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蔣姓重要發源地之一:大岡古村尋根記

2020-12-12 探秘八桂

編者:蔣姓是廣西全州的大姓,有資料說已經達30多萬人。其中大崗(曾名大岡)是其重要發源地之一,該村蔣姓已經發展到4萬餘人,分布祖國各地。大崗村也是人才薈萃之村落,出舉人之多,在全州數一數二。看蔣勇剛先生大岡古村尋根記文稿,相信你會對全州及全州蔣姓的歷史有不少了解。

文∕蔣勇剛

2019年清明節,是一個特別的清明節。我們大岡蔣氏始祖勢琳公墓園於二零一八年六月份起始,在本族人蔣祥發先生(洪字輩)嘔心瀝血、廢寢忘食的策劃下,集大岡蔣氏全族之力,歷經三個多月艱苦施工,於十月份正式告竣。竣工慶典當日,我族理事會決定,在二零一九年清明,將進行百年來一次盛大祭祖活動。吾身為蔣氏大岡一脈後人中的一員,值此等族中大事,諸事在忙也應抽身腳履草屐前往行祭拜之禮。

清明掃墓的盛況

霏霏細雨中,驅車沿蜿蜒的河東公路向老祖宗墓園所在地崩石腳出發。瞭望旖旎的湘江兩岸,一片霧靄嫋嫋,翠色蔥蔥。舟車勞頓之苦,頓時被這故土煥然一新的春景,逐出九霄雲外!祭祖的車隊,在黃沙河九秀塘拐彎,經過山塘乾村,前方雨霧裡一座形似大田螺的石頭嶺霍然躍入眼帘。半山腰的山坳裡,只見有磚砌平臺與灰白色石欄在綠樹叢中半隱半現。石欄上,印有「蔣」字圖騰紅邊黃面的旗幟,在溼潤的春風裡飄揚,那裡應該就是老祖宗勢琳公墓園了吧。

據譜書與碑文記載,老祖宗墓園地形,是一塊稱之為「天螺吐靨」的風水寶地。今日觀之,不由感嘆大自然造物之神奇!其山形真似一隻開口吐靨的大田螺,平臥在黃華嶺山尾之下(黃華嶺,又作黃花嶺,屬都龐嶺山脈)。而勢琳公的墓穴,正處於螺口唯一的一個山洞中,真乃巧奪天工也!

天螺吐靨

冒雨前來祭拜的家庭們絡繹不絕,在依山而建的水泥路上魚貫而行。山路崎嶇,臺階溼滑,都擋不住對祖先的敬仰之情,無論男女老少,皆一同攜手迎難而上。只為在祖先的碑前,敬上早已在自己懷裡捂熱的三柱高香!臉上洋溢著激動,心裡充滿著虔誠。認祖歸宗追根溯源的夙願,今日便是實現之時,怎能不叫人欣慰如春!莊嚴而隆重的祭祖儀式結束後,大家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老祖宗的長眠之地,前往我們心中的聖地--永歲鎮大岡村聚餐。大岡村,我們親切地稱它為「老村子」。

大岡古村

浩浩蕩蕩的車隊,在古老的大岡村停了下來。眼前雨幕中一排排老瓦房,在歷經歲月的洗禮後,向我們述說著老村子悠久而厚重的歷史。縱橫村中幽深曲折的水泥路,依稀讓我還能回憶起,兒時走過那些用青石板鋪就的老巷子。老村子啊,今天,我們又回歸到您廣闊溫暖的懷抱!真想,匍匐在您的腳下,深情地親吻這片熱土,讓久久壓抑在心底的思鄉之情得到釋放;真想,擁抱這裡的每一棵大樹,靜靜地聆聽您盼我們歸家的聲聲呼喚……

