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在深藍之下的中國傳奇(科技2017②)
——海洋科技發展年終盤點
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新華社發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海洋,海洋強國之夢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離我們這麼近。」這是吳立新對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現狀作出的樂觀判斷。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多年來致力於藍色科技創新,推動中國海洋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裡,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瞄準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目標,按照規劃的海洋科技發展宏偉藍圖,繼續心無旁騖地向浩渺無垠的大洋進發,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海洋科技突破。他們用萬丈豪情和驕人的智慧在深藍之下繼續書寫震動世界的中國傳奇。
4500米級載人潛器深海勇士號。新華社發
「透明海洋」計劃實現新跨越
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84%的海洋水深超過2000米。遺憾的是,人類對2000米以下的海洋知之甚少。鑑於此,吳立新多年前就提出了「透明海洋」計劃。而讓神秘莫測的海洋特別是深海摘掉「面紗」變得「透明」,當然不易。這需要中國科學家以水下滑翔機、水下機器人、載人潛水器和海洋衛星等為主要觀測手段,構建從海底到海面再到太空的立體綜合觀測系統,通過艱苦細緻的科學考察,大幅提高對海洋的認知。值得欣喜的是,2017年,中國科學家實現了海洋科考能力的大幅躍升,為推進「透明海洋」計劃奠定了更為堅實的科技裝備基礎。
今年3月,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中國海翼號水下滑翔機完成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突破之前由美國科學家創下的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6000米的世界紀錄。「海翼」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研製,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臺,是深海科考的一大利器。
去年歲末和今年年初之際,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公司的張謇號科考船攜帶3臺自主研發的全海深探測器(著陸器)在西南太平洋完成海試,獲得了洋底萬米深淵的生物、微生物及海水樣本和影像資料。這標誌著中國科學家擁有了又一批進入世界最深海域進行科考的裝備,向著「透明海洋」目標又邁出了一大步。
12月1日,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在完成各項海試後正式交付,這是繼7000米級載人潛器蛟龍號之後,中國載人深潛領域新的裡程碑。雖然其在深度上不及後者,但是在核心技術和國產化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特別是在球艙研製方面實現了關鍵技術突破。這為萬米級載人潛器的研製創造了條件。實際上,從目前傳遞出的信息來看,中國已經形成了由「載人深潛英雄」崔維成和葉聰分別領銜的兩個團隊,「競相」開展萬米級載人潛器的研製工作。
海洋衛星是「透明海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11月,由吳立新領導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辦了「觀瀾號」海洋科學衛星總體設計及其遙感應用關鍵技術研發項目論證會。這表明,中國在新一代國際海洋衛星遙感領域邁出新的步伐,將提升「透明海洋」觀測水平。
中國打撈船在打撈韓國世越號沉船。新華社發
海洋開發高端裝備高歌猛進
2017年是中國海洋工程科技的「大年」,一批用於海洋資源開發的高端裝備問世,極大地提升了中國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
開發海洋最重要的裝備是鑽井平臺,它被稱為「流動的國土」,象徵著一個國家海洋科技的實力。7月29日,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二號」在6艘拖船的拖力下,駛離山東煙臺碼頭,向目標海域前進,開始為期21天的試航。該平臺長117米,型寬92.7米,高118米,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50米。試航中,藍鯨二號優異的性能得到了驗證,達到預期效果,取得圓滿成功。它將可能成為中國海底可燃冰開發的主力裝備,為催生能源變革作出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藍鯨二號的「姊妹」船藍鯨一號是在今年2月剛剛交付使用的。此後約3個月,藍鯨一號就投入到南海可燃冰試採戰役,並經受住了颱風考驗,確保試採取得了圓滿成功。在短短半年左右,中國就接連實現了海上鑽井平臺這一重要海工裝備的跨越,一步躍進到當今世界在此領域的一流水平,在世界海工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1月3日上午,江蘇啟東,一艘巨艦靜靜地停在船塢內等待下水啟航。這便是第一艘由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該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掘深度可達35米,能以每小時60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巖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輸送到最遠15000米的地方。天鯤號代表了中國疏浚船舶的建造水準,象徵著中國疏浚核心技術已從模仿發展到自主創新,關鍵系統、關鍵設備從嚴重依賴進口發展到自主研製。
穩定、安全、可靠的海上能源供給一直是制約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的瓶頸,而建設海洋核動力平臺是破解這一約束的理想方案。該平臺是一座海上小型核電站,有「浮動式」和「可潛式」兩種類型,可適應不同海域環境,為海洋石油鑽井平臺、島礁等提供電力,未來將成為中國海工重要基礎設施之一。今年,海洋核動力平臺建設邁出新步伐。據媒體報導,11月26日,該平臺進入技術設計收尾階段,即將轉入工程建造,預計首個核動力平臺將於2020年前問世。
本報報導深海勇士號版面。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報導海翼號版面。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海洋科技合作
提升到新水平
探索、認識、開發海洋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目的是為人類的這一共同事業作出更大貢獻。在邁向海洋強國的進程中,中國一方面堅持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艱苦奮鬥,另一方面也高度重視開展海洋國際科技合作,相互取長補短、攜手共進。2017年,中外海洋科技合作提升到新水平。
中國海洋技術服務於韓國世越號沉船打撈是2017年國際海洋領域頗為引人矚目的合作案例。3月25日,經過連續590天奮戰,在位於韓國西南海面上,來自中國的上海打撈局成功實施「鋼梁託底」整體起浮技術,於44米深海下,讓沉沒近3年的世越號重見天日。打撈期間,上海打撈局項目團隊戰勝了水流湍急、海底水深等惡劣環境,克服了船底有堅硬巖石的巨大困難,通過對設備的發明改進,對技術的不斷創新,先後成功完成對沉船打撈首階段的沉船預調查、防流失安全網安裝、油艙抽油、船艏抬吊、託底鋼梁穿引等作業內容。中國海洋打撈技術有助於為韓國這一沉船悲劇畫上句號,對於遇難者家屬和韓國社會是個極大的心理撫慰。
10月20日,中法航天合作迎來重要時刻,中國國家航天局和法國駐華大使館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法海洋衛星計劃於2018年下半年由長徵運載火箭在中國發射。1個月之後,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與印尼科學院深海研究中心、美國馬裡蘭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在青島籤署了三方合作開展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交流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三方將在印尼貫穿流研究、東印度洋上升流研究及交流培訓等多領域開展合作。
12月初,旨在增進海洋領域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世界海洋大會暨海洋發展黃島論壇在中國青島召開,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洋科學及其工程技術領域的專家共300餘人參會,他們圍繞海上絲綢之路、海洋工程、船舶與航運、海洋汙染治理、國際公約與規則等專題展開研討。這次大會標誌著中國正在積極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已經成為國際海洋科技合作的重要組織者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