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近3成已消失 有村民被指拆磚蓋房

2020-12-14 央廣網

  長城保護工作者梅景田在花家窯殘長城上巡查。本報資料圖片

  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缺乏維護管理,一些地區文化價值較高的明代長城文字磚被偷盜、拆解、販賣的現象屢見不鮮……記者日前在河北省撫寧、盧龍、遷西等長城沿線縣市走訪時了解到,一些荒居野外的古長城生存狀況堪憂。

  □現狀

  1風雨侵蝕、樹木撐壞牆體現象嚴重

  稍微碰觸城牆,就會有薄土落下,不少烽火臺的磚瓦脫落,部分牆體出現傾斜,有些經風雨侵蝕已被掏空,留下數個大洞,可能一場暴雨就會坍塌,這是河北境內部分古長城上的現象。

  2014年中國長城學會調查顯示,長城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以明長城為例,明長城的牆體只有8.2%保存狀況較為良好,而74.1%的保存狀況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礎部分。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表示,真正的磚石結構長城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和北京境內,即使這些長城是磚石結構,也經不住常年的風吹雨打,不少城樓已經搖搖欲墜,夏季一場暴雨就可能被衝塌,對於這些即將坍塌的危樓,政府要儘快普查,修繕越早,消失的就越少。

  記者查閱資料顯示,城樓被衝塌的現象不乏先例,2012年七八月份的強降雨天氣,就曾造成河北境內的萬裡長城大境門段出現36米坍塌,山海關城牆出現漏雨險情,烏龍溝段敵樓坍塌。

  除了夏季暴雨,長在城牆縫裡的樹已成了這些地段長城最大的危害。在撫寧縣板廠峪、董家口等地段長城,不少城牆縫裡都長出了樹,有些甚至長在了敵樓上,牆體被樹撐壞的現象十分嚴重。當地百姓表示,如果不清理,這些樹根經過雨水的作用會繼續生長,牆體會繼續被撐開,直至撐裂城樓。

  2人為破壞、野長城熱加速破壞

  撫寧縣長城保護員張鶴珊表示,除去地震、風雨侵蝕等自然因素,人為破壞仍是長城生存的一大威脅,長城磚被盜、販賣現象時有發生,加之近年來的野長城旅遊熱都加速了古長城的破壞。

  記者來到河北盧龍縣劉家營鄉東風村,首先看到村裡房屋多是低矮破舊的建築,但房屋本體和院牆使用的多是青灰色的長厚磚。村裡老百姓表示,村子比較窮,所以早些年從長城上拆下這些長城磚來蓋房,近年來當地老百姓保護意識有所提高,拆長城磚蓋房的現象已有所減少。

  記者獲悉,盧龍縣東風村背後的長城上有一些磚比較特殊,磚上刻有文字,即文字磚,破壞盜竊文字磚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東風村一村民表示,自己家裡面就有文字磚,磚上刻著左、中、右等字,市場價多是四五十元錢一塊文字磚,如買,可便宜至30元錢一塊。該村另有一位婦女表示,自己家沒有長城文字磚,但可以去村後的長城上撿去,管得不算嚴。

  長城學界認為,這些文字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但歷經數百年自然侵蝕,加上人們的破壞,目前正在漸漸消失。

  記者採訪的撫寧縣、盧龍縣多名長城保護員表示,近年來,到野長城旅遊探險的遊客越來越多,但這些長城目前多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況,這些年催生的野長城熱實際上已經超過不少長城的承載能力,目前部分地區野長城的破壞比已開發的長城景區要嚴重得多。

  據當地長城保護員表示,遊客頻繁的踩踏難免也會造成一些長城磚石的鬆動。撫寧縣文保部門表示,撫寧縣野長城破壞少的,都是山坡比較陡峭,遊客難以攀爬的地段。

  3《長城保護條例》仍屬一紙空文

  2006年我國《長城保護條例》頒布實施,但有專家表示,由於缺乏執法者,缺乏具體細則,《長城保護條例》仍處於一紙空文的狀態。董耀會表示,破壞長城的行為現在只能發現一起舉報一起,然後再協調稽查隊,等執法人員到現場後,文物可能已經被破壞了。