公祠

一路撫摸著斑駁的老牆,依次仔仔細細地參觀大公堂、老戲臺與電影院。故地重遊,這裡每一個角落,都有撩動歸家遊子鄉愁的故事。雖然有些地方或改建,或敗落,但在我們的記憶裡,它們都是永遠揮之不去的美麗風景。綿綿春雨,撒不盡我們千絲萬縷的相思,杜鵑聲聲,訴不盡我們發自肺腑的衷腸!佇立村頭,思緒澎湃。兒時的記憶,爺爺的故事,還有族譜中的撰文,為我徐徐展開了老村子一幅幅輝宏的歷史畫卷。

世德發祥匾

全州以北地區(古為升鄉,轄今永歲黃沙河廟頭文橋一帶),自古以來便有「鳳落三岡」的美談。所謂三岡,指的就是位於永歲的石岡與大岡加上位於黃沙河的鶴岡。三岡之地,都是古代全州人才輩出的村落。三岡中的大岡就是我們的老村子,當地也俗稱大坪江,系中華蔣氏始祖伯齡公第八十八世孫勢琳公的發祥地。大岡蔣氏與全州其他蔣姓一樣,同為三國蔣琬公後。自中華蔣氏始祖伯齡公算起,大岡勢琳公曆經第五十八世琬公、五十九世斌公等、又經七十八世來萬公、七十九世伯全公等,再到八十七世涼公,勢琳公乃伯齡公第八十八世孫是也。勢琳公字財初,誥贈文林郎。生於明洪武丙寅年,歿於明天順戊寅年(1386-1458),古時出生即計一歲,曰虛歲,故碑文記載享壽七十有三。

世德堂

據大岡族譜記載:大岡始祖勢琳公約於明代宣德年間(公元一四三零年)始遷居於永歲大岡,老村子距今已近六百年的歷史。關於始祖勢琳公在大岡的發跡的過程,在歷代老人們的口中,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後世修譜,已將其記錄於族譜中。

始祖發跡的故事,兒時聽村中老人口述,很是動聽。今結合族譜記載,道來與諸君共同緬懷。相傳始祖勢琳公年幼時家境貧寒,流落於黃沙河東岸上八裡的楓木山,為一周姓大戶人家牧牛。距周家莊二裡外,有一風景極佳的去處。此處岡巒重重,古木參天,芳草茵茵,溪水環流。始祖見此處草肥,便日日在此放牧。奇怪的是,此處嫩草頭日被牛群吃盡,經一夜,次日又復長如初。當時始祖尚幼,雖覺離奇,卻也不甚在意,只認為是此土地肥沃而已。始祖成年後,繼續為周家傭耕。每每耕作完畢,牽牛來此處山岡下樹林間小息。奇怪的是每當此時,便有一隻祥鳥飛入林中,不斷鳴叫,叫聲清脆悅耳,其音仿若當地土語:「周去蔣來興,周去蔣來興……」之諧音。日復一日,始祖細品鳥語之意,聯想起草長之快的奇觀,心中豁然大悟:「此乃靈地也,天意欲讓吾在此地安家立業矣!」於是,始祖便在岡下割茅為廬蓬門而居。

稍過幾載,始祖已到當婚年齡。河西石霞村有一唐氏女,生一頭癩痢,無人敢娶。有好事之人,憐始祖家貧,撮合將唐氏癩頭女許配給始祖為妻。神奇的是唐氏嫁過來後,頭上癩痢逐漸褪去,繼而生出滿頭秀髮。始祖母自此容光煥發丰姿綽約,儼然脫胎換骨也!

