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文的標題更合適的應該是,學西語面臨的語言磨蝕-論英西互相反哺的重要性。
先做一個調查吧,請問大家學習西語的過程中覺得英語退化了嗎?退化了的舉個手~(仿佛眼前出現了手山手海~)
其實不用問,我也很清楚大家的情況,因為我自己也是這麼過來的。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是因為當初覺得自己英語好才開始學習西班牙語的,但是學了西班牙語之後,英語用的少了,一方面有些自然而然的就忘記了,另一方面受西班牙語的影響越來越大,在語音語法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混淆:
語音上,看到陌生的沒有音標的英語單詞會不自覺的用西班牙語的發音拼出來,看到跟西語相似的英語單詞也會自然的用上西語發音,讀起英語文章來一股的西班牙語的碴子味;
語法上,糾結的地方也不少吧:西語上習慣了形容詞放在名詞後面,習慣了省略主語,習慣了用賓格與格代詞,回到英語裡面就轉不過彎來;四六級考試的時候會把一些英語的單詞用西班牙語寫出來,寫完之後還渾然不覺不對勁,好像腦子裡的語法體系全部只剩下西語的語法體系了。
說到這,老鐵,你該放心了,有病的不只你一個人。(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你英西尬用的瞬間,看看誰病的更重~)
那這種病到底是因何而生的呢?
我的網課的學生Amina曾經給我轉過一篇文章,提到了一個語言習得研究裡面的概念叫「語言磨蝕」,形容某一種語言好像生鏽了一樣。簡單的說,語言磨蝕,指的是兩種語言發生接觸時,其中一種語言發生退化的現象,不管是你的母語還是多語言人才的第二、第三外語都有可能被磨蝕,而且這種語言磨蝕會發生在詞彙、句法、語音等各個層面。例如有些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華僑,他們的鄉音很大可能發生變化,很多家鄉的詞彙會想不起如何表達;再比如接觸外文太久的人講中文有時候會帶著「翻譯腔」,甚至於很多外語裡面用到的詞彙無法在母語中找到一個完全一樣的詞替換的時候更傾向於直接「拽洋文」;甚至包括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英西尬用的瞬間其實都可以算得上「語言磨蝕」。
我們會發現這種現象更容易發生在讓人混淆的知識點領域,術語叫「脆弱界面」,也就是具有相似性的知識點,比如某些看起來相似的單詞,用起來相似的語法點等。面對這些脆弱界面,在我們的語言磨蝕的時候,其實更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完全掌握了這些相似的知識點。因為語言學習,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停留於這個語法點我聽明白了,理解了,或者說這個單詞的意思我背下來了,但其實根本不會在具體的語境中去活學活用,如果是這樣的話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完全習得語言。
所以,要想治療我們上述的病情,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多使用,use it, or lose it。你學幾門語言,你就要儘可能多的去使用這些語言。把自己儘可能多的放置在一些多語言的環境之下,迫使自己每天去接觸幾分鐘。比如我們在集中學習西語的同時也應該堅持每天把自己暴露在英語的語言情境中,看一集美劇,看一篇英語文章等等~這樣中西語才能互相反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