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2020春運首趟臨客發車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新春將至,坐地鐵到虹橋火車站的人大多有著同一個特徵,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箱。箱子裡或許是帶給父母的新衣,抑或是特意買來的老字號產品,當然也有送給孩子的禮物,滿滿的都是對家人的愛。離家一整年,用什麼才能表達思念,彌補遠遊?回家的行李箱裡又有怎樣的故事?
提前幾個月囤起一箱年貨
「碼農」高明宇是青島人,因為拿到了新公司的offer,年後才上班,所以今年提前了十來天回家,「可把我爸媽樂壞了」。
「第一年和第二年都在公司值班,去年奢侈了一下,請爸媽去日本過年,今年說好了要回家。」拖著一個28寸的行李箱,背著雙肩包,人高馬大的高明宇在人群裡特別顯眼,他說,箱子裡基本上都是給親朋好友的禮物,自己的行李反而塞在背包裡。
「四雙運動鞋送給家裡的老人,給本命年的媽媽買了一根金手鍊,給爸爸準備了一隻運動手錶,光這幾樣就花了七千多。還給阿姨叔叔、弟弟妹妹買了好玩好吃的東西。」他告訴記者,前兩年都是網上轉帳給長輩們發了紅包,今年人回去了,就想買點實實在在的東西回家,更有年貨的感覺。「也是朋友教我的,送錢給爸媽他們都不捨得用,買了東西還能帶出去『炫耀』。」
銀色的行李箱上貼滿卡通貼紙,坐在候車室裡的李晶晶一手搭在行李箱上,一手拿著手機和爸媽視頻:「別太早到車站,卡著點來接我就行,火車都是準點的。」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培訓機構做助教,工作才一年多的李晶晶說,她把年終獎都換成了這一箱子年貨。
「這是我第一次給家裡買這麼多東西,就是希望爸媽知道,我在上海過得很好。雖然很忙很辛苦,但能養活自己,也能照顧他們。」她告訴記者,提前幾個月她就囤起了年貨。託出國旅遊的同事在日上免稅店給媽媽帶了一套護膚品,「雙十一」的時候買了進口的鈣片和魚肝油,還裡三層外三層地包好了一瓶白酒。
引起記者注意的還有一個塑膠袋,裡面隱隱透出「光明邨」的字樣。「這是我前一天去淮海路上排隊買的鮮肉月餅和醬鴨,還有一包糖炒慄子,買點上海特色給爸媽嘗嘗。」
圖說:申城年貨市場購銷兩旺,人氣火爆 楊建正 攝
八件羽絨服年前快遞到家
大大的行李箱裡是滿滿的孝心和思念,而便捷的網購也讓年味兒隨著一個個快遞包裹,提前到了老家。春運的火車上,異鄉人還在飛馳,年貨已經到家。
看到淘寶APP上顯示包裹已經到家,張輝給家裡打了一個電話,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小姨都來試穿。原來他估摸著每個人的體型和喜好,一口氣買了八件羽絨服,在上海下單,快遞到江西老家。試穿合適的就留下,不合適的再調換。
「過年要穿新衣服嘛,老人一般都不捨得買,帶他們去商場總是找各種理由不要,網上直接付款送到家,不但他們難以拒絕,也省得我大包小包帶回去。」張輝告訴記者,儘管他要小年夜才能回家,但各種年貨已經陸續快遞到家,「到時候我只要拖個小行李箱就行了」。
同樣一身輕鬆回老家的,還有在上海做水果批發生意的汪敏潔。在上海打拼多年的她,把9歲的兒子留在老家山東上學,常常心有愧疚。今年特地把生意交給同伴,準備提前幾天回家,趕得更急的是各種年貨。「聽上海客戶的介紹,我去南京路上的泰康食品店買了幾大包的進口巧克力、水果糖、碧根果、小核桃,還有上海點心的禮盒裝,回去送親戚挺體面。」
幾大箱的特色年貨在店堂裡就打包快遞了,她還在網上買了兩套汽車玩具給兒子,「放寒假了,讓他玩起來」。「其實我包裡還有一樣給兒子的東西。」說起這個,汪敏潔笑得有點「不懷好意」。「在上海書城買了幾本上海的教輔書,哈哈哈!回去讓我兒子練練,看看能不能做對。」原來,因為常年在上海做生意,汪敏潔和兒子聚少離多,這段時間她正琢磨著把兒子接到身邊來念書。「儘管他在學校裡成績不錯,但兩地教材不一樣,特別擔心他英語跟不上,所以回去先做做題目,摸摸情況再決定。」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