日月盈昃,鬥轉星移。待至始祖春秋鼎盛時,瑄、(王亥)、瑜、玟、璝五子相繼出世,遂劈山伐木,營造居室;又墾殖田畝,退傭自耕。日長月久,山岡下便逐漸形成一個小村落,一改舊時景觀。小村莊因東臨湘江河,故初始名曰「大坪江」。後來,當時全州一帶很有名氣的堪輿先生劉自然(號東泉)路過大坪江,見此方山水奇秀,便停下觀其風水,察其地脈,驚嘆此地風水極佳,不禁脫口而出曰:「此乃臥牛之地也,興牛必也旺人,好地!好地!」緣此,始祖依先生所言,將村名取曰「大岡」。(註:瑄、瑜、玟、璝即是後來的大岡四大房:瑄房、瑜房、玟房、璝房,(王亥)公扶與始祖胞弟勢袖公,惜未成年早故。)

又經十數年後,周家敗落陸續遷走,而始祖勢琳公後世子孫繁衍發展,家道日盛,果真應驗了神鳥「周去蔣來興」之預言也。後世有人作詩曰:貧賤寒微命不微,星移鬥轉露光輝;英雄崛起牛眠地,倒海翻江樹豐碑。

自始祖勢琳公在大岡發跡下傳六世後,約在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後世各房人同枝連氣,報本爭光,在始祖早年牧牛之所,修建「世德堂」,以為春秋二季,祭奠始祖勢琳公。公堂上梁慶典當日,始祖嫡派玄子玄孫們歡呼雀躍,爭先恐後地擠進公堂搶上梁粑粑。當正梁安妥,即將拋粑粑時,主事見廳堂內幾百孩童仰面朝天,相互推搡擁擠,生怕孩子們有所閃失,立馬改變主意向下發話:「孩兒們,莫擠!莫擠!粑粑到門口領,出克一個發一個,出克一個發一個!」此話本意是從公堂每出來一個孩童就發一個粑粑,避免孩童擁擠踏傷。豈料神明在上保佑,此話竟成了一句大吉大利的讖言!自此後,凡大岡後人出去開創事業者,都發達榮顯、富貴昌隆。如今,我大岡後裔人丁興旺,分遷出去的村莊,遍布廣西大半地區,並遠至廣東、湖南、四川重慶等地,人口多達四萬之眾,可謂枝繁葉茂。

世德堂就是今天的大公堂,慶幸的是它在大岡村族人大力保護與修葺下,至今保存較為完好,讓我們這些後世子孫,能夠一睹它的風採。世德堂座落在老村中央,坐北朝南,卓立秀拔。它歷經幾百年風雨滄桑,依舊雄奇壯觀。世德堂正廳上方,書有「世德發祥」的牌匾高高懸掛其間,四字筆墨飽滿,蒼勁渾厚。堂內還嵌有一副對聯,書道:「財祿恆豐膺厚祉,初衷匪懈奉明禋」。世德堂正門上,方梁與鬥拱都有用鏤空手法雕琢而成的圖案,做工之精美,無與倫比,是當地古代建築藝術瑰寶,非常珍貴。正門兩側的石獅頭上,也刻有一副對聯曰:「大德栽培後,岡巒體戲尊」。大堂對聯,內含始祖勢琳公名字「財初」二字,正門獅身對聯,則以大岡村名藏頭。匾額與對聯的含義淵深,啟人遐思,催人奮發!後人有詩讚世德堂,詩曰:龍脈古地出人秀,先輩賢哲競風流;本固木堅枝也茂,淵源水淼歲千秋。

世德堂正門上方,還有一塊「歷代科甲名錄」的牌匾,上面記錄著大岡後裔歷代高中科舉的族中才俊。上面記錄在科舉時代大岡後裔中,中進士者二人,中舉人者達一百四十多人,可謂人才濟濟。冊封最高者,為清嘉慶己巳年(公元一八零九年)高中文科進士的蔣榮獻,欽賜翰林,授翰林院國子監學正。能同時兼任翰林院與國子監兩所皇家最高學府的學正(學正,相當於現在大學的校長),足可見榮獻公學識有多淵博矣!

