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二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9月20日,伴隨著國家級盛會第二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盛大召開,由中宣部支持、中國文聯與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敦煌研究院承辦的「敦煌畫派論壇」,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順利舉行。作為第二屆文博會分論壇之一,「敦煌畫派論壇」以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為主題,共邀請了來自英國、法國、義大利、美國、韓國、日本、巴西等7個國家與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學者、藝術家130多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嘉賓們圍繞「敦煌畫派」的理論建設與創作實踐、「敦煌畫派」藝術語言的建構、敦煌藝術傳承與現代美術創作、敦煌巖彩創作對「敦煌畫派」建設的啟示、「敦煌畫派」創作與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交流五項議題,全面深刻地探討了新的歷史時期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充分展現了敦煌藝術在現當代的可持續性和生命力。
「敦煌畫派」論壇正式開幕
敦煌石窟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文化藝術寶庫,是古代絲綢之路「文明開放發展,民族融合共存」的歷史見證。多年來藝術家們在默默地汲取著敦煌藝術的營養,敦煌藝術的精華因此不斷顯現在繪畫作品中。敦煌研究院幾代學者、藝術家長期堅守大漠,從石窟美術臨摹和研究、敦煌石窟考古、敦煌史地、敦煌文獻、敦煌文化各個方面展開研究和挖掘,形成了豐富的論文著述,深入揭示了敦煌石窟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技價值,闡釋了敦煌文化遺產蘊含的「多元開放、兼容並蓄、和平共生」等精神價值,論壇主持人、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這些豐富深厚的文化、精神蘊含是我們現在傳承發揚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將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加強國際間人文交流發揮著重要作用。」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時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的常書鴻先生,在與日本著名佛教思想家、哲學家池田大作的會談中,就開創性地提出了復活敦煌畫派的想法,他說,「現在,世界上的文化交流日益廣泛。中國青年畫家吸收外國的東西,創造出新的藝術,為美術史留下有價值的作品,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期待不久的將來,新型中國畫會誕生,那將是敦煌畫派的復活。屆時,我四十餘年來一直期待敦煌畫派產生的夢想便成為現實,我就心滿意足了。」
如今,包括敦煌研究院美術工作者在內的國內外藝術家,在研究、了解敦煌藝術博大精深的多方面價值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和學習敦煌藝術的創作精神,作為當代藝術創作的歷史借鑑與藝術營養,推動當代藝術創作的發展。
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英國王儲傳統藝術學院主席大衛格林(David Green),法國國家人類學博物館研究員柯孟德(Comentale Christophe),甘肅省美協主席李寶堂,義大利威尼斯大學副校長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侯黎明,韓國同德女子大學教授、韓國敦煌學會會長徐勇,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教授王見,甘肅省畫院院長李偉,中國人民大學文獻書畫保護與鑑定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張繼剛,甘肅省畫院原副院長、著名畫家段兼善分別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應邀參會。
最後,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對本次論壇進行了總結髮言,他說,「今天的論壇,嘉賓們圍繞『敦煌畫派』表達各自的看法,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他們的演講開闊了我們的思路,擴寬了我們的視野。他們就如何挖掘敦煌石窟壁畫彩塑藝術的創作技法、製作材料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並據此探討傳承創新敦煌藝術的途徑和方法,為逐步搭建敦煌畫派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貢獻了他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