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去處‖探尋震旦大學的記憶,目的地居然是一家醫院?
據樂遊上海,上海人一定都聽說過震旦大學,但如果你想探究震旦大學的歷史,那最佳去處並不是校址,而是位於黃浦區重慶南路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1900年,著名教育家馬相伯有心在上海創辦一所新式大學,為造就人才振興中國。這年8月,他先將松江、青浦的良田3000畝捐給天主教江南司教,誰知後者接受馬相伯此項捐贈後,並沒有投入辦學,於是便有了馬相伯憤而於1903年組建震旦學院的舉措。
且說「震旦」一詞原為古印度梵文書籍中對中國的稱謂,如《大權菩薩經》:「老子是迦葉菩薩化遊震旦。」震旦,亦含有東方光明、前途無量之意。震旦學院初創時的校址位於徐家匯土山灣北面,毗鄰徐家匯博物院。校舍是馬相伯向教會借的老天文臺的房屋,教師由馬相伯聘請的幾位外國神父擔任。震旦學院的校旨為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講教理。管理上採取學生自治,馬相伯任監長(校長)。在教學方法上,興「學生自由硏究之風」,提倡思想自由,主張學術獨立。正因為有此風習,所以僅一年,學生即由第一期的24人激增為200多人。當時遠在日本東京的梁啓超得知震旦學院成立的消息後,很是興奮,曾撰文:「吾聞上海有震旦學院之設,吾喜欲狂。吾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喜欲狂。」因著連道兩個「吾喜欲狂」之語的心情,梁啓超遂又說吾祝震旦學院萬歲。」
然而,由於馬相伯順應時勢提出的「欲革命救國,必自研究近代科學始;欲硏究近代科學,必自通其語言文學始。有欲通其外國語言文學,以硏究近代科學,而為革命救國之準備,請歸我」這一辦學宗旨與教會意見相左,並因此受到後者的阻撓和幹預,由此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學潮。學潮過後,馬相伯等進步人士帶領一些學生離校,成立復旦公學,亦即今復旦大學前身。1905年8月,震旦學院重開,由耶穌會主辦,法國政府資助,並由中國神父李問漁任校長。
此時的土山灣校舍已不敷使用。於是大家便有了另建新校舍的動議,而震旦學院的創辦幾乎耗盡了馬相伯的全部家資。1907年,馬相伯又將父親平生積蓄下來的4萬元現洋及英租界中值銀10萬餘兩的地基八處悉數捐出,由教會出面,在盧家灣呂班路(今重慶南路)購地100畝,作為籌建盧家灣新校舍的資金。震旦學院新校舍落成並遷址後,校長改稱院長,並由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韓紹康任首任院長。1928年,震旦學院改稱震旦大學1932年1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震旦大學立案,震旦大學也因此成為一所完全意義上的正規化大學。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震旦大學脫離耶穌會控制,成為一所純私立大學。
兩年後,所有傳教士退出學校。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時,震旦大學醫學院與聖約翰醫學院、上海同德醫學院於原址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其餘學院分別併入復旦、華東師大等校。此處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一舍建於1908年,四舍建於1916年,八舍建於1919年,一舍、四舍現為辦公樓,八舍為醫院。
周邊打卡推薦
||上海8號橋創意園區-建國中路8-10號
上海8號橋創意園區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建國中路8-10號,由20世紀50年代的上海汽車制動器廠老廠房改造而成。整個空間以橋為主題,辦公樓之間以各式廊橋相連。漫步園區,每一個細節都飽含韻味。灰暗色調的青磚牆面烙刻了時間的印記,凸顯老工廠的古舊韻味。
大塊面玻璃幕牆和玻璃屋頂的運用,增加了自然採光,也在不經意間營造著一種時尚的氛圍。原木地板鋪就的半開放庭院,增添了幾分人性化的感覺,讓駐足、休憩的人們在輕鬆、休閒的氛圍中頭腦風暴、交流創意。
8號橋不但以其特有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底蘊,更因集聚了與以設計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時尚創意地標。
近年來,八號橋文化打造了充滿當代藝術氛圍的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舉辦了百餘場藝術展覽、講座、採風等活動,策劃了《畫說宋詞》、《世說新語》、《山海經》、《鄔達克建築藝術》等主題創作,集聚了本市頂級國油畫家、文化學者以及藝術院校、機構,得到業內人士的高度認可和評價。
||聖伯多祿堂-重慶南路270號
聖伯多祿堂位於上海市重慶南路270號,毗鄰交通大學醫學院,它曾屬於一所頗有名望的教會大學——震旦大學。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年多時間,這裡並不是教堂,而是文化館。1994年6月,因配合南北高架建設和落實宗教政策,區文化館搬離重慶南路,如今這裡又恢復作教堂。
漫步重慶南路
找尋震旦大學的記憶
如果時間充裕
還可以到新天地轉轉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