另一位武進士蔣連傑,族譜名為永鑑,連傑是其榜名,安和鄉青龍山人。於光緒庚寅年(一八九零年)高中武科殿試三甲進士,欽點衛用守備。因剿匪有功,保都司銜,升用營守備,充駐省提轄,歷任隆林三裡桂林各營千總。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又授以六等文虎章,陸軍步兵少校軍銜。族譜記載其帶兵軍令嚴肅,令匪人斂跡。為人恩能逮下,待賢以禮,很得士卒擁戴,頗具儒將風度。偉哉!吾族清代一文一武兩位進士,巧合文武雙全,皆成為國之棟梁,實為我大岡蔣氏無上榮耀也!

到了近代民國時期,我大岡後裔中,也出了許多名人才俊。其中佼佼者為安和鄉青龍山的蔣伯文,譜書名為蔣作訓,號伯文,榜名繼伊,按大岡蔣氏排輩為「作」字輩,與進士蔣連傑是叔侄。為官兩廣財政廳廳長,國民政府廣西省第一任參議長。有文刊記載伯文曾說服兩廣總督張鳴岐允許廣州慈善機構為犧牲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收屍,因而七十二烈士才得以順利安葬。在一九四九年,又曾支援過桂北遊擊隊部分軍火槍械。

繼蔣伯文後,還有一人也值得一提,此人就是龍水鎮百福村委禁山裡人蔣餘蓀。其本名為蔣仕謙,字敬齋,按大岡蔣氏排輩為「士」字輩。餘蓀曾三度就任全州縣縣長,任興、全、灌警備司令部副司令,第八行政督察區(桂林地區)民團副司令。餘蓀是全州著名的「三齋」之一,更是一位很有民族自尊心的愛國人士。日本人入侵全州時,他全力以赴組織抗日,曾給日軍以重創。日方想用高官厚祿收買他,他堅決拒之門外。據有文刊記載,餘蓀與其女秀貞,還解救過被國民黨追殺的共產黨人士與紅軍戰士。但此人在一段特殊年代,有一些負面的評價。慶幸史海茫茫,清者自清,是非功過,今終大白於天下。

時至今日,我大岡後裔,在士農工商各個領域,都有他們勤奮的身影在忙碌。他們緊密團在結各姓氏族、各族人民以及各黨派人士中,一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殫精竭力揮灑熱汗,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當中!

壯哉!縱觀我大岡蔣氏發展之歷史,幾百年來,賢達輩出。上報國,下治家,腳踏實地,繼往開來。向外拓展事業,往內凝聚力量,為光大我氏族振興我中華而前僕後繼,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凡此種種,皆乃吾先祖懿德廣袤,蔭澤後世子孫奮發圖強也!值此盛世之際,我輩當慎終追遠,懷先祖之宏志,銘先祖之家訓,奔赴世界各地開枝散葉,堅守各個崗位創基發家。願我族列位先祖高高在上之英靈,佑我大岡子子孫孫,似巍巍都龐,頂天立地,如浩蕩湘江,生生不息!

觥籌交錯間,歡聲笑語後,又是離別時。一聲聲家們,一聲聲兄弟,是那麼親切,又是那麼難捨難分!回眸車窗外,那煙雨深處,我們的老村子如夢裡水鄉,久久在心間縈繞!

後記

茲有我族後人鳳凰鎮竹山腳村祥發先生,十幾年來,為發揚我族,不為名利而四處奔走。今,他又為修繕吾族始祖墓園,以弱小之己力,聚全族之眾力,身體力行,將始祖之墓園修繕一新。其為大家族無私奉獻精神,令全族人無不為之敬佩,更令吾自嘆不如!遂想以祥發為榜樣,盼有朝一日,也能為發揚我族出些小力。

吾平素閒暇時,也喜好寫點人生感悟,偶有發表於媒體平臺之上。通過參加始祖墓園竣工典禮及今年清明祭祖活動,心又痒痒,想寫一文,以作紀念。於是回家翻族譜,閱有關書籍。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吾先祖大德,竟如此之浩瀚,心中敬意,陡然迅增!反思自己才學疏淺,若寫文稍有疏漏,乃是對先祖大不敬也,故惶惶不敢下筆!書到用時方知少啊,恨年少時有負寒窗磨礪爾!

