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6000多公裡明長城,已有三成消失

2021-02-19 新華視點


(6月21日,陣雨過後,八達嶺長城上方出現彩虹。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在民眾的眼中,長城無疑是偉大的,但「偉大」也要有人懂。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線性文化遺產,長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受長期的自然因素和人為破壞影響,長城保護狀況不容樂觀——6000多公裡的明長城人工牆體中,已有三成消失。 

2016年是《長城保護條例》頒布10周年。記者調查獲悉,與長城巨大的體量和保護需求相比,各地的保護工作仍是「杯水車薪」。國家文物局日前下發通知,決定組織開展「長城執法專項督察」,嚴肅查處一批破壞長城本體及歷史風貌的違法犯罪案件。 

(長城攝影家高和平攝)

摸清「家底」:長城到底有多長? 

北京八達嶺、居庸關、司馬臺,甘肅嘉峪關,河北山海關、金山嶺……這些長城景點,在不少遊客心中幾乎就代表對長城的全部印象。  

「這些其實只是一些經典、精華的長城段落,其中不少都是磚石結構的明長城,但這遠不是長城全部。」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說。 

1984年,董耀會和同伴從山海關出發,跋山涉水508天徒步考察明長城。從那時算起,他已走過30多年的長城。董耀會說,感受長城之偉大,可以用兩個「長」概括。 

一是長城體量的長。數據顯示,中國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河北山海關,總長度超過2.1萬公裡,資源總數超過4.3萬處,分布在全國15個省份的404個縣區。 

二是長城歷史的長。文獻記載,從春秋戰國開始,長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20多個諸侯國和王朝修建過長城。 

萬裡長城蜿蜒曲折,與古代絲綢之路遙相呼應,橫亙大半個中國。保護長城,不可能像某些文物一樣收藏在博物館裡,也不可能像故宮那樣封閉看護。 

根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發布的長城資源調查成果,明長城全長8851.8公裡,其中6259.6公裡的人工牆體,目前保存較好的不足10%,保存一般的約為20%,保存較差的約40%,消失的為30%。 

在實地考察了有著天下第一古長城之稱的河南方城「楚長城」後,長城專家成大林表示,萬裡長城正在變短、變得更殘破的現實值得警惕;找尋長城的足跡,就是要把古老的長城留給子孫,讓雄偉的長城走向世界。 


「延年益壽」:不能喊著保護做著破壞 

烽火臺的磚瓦脫落,牆體出現傾斜;即使是磚石結構的,不少城樓也已經搖搖欲墜——這是記者在北京、河北境內部分長城上看到的景象。據了解,長城的破壞可分為地震、風蝕、雨蝕等自然損害和人為破壞。 

中國長城學會發布調查顯示,目前長城的保護面臨四種威脅:個別地方政府追求眼前利益隨意開挖長城;當地居民在長城上取磚取土、種植作物;偏遠地區基礎保護工作進展緩慢;長城保護理論基礎薄弱。 

多位長城專家直言,一些地方借維修之名搞「重建」,甚至「臆造」長城。部分長城沿線居民把長城有口的地方變成「收費口」,有的把長城石牆當石料出售,以致土築長城的遺址難找。 

「要實現文化遺產『延年益壽』,理應堅持『最小幹預原則』。保持其歷史滄桑感,才是真正的輝煌再現。」長城旅遊顧問李庚提出,要特別警惕對長城遺產過度修繕的做法。 

常年奔波在長城沿線的董耀會呼籲說:「目前國家財政投入的長城保護經費,主要是投放在大型修繕工程上,長城沿線基層文物部門的日常維護經費嚴重短缺。」 

「如此大體量的長城僅依靠現有的少數文物工作者和少量的長城保護員來保護是不可能的。」成大林說,保護條例的落實還是需要具備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目前對於破壞長城的行為是發現一起舉報一起,然後再協調稽查隊,等執法人員到現場後,文物可能已經被破壞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一丕、河南方城縣文物局局長李迎年等表示,長城保護需要更多人力、財力上的投入,尤其是對於那些還沒有開發,無法為地方帶來門票收入的古長城,不能因為無利可圖就疏於保護。 


「整體保護」:築起遺產保護的新「長城」 

2016年起,內蒙古將長城保護經費納入自治區本級財政預算,為各類長城保護措施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河南方城動員社會力量保護古長城,形成由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沿線百姓組成的長城保護網絡,取得成效…… 

長城保護中,一個難題始終存在:是集中財力和精力重點保護其中的若干段落?還是把長城作為一個整體,全程來保護? 

