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甩髮舞》是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項目流傳於勐董鎮永和社區永茸寨和班老鄉新寨等地,省級傳承人為肖葉弄和鮑葉內,傳承人肖葉弄已經去世。
永和社區位於滄源縣城南面,轄永茸、永班嘎、永嘎頂、永考、班弄等19個自然村,距縣城3公裡,距省級口岸永和13公裡,永和口岸是滄源佤族自治縣通往緬甸佤邦的重要通道。永和社區主要居住民族有佤族和漢族,佤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5%以上。
佤族是一個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佤族少女酷愛長發,她們以長發為美,誰的頭髮又黑又粗又長,誰最漂亮,所以習慣於長髮披肩。每當她們在戶外水槽邊或竹樓曬臺上洗淨頭髮,低頭梳妝時,黑色長髮就會左右擺動,似春風吹柳、動感強烈、變化萬千。佤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是《佤族甩髮舞》。《佤族甩髮舞》佤語:「搞西尾嘿」,是廣泛流傳在佤族姑娘中的自娛性舞蹈之一。它以佤族姑娘們黑色長髮飛舞而名揚四海,被藝術家們稱為「會跳舞的黑頭髮。」
《佤族甩髮舞》的產生、民間有個美麗的傳說。500多年以前,阿佤山有一對十分相愛的青年男女,男的叫巖奇,女的叫葉帶。巖奇英俊剽悍,葉帶長髮披肩,婀娜多姿。一天,他們倆相約去山箐裡找竹筍。竹林裡到處結滿了蜘蛛網,他們倆人把竹筍採夠裝滿背籮時,發現頭上身上粘滿了蜘蛛網。回到家後,他們用了三天三夜的時間,都沒有把頭頂上的蜘蛛網清理乾淨。
寨子裡佤族老人認為這是蜘蛛鬼在作怪,於是發動全寨的老老少少把房前屋後的蜘蛛滅掉。蜘蛛網纏女人的長髮給巖奇留下的印象太深了,聰明的巖奇想了許多方法、最後用竹片做了一把「竹梳子」送給葉帶讓其梳頭,用「竹梳子」梳頭、女人的頭髮變得光滑和漂亮。於是巖奇和葉帶每天晚上在月亮下用「竹梳子」相互梳頭,互訴衷情。當微風輕輕吹來,齊腰的長髮隨風飄灑起舞,更是嫵媚動人。葉帶於是將洗髮、涼發、梳發等環節圍繞甩髮這一主旋律進行創作、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佤族甩髮舞》。
巖奇和葉帶的愛情故事也像春風傳遍了阿佤山的村村寨寨,於是佤族小夥子們都自製竹梳或木梳送給心愛的姑娘,久而久之,送「竹梳子」和相互梳頭也就形成佤族青年男女的戀愛習俗「梳頭戀」。
《佤族甩髮舞》僅限於女性,屬女青年舞種類、無樂器伴奏,人數不限,可以一人獨舞、可兩人對舞,也可集體共舞。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姑娘們相聚在竹樓曬臺和寨中空地,大家手拉手、排成排、圍成圈,邊唱邊跳,隨著歌聲左右前後甩動長發,如火焰升騰,似瀑布飄灑。
《佤族甩髮舞》是佤族女性舞蹈的精華,整個舞蹈節奏強烈、動作優美瀟灑,展現了佤族姑娘熱情奔放、粗獷純樸的性格。在佤族甩髮舞的強勁豪邁中,隱含著溫柔、平和,這是不同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影響的結果。剽悍與溫柔,剛健與飄逸融為一體,這正是佤族甩髮舞所呈現的風格。
《佤族甩髮舞》的服飾一般以黑紅為主色調,或者是紅、黃、綠,上著黑色三角領對襟無袖短卦,衣長為32釐米,露肚。下著紅色短裙,長58釐米,寬117釐米。用2號銀泡和紅黃色花邊鑲圖點綴,頭戴銀箍或鋁片,脖子掛各色塑料珠串成的項鍊,耳戴大圈耳環,手戴銀手鐲。從《佤族甩髮舞》的舞蹈動作和服飾中你可以感悟到山地民族火一樣的性格,感悟到佤族姑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佤族甩髮舞》有效的推動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民族舞蹈的挖掘和發展,滄源文化人以《搞西尾嘿》和《鋩鑼舞》為素材,經創作、提煉加工,成功的編創了佤族舞蹈《高格龍勐》,該舞蹈參加首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獲一等獎。佤族女孩的長髮會跳舞、這在56個民族舞蹈中是一個奇葩,於是該舞蹈就跟隨中央民族歌舞團去香港、美國等國家訪問演出。從此,《佤族甩髮舞》從秘境走出家門、從自娛自樂中走向藝術、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導演:史茂、趙清平
臨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出品
昆明逸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攝製
微佤山現已開通新聞投稿平臺,如果你有臨滄周邊好的新聞,好的素材,請到微佤山官網投稿,如投稿信息被我們採納和刊登,我們將有50-500元的稿費做為獎勵!
問:如何投稿?
答:登錄微佤山訂閱號在平臺上留言,我們會和你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