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諮詢,報考指導
重慶樂恩,專業解答
愛情、友情、親情是人們生活在這個世上不可或缺的情感關係,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人們對於這三種情感關係的追求都未曾減弱。漢族的七夕、中秋、重陽正是這三種情感關係追求的淳樸展現。
(一)七夕節
1.時間及別稱:農曆七月初七,又稱乞巧節等。
2.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
3.主要習俗:(1)乞巧:在七夕的晚上,女子要在院中陳設瓜果向織女星祈禱,請求織女幫助提高刺繡、縫紉的技巧。
(2)拜魁星: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在神話中是「主宰文章興衰」之神,求取功名的人在七夕祭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4.文化意蘊:崇尚美好與幸福。
5.常考相關詩詞句:(1)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二)中秋節
1.時間及別稱:農曆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八月節、追月節等。
2.起源:「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夕月」是祭拜月神。
3.傳說:后羿因射下九個太陽,被王母娘娘賞賜長生不老仙丹,后羿將仙丹交由妻子嫦娥保管。后羿門徒蓬蒙威逼嫦娥交出長生不老仙丹,嫦娥自知不是蓬蒙的對手,情急之下吞下仙丹飛升上天。后羿回家後痛心不已,於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擺下宴席,盼著與嫦娥相聚。
4.主要習俗:
(1)拜月:在院中擺下香案,放上食品、點上紅燭,全家跪拜,保佑全家人健康平安、團團圓圓。
(2)吃月餅:「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夢粱錄》。當時月餅只是餅形食品,後將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5.文化意蘊:對團圓的渴望。
6.常考相關詩詞句:
(1)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指月亮。
(2)蘇軾《陽關曲·中秋作》,「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本首詞是蘇軾和弟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樂事,後兩句抒發聚後分離的哀傷。
(三)重陽節
1.時間及別稱:農曆九月初九,又稱重九節、登高節等。
2.起源:《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陽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3.主要習俗:
(1)登高:重陽節正值秋季,登高望遠可以心曠神怡、健身祛病。
(2)賞菊:在傳統認識中,菊花象徵長壽,比如菊花大會一般在重陽節舉辦。
(3)飲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4)佩茱萸:茱萸入藥可以製成藥酒,養身祛病。
4.文化意蘊:步步升高、高壽的意願;對親朋好友的思念。
5.常考相關詩詞句:
(1)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佳節」是指重陽節。 (2)岑參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黃花酒」是指菊花酒。
(3)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東籬」最熟悉的是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後來「東籬」也成為許多詩人慣用詠菊的典故。
樂恩教育通過從不同角度為廣大考生分享了漢族傳統節日以及習俗的相關考點,希望廣大考生在備考時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美那麼備考的生活也不在那麼枯燥,並且相關考點也會掌握得更加牢靠,為我們的公職夢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來源:樂恩教育教學部 周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