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讓居住環境綠樹環抱、生活空間綠蔭常在,實現「推窗見綠、出門進林」。冼立初攝
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城市發展理念,中山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砥礪奮進40年。2016年,中山市委、市政府站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吹響全面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的號角。全域森林小鎮、全域生態公益林、全民綠化行動等10多項重點生態工程同步啟動,中山用實幹和擔當譜寫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生態環境優化,助力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中山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標準謀劃推動新時代發展。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做好「東承」文章,強化「西接」功能,奮力把中山建設成為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沿海經濟帶的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
目前,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對照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體系,5大類40項指標均已順利躍過標準線。美麗宜居的中山,正以城鄉綠化更加一體、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嶄新姿態呈現出獨特的生態之美,不斷提升群眾綠色獲得感與生活幸福感,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特色生態宜居城市,為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強大的綠色生態競爭力。
打造「三個國字號」金字招牌
綠染宜居水鄉,林蔭和美中山。
總面積約180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300多萬。一直以來,綠色宜居的中山,都以「小而美」聞名於國內外,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數十項城市榮譽。
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中山正在加快融入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在此基礎上,中山提出重點打造「三個國字號」金字招牌為創森加碼,即廣東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廣東中山國家森林公園、廣東香山自然保護區。
中山市創森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不斷優化宜居環境的過程中,通過打造國家級的生態名片,以嶄新姿態呈現出獨特的生態之美,讓廣大市民和遊客可以收穫更多幸福感,進而助力中山實現綠色發展。
溼地,被譽為城市之肺。位於橫門西水道的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規劃面積達625.6公頃,其中溼地面積395.44公頃,溼地率達63.21%。規劃區內還包括河口水域、紅樹林、草本沼澤等多種溼地類型,是獨具嶺南風格的生態系統。
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有著不可複製的生態優勢,公園的建設要體現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把保持溼地的原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要以自然為主,將科研、科普等內容鑲嵌其中,儘量減少人為擾動;要高標準、高水平建設,真正做出國家級的水平,為中山翠亨科學城的建設構築良好的生態優勢。
據介紹,公園設計以生態性、地域性和參與性為原則,分為公園管理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恢復重建區、生態保育區共五大區,建設以沼澤、河流和水上森林構成的獨特入海口溼地景觀,是集溼地保護與修復、溼地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科研監測、溼地休閒觀光為一體的國家級溼地公園。
目前,紅樹林科普園、科研工作室等一批公園主要建築正在建設中。項目總投資9.9億元,溼地公園西岸預計將在2019年第一季度對外開放。
不同於翠亨國家溼地公園,中山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座城區型森林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1093.06公頃,包括金鐘水庫綠道、樹木園、大尖山森林公園、古香林寺、馬嶺水庫等5個片區,按地域特點分為遊憩休息、森林康養、生態保護、攬勝觀景及科普教育等5個功能區域,可為市民提供多功能多生態的休閒場所。
