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5日電 央視《新聞聯播》之後的《天氣預報》節目,將在國慶期間全新改版。在城市預報部分,地圖會採用沙盤的設計來進行立體的演繹,並通過視角的變幻來使城市預報信息更為突出,而且還將增加導航欄,以提示大家目前屏幕上城市所在的區域。同時,還會增加一些地級市的預報。《天氣預報》30年來,經歷過許多次標誌性大動作改動。
標誌性動作之一:24小時天氣預報圖之外的新面孔《天氣預報》節目開播最初,每天的文稿都是由氣象臺負責撰寫,然後傳真給電視臺;所用的圖就一張24小時預報圖,它是整個節目的「當家花旦」,播報員就是圍繞著它說話的。
那時候沒有什麼技術含金量,每天都用手繪完成(鉛筆畫好之後再用鴨嘴筆描粗),畫好後中央臺派車來取。
1985年,觀眾看到了由衛星拍攝的颱風動畫雲圖。之後還增加了中國責任海區天氣預報,為海上航運、捕撈、勘探進行氣象服務(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間新聞中播出);另外在夏天還增加了颱風預報圖。以那個年代的技術水平,天氣預報畫面還是非常具有視覺震撼力的。
伴隨著新一代廣播級電視天氣預報製作系統的建成,1993年電視天氣預報迎來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圖而言,形式上出現了三維立體天氣符號;內容上全國天氣趨勢時效由24小時延長到48小時。
跨入21世紀,新的背景畫面還在繼續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預報時效再次拉長到72小時。另外根據觀眾對氣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節、天氣氣候和配合重大活動等熱點,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小欄目:如24節氣、春播天氣、麥收天氣、各種災害性天氣成因以及防災減災、一周天氣回顧、天氣氣候評述、節日天氣、香港和澳門天氣氣候、長江三峽天氣氣候以及天氣知識和術語等科普小欄目等等,畫面想不豐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氣溫預報,針對重大影響天氣的5天天氣預報;2005年1月18日首次發布了「空間天氣預警」,利用FY-2C星的監測資料向社會公眾發布……
總之,既有傳統意義上的短期預報預警、中期預報和展望,也有區域性的監測預警、典型城市或區域的個例分析,在針對當前熱點事件進行天氣解說等等。所有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此也連帶印證著氣預報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天氣預報的依據更多、準確性更高了。
標誌性動作之二:1986年,《天氣預報》實現「制播分離」1984年底,、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開始籌建中國第一代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製作系統,具體的名稱叫做「微機圖形動態顯示系統」(在電腦中輸入代碼,生成預報圖)和「數字/模擬信號轉換編碼器」(供切換臺播放)。這個系統雖然現在看起來非常簡陋,但卻是那個年代信息顯示方式上的一次飛躍,當屬「科技進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繪的預報圖退出了大家的視線。而採用攝像機翻拍的方式,黑白的颱風動畫雲圖開始出現在節目中,多少給大家帶來一些新鮮的視覺衝擊,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樣了(衛星雲圖至今依然是最直觀通俗的專業圖形)。再後來,城市預報的畫面還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風景照片,背景音樂《漁舟唱晚》也開始家喻戶曉。1986年,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天氣預報節目的國家。
按照部門分工:《天氣預報》節目由國家氣象中心製作,中央電視臺負責播出並進行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由此,從1986年10月1日開始,《天氣預報》成為中國電視界最早實現「制播分離」的日播節目。
《天氣預報》節目最早使用的地圖顏色是黃色調的,看起來就是一個從頭到腳都金燦燦的節目。或許是因為這種黃色調讓人總聯想到「沙塵暴」,2000年之後節目進行改版,製作人員大刀闊斧地把地圖顏色改成了清新淡雅的綠色,一來讓節目顯得更加環境友好,二來也給觀眾一種生態環境保護的心理提示。
標誌性動作之四:主持人「跳」到臺前節目開播最初,正值是天氣最為複雜多變的夏天,那時候中央臺是派氣象臺的專家來播講;後來的7年時間轉為幕後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讓觀眾眼前一亮。因為就在這一天,氣象主持人從幕後走到了臺前,第一個亮相的是宋英傑。
那時候不像現在的宣傳報導手段如此發達,《天氣預報》主持人走到臺前根本沒有做過任何宣傳,以至於後來的報導標題竟是《屏幕上「跳」出一個氣象先生》。記者之所以稱之為「跳」,是因為所有觀眾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稱完美。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鏡後的半年左右的時間裡,畫面裡是沒有主持人姓名的。後來應廣大觀眾的強烈要求,節目中才出現了一行通欄字幕:主持人中央氣象臺XXX。由此開始,人們一改「聽」天氣預報的習慣,更願意仔細看了,收視率節節攀升,觀眾紛紛說「節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在《天氣預報》節目中,主持人慣常都是站在畫面的左側,但這樣主持人的身體有時候就會擋住新疆西藏的部分地區。尤其當主持人伸出手來指華北尤其東北地區的時候,身體幾乎擋住整個西北地區。為了不影響新疆和西藏的朋友觀看自己家鄉的地理信息,節目組設身處地考慮到當地群眾的想法,把中國地圖縮小並右移了一點,以保證版圖上的領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