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住建局於19日發布《中山市低碳生態城市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公示時間持續到12月18日,市民有相關建議可向市住建局反饋。《規劃》中提到,構建「一心六楔、兩帶七廊多片」的生態安全格局,並針對全市生態安全格、空間與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綠色交通、能源供應等不同方面進行相關推進工作。
3000畝崖口紅樹林
申請市級自然保護區
延續中山市「山、城、水、田、海」的生態基底格局,保育山體植被、基塘農田、濱海灘涂溼地等區域生態系統,保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源涵養林等生物棲息地,沿河流水系、生態景觀林帶、環城綠帶建設生態廊道,連接生態斑塊,保障自然過程的連續性,強化自然山水格局。
的生態安全格局,其中,「一心」為五桂山生態保護區,中山市南部山區重要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和「生態綠肺」,對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涵養區進行保護,整合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資源密集區,進行保護式開發建設。
「六楔」是五桂山綠心向鐵爐山森林公園、崖口紅樹林保護區、橫門-洪奇瀝出海口、東河口三角洲、卓旗山森林公園、金鐘山森林公園六個生態綠核延伸構成的生態綠楔。「兩帶」指沿橫奇瀝水道和西江幹流-磨刀門水道的河流生態防護帶。
「七廊」指四條主幹水系廊道和三條生態隔離帶,水系廊道包括小欖-橫門水道生態廊道、雞鴉水道生態廊道、拱北-獅滘河生態廊道、石歧河生態廊道,生態隔離帶包括北部、中部及南部生態廊道。「多片」指中山市內集中連片的基塘農田生態系統及海濱灘涂溼地生態系統,包括橫欄-板芙基塘、東升、阜沙-港口等生態農業區。
同時,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和修複方面,3000畝的崖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將申請成為市級自然保護區,未來將重點建設田心森林公園、珊洲山森林公園、華佗山森林公園、三角山森林公園、蒂峰山森林公園和尖峰山森林公園6個森林公園,另外建設1個國家級溼地公園、2個省級溼地公園。屆時,中山市民又多了幾個好去處。
翠亨新區、岐江新城
將成綠色生態示範區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中提到要發展綠色生態示範區,其中,翠亨新區、岐江新城是未來建設的重點區域:以翠亨新區起步區為試點範圍,以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創新型服務業等低碳產業集群為抓手,重點探索開展覆蓋新區建設、項目運營、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化服務等全產業鏈的綠色低碳產城融合示範區,為全市產業升級轉型發展積累有益經驗,將翠亨新區建設成為宜居、低碳、現代化的濱海新區,成為全市城市建設的樣板;以岐江新城為試點範圍,以建設景觀優美、生態友好、特色鮮明的中山市濱水新坐標為抓手,重點在城市T O D開發、空間集約高效利用、綠色交通發展、地下空間開發等方面探索低碳城市建設的新模式,努力將岐江新城建成體現「綠色低碳、智慧創新」等新型發展理念的國際水準的現代化總部經濟區,未來中山發展的「心臟」。
綠色建築比例
2020年爭取達到80%
在綠色建築推進方面,《規劃》指出,中山將規模化發展綠色建築,其中可結合東區CBD、岐江新城、翠亨新城的建設大力推進綠色建築的規模化發展,將東區C B D、岐江新城、翠亨新城作為中山市綠色建築重點發展建設區。新建築需嚴格執行節能標準,推動可再生能源與建築一體化應用,推廣使用新型節能材料和再生建築材料。逐步提高綠色建築建築面積以及新建建築綠色建築比例,爭取到2020年,新建建築綠色建築比例達到80%,其中三星以上達到10%以上,二星以上達到30%。
公共建築節能改造主要集中在東區、南區、西區、石歧區等,按照從局部到整體的路徑,重點對能耗過高的大型公共建築進行改造,主要包括政府機關單位、酒店、學校、商場等,由產權單位對空調系統、熱水系統、照明系統或變配電系統進行低成本節能改造。同時也在改造區內推行太陽能集熱器替代屋頂覆蓋層或替代屋頂保溫層等技術。
到2020年,全市公共建築改造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同時,小欖鎮、東升鎮、三鄉鎮、古鎮鎮等將推進外門窗、外遮陽系統、屋頂等節能改造,增加通風系統和太陽能熱水系統,有效降低住宅建築耗能。
住宅建築節能改造方面,到20 20年全市將達到30 0萬平方米。坦洲鎮、板芙鎮、神灣鎮等則大力推進農村綠色建築建設,推廣太陽能光熱利用、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省柴節煤灶等農房節能技術,推動可再生能源與農村建築一體化的科研、開發和建設,實施太陽能利用推廣工程,推進農村用房節能改造。保障性住房節能改造主要集中在東區、南區、西區、石岐區等,重點推進建築外圍護結構改造,加強建築牆體、屋頂、外窗等保溫隔熱,建立中水回用系統,採用節水器具和設備,推進保障性住房節水節能。
對於實施或運用綠色建築的生產商和開發商,將給以減稅、免稅的稅收優惠,消費者購買和安裝節能門窗、保溫材料以及暖通裝置等指定的綠色住宅產品,可享受一定的財政補貼。同時政府應採取措施,要求商業銀行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加快調整信貸結構,為綠色建築提供綠色信貸,並積極擴大對綠色建築項目信貸投放力度,以激勵相關建築企業發展綠色建築,確保綠色建築項目有足夠的資金啟動和運行。
採寫:南都記者 蕭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