根據《廣東省中山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5)》,2016年11月中山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公園。2017年12月27日,國家準予設立廣東中山國家森林公園。目前,中山正著手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將深入挖掘森林公園地方文化內涵,充分利用生態自然元素,突出其生態、人文特色,通過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力爭將其打造成珠三角城區型森林公園精品和示範標杆。
今年年初,「廣東中山香山自然保護區晉升省級自然保護區」事項通過專家評審。專家組認為,香山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以野生土沉香為代表的珍稀物種、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水源涵養林,在區域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管理機構和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具備良好的自然資源保護管理基礎,一致同意建立廣東中山香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6年,中山把野生土沉香全國數量最多、分布最為集中、資源最為豐富的7.5萬畝林地作為保護對象納入香山自然保護區,並按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準進行建設,實施最為嚴格的保護措施。未來,中山將全力推進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施工建設、中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編制以及香山自然保護區申報,打造「三個國字號」工程,更加凸顯中山生態宜居品質與綜合競爭力。
力爭到2020年建成全域森林小鎮
森林之城,和美中山。
森林小鎮,是廣東創建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的重點項目。傾力打造森林小鎮,讓「創森」具有更紮實、更深厚的承載力和表現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僅讓300多萬中山人對森林城市建設更有感覺,也為「創森」增添了一張張靚麗的新名片。
2016年,中山在省內率先提出組團發展、全域聯創的思路,將森林城市建設理念延伸到鎮村,力爭到2020年建成全域森林小鎮。隨後,中山率先啟動森林小鎮建設總體規劃和全域所有鎮區的分規編制。
2017年,首批38個「廣東省森林小鎮」名單公布,中山市南朗鎮、板芙鎮、古鎮鎮、南頭鎮成功入選。今年,三鄉鎮、小欖鎮、橫欄鎮、沙溪鎮、東鳳鎮、坦洲鎮、神灣鎮共7個鎮區已申報「廣東省森林小鎮」驗收。
「到2020年,中山將力爭實現『全域森林小鎮』奮鬥目標。」中山市創森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山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一直都走在全省前列,鎮區的綠化建設有基礎、整體水平均衡,有實力、有條件打造全域森林小鎮。
可是,作為全省林地面積最少的地級市,中山該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完成目標。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城市發展理念,中山用實幹和擔當給出了答案。
在產業高度集聚的「中國燈飾之都」古鎮鎮,寸土寸金。在鎮內的中心區域,佔地逾千畝的燈都生態溼地公園顯得格外珍貴。去年,作為古鎮國際燈光文化節主會場的燈都生態溼地公園,連續7天表演3D光幕噴泉,吸引遊客超200萬人次,向世界展示了嶺南水鄉生態溼地景觀與古鎮特色燈飾產業文化的完美融合。
「這麼多民生工程中,最讓大家拍手叫好的,就是這個燈都生態溼地公園。」古鎮鎮委書記劉建輝表示,無論是森林小鎮,還是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鎮,建設一個成規模的公園都是勢在必行。「白天休閒散步,晚上欣賞燈光主題夜景,古鎮人的獲得感和自豪感會由心而生。」
岐江清水潤芙蓉,大橋飛架通西東。站在板芙鎮的芙蓉大橋上東望,一條依託岐江河打造的南北向濱江風光遊憩帶,充滿著朝氣與活力。全程約5公裡的濱江路,不僅建有文化公園、全民健身廣場、碼頭等景觀,沿線還栽種了上百棵紅花楹,當地人美其名曰「中山情侶路」。每當夜幕降臨,芙蓉大橋和濱江路被璀璨的燈光點亮,渲染著一股浪漫閒適的氣氛。
建設面積約300畝(含部分水道面積)的三角鎮金鯉灣生態溼地公園,自去年12月底開始動工建設,目前已經基本完工。啟動創森以來,三角鎮以「溼地保護」和「生態休閒」為定位,依託現有的生態溼地和落羽杉林,逐步恢復和利用河岸場地,打造融合保護、科普、休閒等功能並具有三角特色的溼地公園,提升全鎮綠化品位。
三鄉鎮尖角嶺森林公園,規劃建設面積達166.6公頃。公園北臨五桂山,東南臨近珠海市,四周有六條村莊依山而建。公園將於今年年底開始施工,計劃打造成一個環境優美、適宜休閒鍛鍊的大眾型、互動式的生態森林公園。「將『後山』改造成『後花園』,大家很高興也很支持,都希望能早日建成。」三鄉鎮西山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陳成樂說。