正迷茫之際,有幸結識青龍山士基兄長。兄長在百忙之中,與小弟微信來往,耐心為吾講述家族歷史,又提供相關資料,解答小弟疑問,因而成就此小文。在此,向兄長士基表示感謝!本文中一些內容,還參考有三:其一參考兒時老人們口傳的故事,其二參考族譜記載,其中傳說故事部分,特參考了族伯廷輝先生在族譜中撰寫的《大岡蔣氏發跡史話》一文。因此,也感謝廷輝伯伯用心收集那麼多故事,使我等後輩人有幸讀之,為我等創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其三參考網絡媒體平臺《探秘桂北》部分文章。

吾族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非一文一書能道盡也。之前,族中一些前輩才俊,已嘔心撰文著書無數。由於每日需操心工作,時間有限,吾只虛心拜讀一小部分,這也足以令晚輩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但難料晚輩愚鈍,此文雖得兄長士基悉心指導,也難免有所錯誤,望族中長輩賢達及時指出,吾不甚感激,洗耳恭聽教訓!若此文能得以在媒體上發表,也算是晚輩為弘揚我族文化,略盡微薄之心罷!

大岡蔣氏第二十九代孫蔣勇剛謹作於桂林

二零一九年四月十二日

全州石塘驚現的湖泊或許是堰塞湖,請看最新拍攝的圖片,真美哦!

藏獒真對主人極為忠誠嗎?我讓你看看廣西全州一個相反的例子!

太平軍血屠全州城之前是否留有「生門」?