  其次,長城保護面臨缺人和缺財兩重困境。長城沿線文物部門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對長城遺址進行巡查監督,但因長城是線性文化遺產,體量太大,不可能單純依

  靠文物部門,以撫寧縣為例,撫寧縣文物部門在編人員只有9人,不可能僅靠這些人員完成巡查全縣142.5公裡長城的任務。

  同時,長城沿線縣區經濟相對貧困,比如長城經過的張家口市幾乎全是國家級貧困縣,地方政府確實無力出資維修和保護長城。

  「長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線性文化遺產,絕大部分處在野外,不可能像其他文物那樣收藏起來,對它的保護,單靠文物部門是不行的。」董耀會表示。

  □焦點

  怎樣去保護我們的長城

  怎樣保護我們的長城?除去具體的措施,業內專家在一些方向性的問題上也存在不同的意見。

  段落保護還是全程保護

  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體量最大的文物,因為體量龐大,如何更好地保護一直是個難題,我們是集中金錢和精力重點保護其中的若干段落?還是把長城作為一個整體,全程來保護?

  一種說法是,面對動輒幾十公裡甚至上百公裡的長城遺址,地方既沒有財力人力也沒有精力去保護。有的遺址損毀嚴重,甚至遺址不存,也沒有必要去保護它。需要保護的,是保存較為完整的精華地段。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長城沿線一些地方政府,僅對當地的標誌性長城建築,或者能帶來經濟利益的長城段落,加以修繕保護。而對於大部分長城段落,由於地處偏遠,只能聽之任之,自生自滅。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說,長城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它是萬裡長城,如果我們只有十裡長城或者一裡長城,它就不會成為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所以,長城作為一個整體,保護它應該是保護它的全部,而不是選擇性保護。

  原始保持還是「整舊如舊」

  如果修復長城,到底該怎麼修復?是像八達嶺、山海關長城一樣,恢復它歷史上原有的雄姿?還是照著目前遺存的樣子,保留它的殘舊滄桑感?

  董耀會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到底什麼是長城原樣?有的人認為長城最初建造時的式樣是原狀,有的人認為今天的保存狀況是原狀。維修長城時常用的一句話叫「整舊如舊」,這個「舊」指什麼,是指長城修建之初的舊,還是指長城保存現狀的舊。

  如果是按照現存的樣子修復,那長城修後也會很滄桑,仍然很殘破。如果按照起始的樣子修復它,那維修後的長城,肯定是一座很新很完整的長城,如山海關老龍頭長城、八達嶺長城等。

  「這兩種修建方式都有各自的科學道理,最讓人痛恨的是那種既不管歷史狀況,也不管現存狀況,想怎麼修就怎麼修,結果把維修長城變成了徹頭徹尾的破壞長城。」董耀會說。

  開發保護還是「養在深閨」

  遊人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帶來對長城的破壞。由此帶來了一個問題,是旅遊開發好,還是繼續讓它「野」下去?

  每年十萬人、幾十萬人去攀爬數百年未修的段落,破壞力可想而知。因此,很多人認為,與其把長城暴露在遊客面前遭踩踏,不如讓它繼續「養在深閨」,躲過人為破壞的一劫。

  但另一種建議正好相反,他們認為適當合理地開發長城恰恰是保護長城。撫寧縣板廠峪長城開發公司董事長徐國華說,散居野外的長城每年也有很多探險者,另外長城邊上的群眾破壞也很嚴重。經過旅遊開發後,告訴遊客哪段是瀕危長城不可以爬,哪段可以爬,遊客旅遊有序了,村民的破壞行為也被制止住了。這幾年來,長城保護反而比以前要好得多。