記者調研發現,長城沿線一些地方政府,僅對當地的標誌性長城建築,或者能帶來經濟利益的長城段落,加以修繕保護。而對於大部分長城段落,由於地處偏遠,只能聽之任之。 

董耀會說,長城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它是萬裡長城,所以,長城作為一個整體,應該是保護其全部,而不是「挑肥揀瘦」。「我們要讓保護長城從小眾情懷延展到全民保護的大氣候。」 

中國長城學會國際部主任韓國偉認為,保護長城不只是保護其一磚一土,還應該保護其「生態價值」,保護其周邊的生態環境,讓世界各國友人看到長城的「活態」。 

國家文物局今年即將開展的長城執法檢查中,涉及長城沿線的15個省區市,採用國家文物局督察、省級自查、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同時「12359」文物違法舉報熱線設立專人專席,受理群眾對長城違法行為的舉報。 

董耀會等多位長城保護專家建議,未來應開展長城整體情況的動態監控,抓緊編制長城保護規劃,制定整體保護的策略。如在長城做一個保護裡程碑的工程,按公裡數對長城進行分解性保護和宣傳;成立中國長城保護基金會,充分推動長城文化與數位技術實現有機融合。科學發展長城旅遊事業,在保護的前提下幫助長城沿線地區經濟開發,形成保護和利用共贏的局面。