可喜,不進景區也能看到桂林市象山景區的象鼻了

相關焦點

  • 全州蔣姓重要發源地之一、著名的舉人之鄉:大崗村
    全州縣有個村,明朝時一度挺有名氣,科舉時代中舉人數位居全州第二,人才輩出,這個村便是今永歲鎮大崗村,讓我們看看這個村的歷史吧。一、村落淵源與現狀全州縣永歲鎮大崗村,是全州蔣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大崗村委會所在地。
  • 全州蔣姓主要發源地之永歲鎮梅潭村再度上演傳承千年的捕魚民俗
    ,佔全州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該縣永歲鎮梅潭村是全州蔣姓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另一重要發源地是永歲鎮大崗村,但大崗村這一支的蔣姓由於來定居不如梅潭村早,故發源此處的蔣姓只有四萬多人口,而源於梅潭村的蔣姓有二十多萬人,分布於祖國各地。
  • 不僅《經氏族譜》把此河叫廣西河,《全州大崗蔣氏族譜》也這樣叫
    《從興安界首渡口到全州三江口這條河,歷史上全州人叫它什麼河?》刊發後,我說全州歷史上也曾經把這條河叫做廣西河,不僅我過去這樣叫,湘江邊我許多認識的朋友也這樣叫,還有《經氏族譜》為證,說明歷史上全州本地人叫這條河為廣西河是事實,並不是我編造出來的,文章刊發後,仍然有不同的聲音。
  • 全州古六鄉各在今全州什麼地方?看看大崗蔣氏族譜地圖便略知一二
    廣西全州古六鄉有著悠久的歷史,有學者指出,「西漢平帝時全國有縣道邑國1587,鄉6620,平均每縣四鄉有餘。「可見,鄉的建制,也不是桂北全州獨有的,全國在已經納入中華版圖的地方也應該多是如此。一般的縣設有四鄉,全州設有六鄉,可見全州是一個大縣,至今,無論是從人口還是從土地面積來說,仍是桂林市最大的縣。全州原有鄉鎮20個,經過精簡合併,現在有18個鄉鎮,這18個鄉鎮分屬古代六鄉哪個鄉呢?有些人知道這個事,也有不少人不知道。有多位朋友也向我問了這個問題,想了解自己家鄉原屬哪個鄉。其實,全州古六鄉準確的劃分,我也研究不透不深。
  • 廣西全州蔣氏文化研究會考察鳳凰鎮上畔塘古村落
    多數全州蔣氏主要發源地為全州縣永歲鎮梅潭村,蜀國亡後,有20多萬人口。另一支較大的於明朝到永歲大崗定居,至今也有四萬多人口。全州縣鳳凰鎮上畔塘村的蔣氏也源自梅潭。近日,為了考察上畔塘蔣氏歷史文化,全州縣梅潭蔣氏文化研究會蔣連生會長、副會長蔣國友等,前往上畔塘村進行了考察。
  • 全州蔣氏文化研究會考察鳳凰鎮上畔塘村石圈祖古墓群落
    紅軍當年長徵走過的小路至今還保留著一定距離的古道村裡的祠堂便是紅一軍團長徵宿營地之一,現在文物部門已經著手修復蔣氏古民居高大氣派,為紅軍長徵宿營之處,得到國家維修門額題詞「紫氣」這裡的古民居宏偉壯觀,村裡還保有許多夾石
  • 全州金槐茶
    全州的槐樹不僅種植面積大,所產的槐米質量也是全國最好的。我國各地槐米的蘆丁含量一般是百分之十幾,而全州的金槐其蘆丁含量卻達到30~42%。為全球之最!這也是全州出產的槐樹號稱金槐的原因。      世界上98%的槐米產自中國,金槐正是全州的傳統特色資源。亞洲最大的蘆丁加工企業落戶在全州。 金槐茶的發源地在全州,金槐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全州。
  • 記全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折橋鎮後古村黨支部書記陶國榮先進事跡
    記全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折橋鎮後古村黨支部書記陶國榮先進事跡 2020-11-08 1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全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陶國榮
    記全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陶國榮 2020-12-14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西全州兩河鎮厚村,一個美麗而有歷史的古村!
    #桂北古村落#厚村,屬於廣西全州縣兩河鎮,現又名厚桂村,是一個有兩千人口的古村古巷道據厚村鄧氏族譜介紹,他們是全州歷史上知名人士宋代進士鄧寧民的後裔。鄧氏宗祠因為有族譜記載,厚村鄧氏對自己的歷史了解非常清晰。
  • 客韻千秋,「打卡」千年古鎮客家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
    今天開始要寫上杭縣境內的旅遊景點了:上杭出自《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迄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客家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位於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脈南麓,屬於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四季分明!上杭素有:建築之鄉、詩畫之鄉、山歌之鄉、木偶之鄉、將軍之鄉的美稱!
