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陣雨過後,八達嶺長城上方出現彩虹。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在民眾的眼中,長城無疑是偉大的,但「偉大」也要有人懂。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線性文化遺產,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受長期的自然因素和人為破壞影響,長城保護狀況不容樂觀——6000多公裡的明長城人工牆體中,已有三成消失。
2016年是《長城保護條例》頒布10周年。記者調查獲悉,與長城巨大的體量和保護需求相比,各地的保護工作仍是「杯水車薪」。國家文物局日前下發通知,決定組織開展「長城執法專項督察」,嚴肅查處一批破壞長城本體及歷史風貌的違法犯罪案件。
(長城攝影家高和平攝)
摸清「家底」:長城到底有多長?
北京八達嶺、居庸關、司馬臺,甘肅嘉峪關,河北山海關、金山嶺……這些長城景點,在不少遊客心中幾乎就代表對長城的全部印象。
「這些其實只是一些經典、精華的長城段落,其中不少都是磚石結構的明長城,但這遠不是長城全部。」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說。
1984年,董耀會和同伴從山海關出發,跋山涉水508天徒步考察明長城。從那時算起,他已走過30多年的長城。董耀會說,感受長城之偉大,可以用兩個「長」概括。
一是長城體量的長。數據顯示,中國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河北山海關,總長度超過2.1萬公裡,資源總數超過4.3萬處,分布在全國15個省份的404個縣區。
二是長城歷史的長。文獻記載,從春秋戰國開始,長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20多個諸侯國和王朝修建過長城。
萬裡長城蜿蜒曲折,與古代絲綢之路遙相呼應,橫亙大半個中國。保護長城,不可能像某些文物一樣收藏在博物館裡,也不可能像故宮那樣封閉看護。
根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發布的長城資源調查成果,明長城全長8851.8公裡,其中6259.6公裡的人工牆體,目前保存較好的不足10%,保存一般的約為20%,保存較差的約40%,消失的為30%。
在實地考察了有著天下第一古長城之稱的河南方城「楚長城」後,長城專家成大林表示,萬裡長城正在變短、變得更殘破的現實值得警惕;找尋長城的足跡,就是要把古老的長城留給子孫,讓雄偉的長城走向世界。
「延年益壽」:不能喊著保護做著破壞
烽火臺的磚瓦脫落,牆體出現傾斜;即使是磚石結構的,不少城樓也已經搖搖欲墜——這是記者在北京、河北境內部分長城上看到的景象。據了解,長城的破壞可分為地震、風蝕、雨蝕等自然損害和人為破壞。
中國長城學會發布調查顯示,目前長城的保護面臨四種威脅:個別地方政府追求眼前利益隨意開挖長城;當地居民在長城上取磚取土、種植作物;偏遠地區基礎保護工作進展緩慢;長城保護理論基礎薄弱。
多位長城專家直言,一些地方借維修之名搞「重建」,甚至「臆造」長城。部分長城沿線居民把長城有口的地方變成「收費口」,有的把長城石牆當石料出售,以致土築長城的遺址難找。
「要實現文化遺產『延年益壽』,理應堅持『最小幹預原則』。保持其歷史滄桑感,才是真正的輝煌再現。」長城旅遊顧問李庚提出,要特別警惕對長城遺產過度修繕的做法。
常年奔波在長城沿線的董耀會呼籲說:「目前國家財政投入的長城保護經費,主要是投放在大型修繕工程上,長城沿線基層文物部門的日常維護經費嚴重短缺。」
「如此大體量的長城僅依靠現有的少數文物工作者和少量的長城保護員來保護是不可能的。」成大林說,保護條例的落實還是需要具備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目前對於破壞長城的行為是發現一起舉報一起,然後再協調稽查隊,等執法人員到現場後,文物可能已經被破壞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一丕、河南方城縣文物局局長李迎年等表示,長城保護需要更多人力、財力上的投入,尤其是對於那些還沒有開發,無法為地方帶來門票收入的古長城,不能因為無利可圖就疏於保護。
「整體保護」:築起遺產保護的新「長城」
2016年起,內蒙古將長城保護經費納入自治區本級財政預算,為各類長城保護措施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河南方城動員社會力量保護古長城,形成由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沿線百姓組成的長城保護網絡,取得成效……
長城保護中,一個難題始終存在:是集中財力和精力重點保護其中的若干段落?還是把長城作為一個整體,全程來保護?
記者調研發現,長城沿線一些地方政府,僅對當地的標誌性長城建築,或者能帶來經濟利益的長城段落,加以修繕保護。而對於大部分長城段落,由於地處偏遠,只能聽之任之。
董耀會說,長城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它是萬裡長城,所以,長城作為一個整體,應該是保護其全部,而不是「挑肥揀瘦」。「我們要讓保護長城從小眾情懷延展到全民保護的大氣候。」
中國長城學會國際部主任韓國偉認為,保護長城不只是保護其一磚一土,還應該保護其「生態價值」,保護其周邊的生態環境,讓世界各國友人看到長城的「活態」。
國家文物局今年即將開展的長城執法檢查中,涉及長城沿線的15個省區市,採用國家文物局督察、省級自查、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同時「12359」文物違法舉報熱線設立專人專席,受理群眾對長城違法行為的舉報。
董耀會等多位長城保護專家建議,未來應開展長城整體情況的動態監控,抓緊編制長城保護規劃,制定整體保護的策略。如在長城做一個保護裡程碑的工程,按公裡數對長城進行分解性保護和宣傳;成立中國長城保護基金會,充分推動長城文化與數位技術實現有機融合。科學發展長城旅遊事業,在保護的前提下幫助長城沿線地區經濟開發,形成保護和利用共贏的局面。
新華社記者陳芳、白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