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業興作
資料圖片
早上剛醒來,收到簡訊提示,說信用卡消費了1萬多元,而那個時候恰恰你是在睡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誰在惡搞或者是不是詐騙簡訊?
徐小姐最近就碰到了這種事,剛收到簡訊的時候,她也覺得可能是哪個朋友在開玩笑,但當她跟銀行確認後,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1 信用卡頻遭「海外盜刷」
「5月11日,我一開手機就收到好幾條簡訊,通知我招行信用卡被刷了1萬多元,都是凌晨到6時的刷卡記錄,我的額度基本刷完了。」徐小姐至今還有些沒回過神來,「我愣了一會,馬上打電話讓銀行把帳戶給凍結了,查了一下確實是有刷卡記錄,而且都是在荷蘭和法國的境外網站。」
難不成,信用卡真能自己長出腿來,半夜去國外買東西?
徐小姐告訴我們,她是碰到了信用卡「海外盜刷」的情況。「我之前在菲律賓網站上定過酒店,多半是這樣被盜卡號了。」
國內信用卡消費時可以選擇設置密碼,但在國外,只要有卡號和卡背面印著的三位數字或者持卡人籤名,就可以進行消費。大部分受害者是在ATM機取款或購物時被盜取信用卡信息,然後犯罪分子利用信息複製了信用卡。
徐小姐表示,朋友圈中不只她一個人碰到過這種情況,「我有朋友也遇到,後來自己賠了。她是光大銀行的,銀行沒說會墊付,她只好先還上,都半年多了還沒說法。」
「現在海淘這麼多,太容易中招了。國外網站刷卡太容易了,都不需要任何密碼和驗證,只要信用卡卡號和背後的三位數字碼被知道了,誰都可以去境外網站盜刷。」徐小姐說。
徐小姐詢問了招商銀行,這種情況下銀行會怎麼處理,得到的答覆是「暫時不用還,銀行會先墊付,承諾會寄新卡,但是額度恢復不了。」
「但是一切都要等調查結果。所以我的卡現在不能用了。」截至發稿為止,徐小姐還沒有等到調查結果,沒有信用卡使用的她現在很著急。
在英國留學的曾小姐最近也遇到了類似的事件。
「我的招行美元卡在兩天之內被人盜刷了大概萬把元人民幣,一會美元一會英鎊的,額度基本被刷完了。虧得我設置了個額度。」曾小姐告訴我們。
「這張卡是我爸的副卡。當時我打電話給老爸,老爸問我那筆錢是不是我刷的,查出是在英國的一家網上服裝店被盜刷的,但來英國之後那張卡我一直放在寢室,沒用過,也沒丟失。」
曾小姐也打電話給銀行將信用卡凍結了,招商銀行方面同樣表示「暫時不需要還款,需要等待調查結果。」曾小姐很快收到了銀行寄來的新卡,也在等待銀行方面的調查結果,她希望銀行調查成功之後就不用還款了。
2 磁條卡複製惹的禍
那麼,「海外盜刷」為何頻頻發生?據了解,磁條卡有很大的安全隱患。這類卡片非常容易被複製,只要客戶在被犯罪分子處理過的卡槽刷過卡,磁條信息就可能被盜取。而且盜取信息並不需要很先進的技術,一套幾百元的設備就能完成。
晶片卡相對於磁條卡來說更安全,但由於晶片卡成本太高,目前中國使用的銀行卡多數仍是磁條卡。每張磁條卡的成本不過是1元多,而晶片卡成本要40元左右。
據悉,EUROPAY、VISA和MASTERCARD三個國際銀行卡組織規定,如果全球在2008年前,ATM仍沒有應用EMV認證的智慧卡技術,那麼該交易相關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將自行承擔客戶遭受欺詐的責任。
也就是說,按照國際規定,銀行應該承擔這類「盜刷」事件的責任。前些年,馬來西亞「盜刷」猖獗,由於該國法律規定「盜刷」產生的損失由銀行全數負擔,有一家銀行就因為不堪賠付巨額損失而倒閉。因為不堪其苦,目前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歐美、東南亞等地區都已完成了銀行卡向晶片IC技術的升級。
央行指出,隨著周邊地區IC卡遷移的完成,欺詐交易風險有向中國國內轉移的趨勢,欺詐交易的增速開始不斷增大。目前,銀行卡欺詐風險主要是不法分子採取非法手段利用銀行自助設備盜取銀行卡信息,複製銀行卡後竊取資金,或者由於客戶缺乏防範意識,將密碼、卡號通過簡訊、電話、網絡等方式無意間洩露給他人。
央行表示,對前一種情況,由於IC卡相對磁條卡來說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通過推動金融IC卡建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客戶信息被複製的風險,例如馬來西亞、我國臺灣地區在實施IC卡遷移後,其偽卡欺詐率均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對後一種情況,人民銀行將聯合相關部門和商業銀行共同開展打擊偽卡欺詐交易,並通過加強宣傳引導等方式,增強持卡人的風險防範意識。
為此,央行在2011年頒布了《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稱2013年1月1日起全國性商業銀行均應開始發行金融IC卡,2015年1月1日起在經濟發達地區和重點合作行業領域,商業銀行發行的、以人民幣為結算帳戶的銀行卡均應為金融IC卡。
