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君
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全面小康,決勝在望,對於擁有一億人口的河南來說,2020年別具歷史意義。
《新中國60年研究文集》中,披露過這樣一個歷史細節——鄧小平同志1980年7月份視察河南,談到如何實現小康時指出,「『中原標準』『中州標準』,有一定的代表性」。40年過去了,我們完成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經歷了從「建成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建設「全面小康」的歷史性進步。從擺脫貧困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奮進的腳步留下的是堅實的足跡。
「全面小康」,意味著覆蓋的領域人口和區域都要全面,不僅是經濟上的小康,也是「五位一體」的全面進步,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當然,全面小康也必須符合科學規律和實際情況,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小康」是國家整體目標,是對全國而言的,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要求全國各地都絕對地「齊步走」,同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並不現實,要求近14億人都達到同樣的收入水平、過上同樣的生活更不現實。那麼,河南的「全面小康」,又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標準?
無論是人口眾多的現實,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河南在全國都具有代表性,堪稱中國的縮影。因此,全面小康的「中原標準」「中州標準」,既不能好高騖遠、層層加碼,也不能降格以求、影響質量,而是要結合中央要求和我省實際,既要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要關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讓全面小康有「質感」、有「溫度」。尤其是,當前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村貧困人口則是最突出的短板。達到全面小康的標準,首先就要著力補短板,正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盡銳出戰,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不僅要脫貧,而且要致富,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讓全面小康真正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