烈:「這盛世,如您所願!」
作者簡介:季冬末,湯小小寫作影評班7期學員,在紛繁的現實中獨來獨往,在文字的世界裡與你相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