3 理賠遭遇幾道坎
但事實上,考慮到有所謂「受害人」其實是犯罪分子同夥,合夥詐騙銀行,這類「盜刷」事件很難界定責任。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銀行法研究會理事黃震表示,「在這方面,銀行自身舉證難度較大,只有在公安部門立案偵查後才能知道具體責任如何認定。」
黃震表示:「目前銀行卡盜刷問題涉及到兩層法律關係。一個是持卡人和銀行的合同關係,另一個是信用卡犯罪問題。銀行負責向持卡者提供相應的安全措施和安全提示,但是刷卡操作是否系本人行為還需要公安部門的核查。」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律師說:「這種情況很複雜,因為牽扯到不止一個國家,各國在這方面的法律規定是有不同的,所以其實很難處理。」
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戴兵解釋,在用卡當中,具體每一筆持卡人的損失,要看具體的情況。因為按照法律的主張,是誰過失誰承擔責任。作為持卡人來講,一旦發現自己的卡片被盜刷,第一時間要跟發卡行打電話,說卡片被盜刷了,要求銀行止付,止付之後的損失是由發卡行來承擔的,止付之前,很多銀行都推出了持卡保障。比如像光大銀行就推出了48條持卡保障,從你卡片被盜刷,銀行受理了你的止付申請這一刻,往前推算48小時,這部分的損失籤名交易,有一定的金額限制,銀行給支付。
市民在辦理信用卡時,會遇到這樣一條條款,「信用卡掛失前××小時,失卡全保障」,即持卡人在遺失信用卡後,若在第一時間向銀行申請掛失,則掛失前一定時間內因被人盜刷而造成的損失可由銀行部分或全額賠付。據了解,這種保障方式主要針對的是沒有設置交易密碼、僅憑籤名支付的信用卡,如果信用卡交易時使用了密碼,即使最後被證實盜刷,持卡人也無法獲得「失卡保障」理賠。
據了解,籤名卡的「失卡保護」也並非是萬靈藥。因為「失卡保護」一般只保護在針對規定的時間內、規定的限額內發生的盜刷,才能進行賠償。銀行一般只能讓持卡人免去掛失前48小時內的被盜用損失。在賠付金額上,各家銀行普通卡保障額多在5000元至1萬元之間。絕大多數銀行只針對POS機刷卡消費賠償,而通過網絡、電話和ATM機發生的盜刷則不在賠償範圍之內。
黃震建議,持卡人在使用時應該做好信用卡信息的保密工作。出境旅遊時,尤其是此類案件多發地區,應該到規範的消費場所刷卡。信用卡在網際網路上遭到盜刷,應該由公安部門根據網站信息進行取證偵查,提供證明。
「可向信用卡中心提供境外大額刷卡號的信用卡片,並提供護照等未出入境證明資料。」一位銀行人士建議。
另外,近年來還有不少保險公司推出了「銀行卡盜刷險」,對信用卡「盜刷」提供保險業務。不過這些保險都有諸多限制,為不為自己的銀行卡投一份保,還需要消費者自己多加權衡。
連結
推銷一張銀行卡 提成上百元?
在百貨商場門前,經常能看到一張桌子幾個人,用填表辦信用卡贈送禮物的方式招徠路過的人,或者是一瓶高檔的沐浴露,或是可愛的玩偶,或是保溫杯一類的東西。其實,為防止銀行以禮物為誘餌吸引消費者申辦信用卡,銀監會在2011年就出臺了《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規定信用卡未經持卡人激活和使用不得發放任何禮品或禮券。雖然規定已經出了兩年多,但這樣的招數並未絕跡,更有甚者寧可自己掏錢買禮物,吸引消費者辦理信用卡。這麼做算不上不划算,從幾家銀行了解到,推銷員的薪酬制度計算方法一般是底薪加提成的模式,推銷成功信用卡後,會有從每張卡幾十塊錢到兩三百塊錢不等的提成,這個一般是基於開卡人的信用額度。最後計算的時候,有的銀行是基於辦卡人的開卡率進行折算,有的則是依據客戶確實已經開卡消費與推銷員結算。
(鍾奕然 尹曉宇)
安全提示:
一般來說,信用卡使用主要分為過卡交易和離線交易兩種。其中,過卡交易由持卡人在商場、超市等POS機終端上刷卡、籤字授權,然後完成交易,必須有實物卡在場,基本不會出現什麼差錯。離線交易則主要用於持卡人預訂酒店及一般性國際交易或網上支付等,持卡人通過商家的POS系統,提供信用卡帳號和後三碼等信息後即可完成交易。因此,無法妥善保護信用卡及信息的持卡人,很可能面臨資金和信用損失的雙重風險。
持卡人不要將卡隨意交給別人使用、查看,以免信息被不法分子記錄後,進行離線交易。若接到一些電話,詢問卡面信息時要謹慎回答,不要以為對方不知道密碼,自己的信用卡就很安全。在領到信用卡後,最好剪一塊膠布將「後三碼」蓋住,或將這3位驗證碼抹去,防止信息外洩。另外,若吃飯購物刷卡,千萬不要嫌麻煩將信用卡交給店員拿去結帳,防止「別有用心」者藉機取得信用卡上的相關信息。同時,每次消費之後,都要保存好信用卡交易收據,並仔細對照信用卡交易收據與月帳單。當卡片出現被盜刷的情況後,持卡人應立即掛失並同時前往公安機關報案。
(尹曉宇整理)
製圖:濤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