  • 全州這項傳統技藝被列入新增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產
    點擊"全州通"更多精彩等著你! 近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出爐。 其中全州金槐茶製作技藝作為傳統技藝類十項之一。因金槐茶的發源地在全州,金槐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出自全州縣的一位蔣姓家庭,正是這位傳承人因為家人健康的需要,才萌生製作金槐茶的想法,並將這種茶推向了社會。現在,全州人用金槐米製成的面、茶、保健藥等一系列產品已經走向全國。
  •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戲坊窯」文創園是梨園人尋根祭祖發源地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戲坊窯」文創園是梨園人尋根祭祖發源地,全國18個省市的豫劇「十八蘭」的後裔,應共同祭奠「戲坊窯」「十八蘭」豫劇發源地師祖。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戲坊窯」文創園是梨園人尋根祭祖發源地,既是一部戲曲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戲曲文化傳承的發展史。豫劇人走遍天涯,滎陽市穆溝「戲坊窯」都是家。認豫劇師祖周海水後86年來,鬥轉星移,歲月滄桑,數以百計的豫劇後裔應不遠千裡到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戲坊窯」文創園尋根祭祖,到豫劇發源地尋根問祖,共話親情。
  • 央視在廣西全州廟頭鎮大碧頭拍攝十大碗之一膽肝
    全州十大碗》,欲通過此片全面反映全州的歷史文化。經確定,在全州縣廟頭鎮大碧頭旅遊景區拍攝十大碗之一膽肝的製作。   膽肝之地方名菜,相傳在全州為古升鄉獨特的地方名菜。相傳是升鄉廟頭、文橋這一帶的文氏為紀念與他們有關的南宋丞相文天祥而取名。文天祥曾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佳句。部分記者們與陪同者蔣國友先生在大碧頭景區門口合影
  • 對聯故事百家姓篇--蔣姓、沈姓
    蔣姓姓氏來源出自姬姓,周公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封在蔣地,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被楚國滅國,後來他的後代就以蔣為姓。第二個少數民族中的蔣姓。後來的蔣姓幾乎都是宜興的一支,別的地方因為戰亂等其他因素而斷了,宜興這一支很發達。這一支後來有的遷到了寧波,成為望族,這一支子孫有一個人很有名。士傑公,宋神宗時期,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後,這一支遷到了今天的溪口鎮。成為蔣介石的祖先。蔣姓是大姓,排名第四十五位。蔣姓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人才輩出。
  • 昔日灌江河畔全州最繁華的古村鄧家埠,今日那裡的江畔風光怎樣?
    廣西全州縣全州鎮鄧家埠古村,建於南宋時期,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昔日是灌江河畔最繁華的古村,古村像城市一樣熱鬧,但現在雖然隨水運的衰落而風光不再,江畔的秀麗卻依然如畫。在全州歷史上,灌江河畔最有名最熱鬧的碼頭就在鄧家埠,也是全州城上遊主要河流的四大古碼頭之一。
  • 央視「家鄉至味」欄走進全州2:採訪「富貴落升鄉」之地文橋
    文橋是全州伍姓的發源地之,據說是春秋名人伍子胥的後裔,而文姓據說與宋末元初的宋朝丞相文天祥有關,有些文姓是文天祥的前輩,有些則是他的後裔。全州名菜之文橋膽肝相傳與文天祥有關。文橋有橋鄉之稱,為全州風雨橋最多的鄉鎮。文橋民國時出過兄弟將軍,有一位還擔任過桂林市的第一任市長。
  • 全州大碧頭旅遊景區觀光記
    大碧頭古村在景區外,其實可以看一看。中華賓氏總祠堂就落在大碧頭古村。作為全州人,不管你怎麼看,我是為地方有這樣的景區感到驕傲的,我希望全州有越來越多這樣高檔次的景區。我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
  • 古村續「血脈」 26名韓國慎氏後裔回鄉尋根祭祖
    看著眼前熟悉而陌生的古村,慎奎縡喃喃自語。作為韓國居昌慎氏大宗會會長,年近八旬的他,終於在18日踏上浙江湖州潞村的土地,尋根祭祖。與他一起的,還有25名韓國慎氏後人。82歲的慎德範老人參觀古橋 李典 攝或許是血脈相連,在見到84高齡的潞村慎氏始祖慎鏞第29代孫慎玉龍後,慎奎縡上前緊緊握住他的手,再也沒有鬆開。
  • 棲霞觀裡鎮蔣家莊村,有一支登州衛蔣姓軍戶的後人
    蔣姓在棲霞還算常見,但這支蔣姓人的淵源卻有特殊之處。在石碑後面的文字,清楚地記載道:「這裡的蔣姓源自蓬萊,祖居地在蓬萊的畫河周圍。」而在歷史上,蓬萊畫河是登州衛蔣姓軍戶的居住地,也就是說,遠在棲霞方山之南的蔣家莊蔣姓,是明代登州衛軍戶的後人。作為登州衛歷史上有名的軍戶家族之一,蔣姓在《蓬萊縣誌》中留名甚多。當年在登州城小水門附近曾有一座宏濟橋,就是蔣姓人修建,人稱「蔣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