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永通寶」不是中國錢幣,這是日本貨幣,「寬永」是日本第108代天皇的「後水尾天皇」的第三個年號,寬永通寶的名稱就是來源於這個年號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皇帝和年號較為繁雜,對於不了解日本歷史的人是比較混亂的。相比之下,中國自明太祖時期就開始執行「一帝一元制」,即一個皇帝只能使用一個年號。此後縱觀明清兩朝,只有明英宗朱祁鎮和清太宗皇太極因為特殊原因擁有兩個年號,其他的皇帝都是只有一個年號。
「寬永」這個年號是日本後水尾天皇的第三個年號,但是與中國不同的是,這個年號不止後水尾天皇在位時期使用,在後水尾天皇之後的明正天皇和後光明天皇都使用了該年號。
「寬永」是在1624年首次使用,到1643年結束,前後大約使用20年時間,「寬永通寶」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鑄造的。
(寬永通寶)
到1643年,後光明天皇改元「正保」,「寬永」年號停止使用,但是「寬永通寶」仍舊在持續鑄造。「寬永通寶」的鑄造和使用時間歷經242年之久,到1867年明治維新時期才終止,是世界歷史上鑄造時間最長的貨幣,沒有之一。
由於鑄造時期實在是太長了,這些銅錢隨著中日貿易開始流入到我國境內,在東南沿海地區使用。至於為什麼使用日本銅錢?原因在於中國的銅錢不夠用。
中國是一個銅礦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再加之有時國庫財政吃緊,市場上流通的銅錢數量就無法滿足需求。
以明朝為例,按理說新皇登基後都要重新鑄造刻有新年號的銅錢,但由於缺銅,明朝17位皇帝中只有10位發行了自己的通寶,分別是:洪武通寶、永樂通寶、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嘉靖通寶、隆慶通寶、萬曆通寶、泰昌通寶、天啟通寶、崇禎通寶。
由於銅錢發行量不足,嚴重妨礙了民間的正常生活。為了解決銅錢不夠的問題,明代政府於是積極發行紙鈔。但是受限於當時的印刷技術,紙鈔在國內並沒有徹底取代銅錢。
(大明通行寶鈔,世界上最早大規模發行的紙幣之一,其發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決銅錢不夠的問題,但大明通行寶鈔是只發不收,也就是沒有回收機制,導致超發嚴重,到正德年間基本廢止,而且要注意的是,大明通行寶鈔就是純粹的紙幣,不是銀票!銀票更類似於今天的支票)
到明朝中後期,隨著中國與西班牙人貿易的日益密切,大量白銀從美洲被運往中國,中國也漸漸建立了「銀本位」的金融體系,白銀逐漸成為明清兩朝的硬通貨幣。
不過白銀只是大宗交易的貨幣,銅錢在國家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仍舊時不可撼動的,為此明朝政府就默認民間使用前朝貨幣,例如唐代銅錢和宋代銅錢,可還是無法滿足要求,於是不少日本銅錢就進入我國流通。
而由於「寬永通寶」是日本製造和使用時間最長的銅錢,於是「寬永通寶」銅錢都伴隨著中日貿易大量流入中國。
到了清代,銅錢的鑄造量有所提升,清朝歷代皇帝都有自己的通寶,但貨幣發行量仍舊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因此民間仍舊有使用日本銅錢情況。
乾隆時期,清政府曾一度禁止使用日本銅錢,但是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了籌集軍費,清廷鑄造了許多「當百」和「當千」錢,貨幣體系嚴重混亂,於是外國銅錢再度抬頭。而且不僅日本銅錢流入國內,就連朝鮮和越南銅錢在國內也有發現使用。
(鹹豐當千錢)
目前「寬永通寶」在國內多有發現,當年在萊蕪修建高速時就出土了不少「寬永通寶」。不過大部分古銅錢在日本侵華時都被日軍強行徵繳,用於製造槍炮彈藥了,以至於許多銅錢已經絕跡了。至於現存的「寬永通寶」估計,由於沒有看到實物,現在不好估算,但日本銅錢在國內價值不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