溼地森林,因地制宜;森林小鎮,相得益彰。「通過全域聯創,全方位提升城鄉綠化一體化水平;通過組團發展,建立鎮區之間自然生態系統的互惠互享與互聯互通。」中山市創森辦相關負責人說。
全民綠化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創森」與「創文」結合起來,倡導「樹木」也是「樹人」理念,把植綠護綠愛綠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公民品德的重要工程,注重學校、家庭、社區、廠企等「社會細胞」的美德培育,組織全社會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親近自然、了解自然、愛護自然,通過「大手拉小手」等形式,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設美麗中山增添動力。
素有「嶺南水鄉」之稱的中山,該如何破解綠化用地不足的難題?自啟動創森工作以來,中山大力開展見縫插綠、身邊增綠,採用街心公園、口袋公園、休閒步徑、綠道、主題林等城市森林增量模式,讓居住環境綠樹環抱、生活空間綠蔭常在,實現「推窗見綠、出門進林」。
今年7月底,小區周邊環境的美化提升,讓住在中山城區祈安苑的居民們喜上眉梢。原先髒亂差的閒置地已經不見了蹤影,如今倒成了休閒的好去處。據介紹,為實現資源有效利用,該項目主要選用近年來綠化遷移藏植的苗木,以常綠樹種秋楓、樟樹為主,搭配開花樹種本地木棉等,打造了成片的綠化景觀新亮點。
今年6月,中山出臺《中心城區未開發用地綠化改造方案》,以中心城區為重點推進未開發用地綠化改造工作。今年中心城區計劃開展綠化改造的未開發用地共50塊,涉及面積約148萬平方米。「通過改造多年未開發的空置地、閒置地,營造更多的綠色生態空間,先從中心城區起步,逐步覆蓋各個鎮區。」中山市創森辦相關負責人說。
親水園林,沿河蘆葦。去年年底,佔地160畝的西區彩虹綠洲溼地公園建設全部完工。公園以「水」為特色,其中水域面積達25000平方米,二期工程對新開湧和無名湧進行了景觀整治。兩條湧與岐江河連通,利用潮汐調節換水。公園內還設置親水平臺,方便市民感受水環境。
備受街坊稱讚的彩虹綠洲溼地公園,是中山實施閒置地綠化的成功縮影。目前,中山已建成並開放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城市公園、體育公園、兒童公園等各類主題公園55個,全市277個村居基本實現社區細胞公園、鄉村小公園建設全覆蓋,形成多類型、多層級的公園體系。
據統計,2018年中山預計新增閒置地綠化100多萬平方米,休閒綠地的服務半徑縮小到500米以內,切實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正因為如此,中山創森成果得到廣大市民的充分肯定,對創森的支持率和滿意度分別高達99.69%和94.95%。
去年8月,10多個僑界青年組織及僑友聯誼會的近300名僑界青年齊聚中山樹木園,參加僑界青年中山公益林掛牌儀式。據了解,自提出認養計劃的短短兩個多星期內,僑界相關單位組織和個人積極響應,認養樹木45棵。
廣大市民的支持和認可,也為中山著力踐行全民綠化奠定了基礎。2017年,121位(家)社會熱心人士(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建設中山市第一中學鳳凰廣場,捐款383多萬元,栽種189棵鳳凰木、63棵藍花楹。金字山下,桃李爭春。
「一手抓『植綠大地』,一手抓『播綠人心』。」中山市創森辦介紹,立足和鞏固提升生態環境優勢,打造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核心的綠色優質生活圈,讓植綠、護綠、愛綠的意識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深深根植於廣大市民心中。
中山創森成績單
全面達標
啟動創森以來,中山共投入造林綠化資金73.8億元,新造林面積3.7萬畝,市域森林覆蓋率從35.20%提高到35.48%,城區綠化覆蓋率從40.12%提高到43.14%,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7.05平方米提升到18.62平方米。
全面提升
啟動創森以來,中山積極開展查漏補缺,精準提升森林質量1.49萬畝。林地林木綠化率以及一二類林率分別提升至96.7%、95.3%,森林蓄積量以及單位面積蓄積量相繼突破300萬立方米、76立方米,森林質量位於全省前列。
全民綠化
啟動創森以來,全市直接、間接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達502萬人次,折算植樹近1800萬株,建設各類主題林170多片。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連續多年達到100%,成功募集社會資金1.1億元,助力古鎮燈都生態溼地公園、小欖圓欖山文化公園、鳳凰廣場等公園綠地精品建設。
全民享綠
啟動創森以來,市鎮兩級財政資金滾動安排42.55億元,已建成開放各類主題公園55個,277個村居基本實現細胞公園、口袋公園全覆蓋,全市各大型公園綠地年接待遊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2018年,繼續重點推動南朗崖口等15個省級、市級、鎮級溼地公園,三鄉尖角嶺等5個森林公園,金字山等21個城市公園、郊野公園、體育公園、兒童公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