新華社記者陳芳、白瀛 

相關焦點

  • 永不倒的萬裡長城 已經消失三成了 看見
    當下,中國境內各朝代長城大多殘毀不全,保存比較完整的只剩明長城。明長城全長8851.8公裡,除去2000多公裡自然天險外,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公裡,其中,1961.6公裡已經消失。在我們唱著「萬裡長城永不倒」時,長城已消失了三成。攝影:柳濤 編輯:秦翼 新浪出品,嚴禁轉載,歡迎分享。
  • 萬裡長城近3成消失 是誰在挖長城的牆腳?
    消失3成 誰挖了長城的牆腳?    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長城,長城的形象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別的不說,只要翻看下身份證的背面,萬裡長城的雄姿立即會撲入眼帘。
  • 千餘公裡明長城縱貫遼境 立體防禦體現在哪兒
    千餘公裡明長城縱貫遼境   2007年5月,我省明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全面展開。省文物局調集全省業務骨幹組建了4支文物調查隊,開始全面進行野外調查。普查隊員們跋山涉水,風雨兼程,遍查省境內12個市32個縣(市、區)的145個鄉鎮、568個行政村,累計行程2萬餘公裡。
  • 萬裡長城近3成已消失 有村民被指拆磚蓋房
    2014年中國長城學會調查顯示,長城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以明長城為例,明長城的牆體只有8.2%保存狀況較為良好,而74.1%的保存狀況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礎部分。  記者來到河北盧龍縣劉家營鄉東風村,首先看到村裡房屋多是低矮破舊的建築,但房屋本體和院牆使用的多是青灰色的長厚磚。村裡老百姓表示,村子比較窮,所以早些年從長城上拆下這些長城磚來蓋房,近年來當地老百姓保護意識有所提高,拆長城磚蓋房的現象已有所減少。  記者獲悉,盧龍縣東風村背後的長城上有一些磚比較特殊,磚上刻有文字,即文字磚,破壞盜竊文字磚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
  • 中國萬裡長城生存狀況堪憂 30%已消失
    長城保護工作者梅景田在花家窯殘長城上巡查。  記者來到河北盧龍縣劉家營鄉東風村,首先看到村裡房屋多是低矮破舊的建築,但房屋本體和院牆使用的多是青灰色的長厚磚。村裡老百姓表示,村子比較窮,所以早些年從長城上拆下這些長城磚來蓋房,近年來當地老百姓保護意識有所提高,拆長城磚蓋房的現象已有所減少。  記者獲悉,盧龍縣東風村背後的長城上有一些磚比較特殊,磚上刻有文字,即文字磚,破壞盜竊文字磚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
  • 甘肅有段長城,比明長城早1600年,在漢武帝時期修建
    長城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現在看到的最為雄偉的幾段長城,大都是明朝修建的,如北京的八達嶺長城,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等,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這些長城大都開發成了旅遊景區,不過還有更古老的長城。漢長城遺址距離玉門關大約5公裡,歷經兩千多年看起來依然堅固,敦煌乾燥的氣候也使得長城得以保留。跟我們常見的明長城相比,漢長城就簡陋的多了。漢長城利用自然地形作為屏障,修建了烽燧、古堡、亭障等組成防禦工事。如今在長城遺址上還有高高的烽燧,也就是烽火臺。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敵情,白天煨煙,夜晚舉火,點燃報警,傳遞消息。
  • 探訪內蒙古明長城
    ↑這是1月19日拍攝的清水河縣北堡鄉境內的明長城。↑這是1月19日拍攝的清水河縣北堡鄉境內的明長城。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這是1月19日拍攝的清水河縣北堡鄉境內的明長城局部。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這是1月19日拍攝的清水河縣北堡鄉境內的明長城局部。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 長城之憂:只剩下2500公裡
    「據史料記載,長城全長約6300公裡,所以叫萬裡長城。但據我們最新的調查顯示,明長城牆體和遺址總長已不超過2500公裡。」中國長城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惋惜地說,「現在的明長城,有較好牆體的部分已不到五分之一,有明顯可見遺址的可能已不足三分之一,在一些自然條件惡劣或政府管理鬆散的地方,長城實際上已經消失殆盡了。
  •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鹽池明長城88公裡隨筆
    大家在賓館廣場完成隊伍集合和出發準備,背上各自精心準備的行囊激動的等待開賽的來臨,今天的路線是:長城關—明長城沿線—安定堡營地,共計23公裡左右,中午休息站有2小時休息時長。經過一系列的賽前動員、開賽熱身和儀式後,我們終於踏出了正式出發的腳步。出發時大家開心、激動、神採飛揚的樣子,也就定格在了這一天。
  • 甘肅5處長城入選騰訊地圖明長城街景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長城多為明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連接秦長城,西至居庸關,綿延六千多公裡,總長度為8851.8公裡(17631.6裡)。8815.8公裡有多遠?北京-拉薩高速公路全長為3718公裡,明長城的長度相當於從北京自駕去拉薩,往返還要多。
  • 萬裡長城正在消失:兩萬多公裡 保存較好的不足10%
    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歷代長城測量數據,長城總長21196.18公裡,保存較好的不到10%。所謂「較好」,也僅僅是能看出那是長城,因為「保存不好」的長城已經成為一個緩坡或者一道土壘,要靠衛星照片才能知道它隱秘而偉大的歷史。作為國家文物局2006年「長城保護工程」的試點省份之一,河北省境內有明長城1338.63公裡和早期長城1159.9公裡。
  • 秦長城與明長城的對比
    從圖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陰山為一線山脈,燕山為二線山脈,趙長城是沿著陰山山脈的,明長城是沿著燕山山脈的。燕趙長城都是在今內蒙境內,明長城則是在今河北、山西境內以及陝北北界。燕趙長城,今包頭、呼和浩特、赤峰、瀋陽,都在長城以內,今平壤在長城東頭。
  • 平谷鎮羅營也有明長城 在這裡看盡13.4公裡秋色風景
    日前,來自國內外的700名選手參加了在這裡舉辦的100公裡越野跑。穿越高山、溪谷、叢林、崖壁、巨石陣和民俗村落,踏過石板、臺階、泥土路、碎石路、跳石路、落葉路、木棧道、獨木橋,環繞斑駁古老的明長城遺蹟縱情奔跑,選手們充分領略到了獨具特色的鎮羅營之美。越過溪流。
  • 大家都只知道秦長城,但是你們知道還有明長城麼?
    獨石口長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獨石口鎮,西起為今宣化、崇禮、赤城三縣交界處的大尖山,到獨石口向東南下,沿黑河與白河的分水嶺,經鎮安堡、龍門所至後城的馬道梁入延慶永寧四海與八達嶺段相接,全長四百六十餘裡。這段長城修築完備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 陝西明長城的噩夢,遊客「狗撒尿式」刻字留名,整段難見完整石磚
    出門旅遊的人多了,裡面自然什麼素質的人都有,亂扔垃圾,不遵守景區規則,破壞景區公共設施等等,這些行為每年在網上都會看到。這不,近日網上有一個視頻就讓廣大網友憤怒不已!陝西明長城石磚被遊客刻滿了字,幾乎無一倖免,難見完整石磚,具體是什麼情況呢?我們接下來一起來看看。
  • 秦漢長城和明長城相比到底怎麼樣?小編覺得,其歷史價值更高!
    我們知道,長城是地上延伸極長的人工防禦建築,歷史上共有20多個朝代修築過長城,最著名的有秦長城5000公裡,漢長城1萬公裡,明長城8800餘公裡。其他一些朝代或諸侯國所修長城從上千到數百公裡,也是長短不一。分布的地區也是非常遼闊。
  • 虎山長城,明長城起點!
    虎山景區位於遼寧丹東市東北方向約12公裡處,是鴨綠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朝鮮八景」之一的統軍亭隔江相望。景區內的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禦建州女真人的侵擾。而努爾哈赤稱王以後,為了保住其的「龍興之地」,他頒布了法令嚴禁山海關以內的人到關外來。關內的人也不許在滿人發祥地的範圍內耕種、狩獵。因此,他興修柳條邊,在修柳條邊時他下令將包括虎山長城在內的大部分遼東長城拆除掉了。
  • 行走武威看明長城腳下花海正妍
    8月10日,位於武威市古浪縣泗水鎮光輝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遺址,只見蜿蜒古樸、雄渾巍峨的明長城腳下,三三兩兩的遊人在美麗的花海邊走過,一群來自古浪縣城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正在給他們講述長城的歷史.。 明長城遺址在武威市天祝縣、古浪縣、涼州區、民勤縣均有分布。
  • 明長城的命(第44期)
    朱元璋(1)開國,貫徹「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國策(這一國策甚至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將大明王朝延續近300歲恢宏春秋。中國自戰國、秦、漢、隋、明,歷代長城在寧夏形成一個幾近完美的建築體系,總長度達到1500多千米。寧夏境內,主要有西長城、 北長城、東長城和固原內邊城,長度共約400多千米。
  • 聚焦大同鎮明長城
    2007年的長城調查顯示,山西明長城全長896.53公裡。大同鎮長城東起宣府西陽河鎮口臺(今河北懷安縣),迤邐而西,經天鎮縣、陽高縣、大同市新榮區、左雲縣、右玉縣、平魯區、內蒙古清水河縣到達偏關柏楊嶺(今偏關縣東北)。大同鎮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以京師防禦為中心的北邊防禦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