  董耀會說,好多野長城每年有十多萬的攀爬者,這實際上反映了大家的一種精神需求,堵不如疏,政府要做的是順應這一需求,但開發建設的前提是以保護長城為原則,而不是單純以營利為目的掠奪性開發,目前更需要關注的是名為長城開發,實為破壞長城的行為。

  長城上榜最瀕危遺址

  對大多數人來說,八達嶺長城就是心目中的長城:雄偉挺拔,遊人如織,一直蜿蜒到了視線之外的地方。絕大多數長城和八達嶺、山海關不一樣。

  根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發布的長城資源調查成果,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裡。今天所說的萬裡長城多指明代所修建的長城,據此前所測的明長城數據,明長城全長8851.8公裡,除去2000多公裡自然天險作為牆體的段落外,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公裡。

  長城6000多公裡的人工牆體中,目前保存較好的513.5公裡、保存一般的1104.4公裡、保存較差的1494.7公裡、保存差的1185.4公裡,已消失的1961.6公裡。

  長城牆體保存狀況總體堪憂,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約20%,消失的比例為30%。

  換句話說,萬裡長城正在變短、變得更殘破!

  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上個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的時候,寧夏長城有1500多公裡,800公裡左右可見牆體。而到了90年代中期,可見牆體只有500多公裡。而如今,只剩下300公裡左右了。

  2003年9月,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世界古遺蹟基金會公布了2004年度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名單,萬裡長城榜上有名。

  據新華社電

相關焦點

  • 萬裡長城近3成消失 是誰在挖長城的牆腳?
    消失3成 誰挖了長城的牆腳?    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長城,長城的形象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別的不說,只要翻看下身份證的背面,萬裡長城的雄姿立即會撲入眼帘。
  • 長城近3成消失文化遺產長城的歷史資料簡介
    長城近3成消失文化遺產長城的歷史資料簡介時間:2015-06-29 12:03   來源:伊秀新聞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近日曝出,長城近3成消失,連綿不絕的萬裡長城竟然被毀了近3成成為千裡長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長城是什麼時候建的?長城的歷史你又知道多少?
  • 中國萬裡長城生存狀況堪憂 30%已消失
    長城保護工作者梅景田在花家窯殘長城上巡查。  記者查閱資料顯示,城樓被衝塌的現象不乏先例,2012年七八月份的強降雨天氣,就曾造成河北境內的萬裡長城大境門段出現36米坍塌,山海關城牆出現漏雨險情,烏龍溝段敵樓坍塌。  除了夏季暴雨,長在城牆縫裡的樹已成了這些地段長城最大的危害。在撫寧縣板廠峪、董家口等地段長城,不少城牆縫裡都長出了樹,有些甚至長在了敵樓上,牆體被樹撐壞的現象十分嚴重。
  • 中國萬裡長城被毀了近3成,曾有人拆長城,只為要磚頭蓋房子?
    城牆是古代的重要軍事防禦,有了堅固的城防,才能抵禦外敵。中國的萬裡長城,是一道高大堅固的長垣,成了中國偉大的象徵。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然而到了長城,你覺得也不算好漢,因為如長龍一般臥在中國大地上的長城,會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
  • 永不倒的萬裡長城 已經消失三成了 看見
    明長城全長8851.8公裡,除去2000多公裡自然天險外,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公裡,其中,1961.6公裡已經消失。在我們唱著「萬裡長城永不倒」時,長城已消失了三成。攝影:柳濤 編輯:秦翼 新浪出品,嚴禁轉載,歡迎分享。
  • 萬裡長城永不倒,一裡一裡消失掉
    製圖 照日格圖你知道嗎,我們引以為豪的萬裡長城已經有近2000公裡消失不見了……我們最熟悉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其實正在消失中,人們旅遊常去的八達嶺、居庸關、山海關、慕田峪、司馬臺算是保存相對完好的長城,大概有500餘公裡,僅佔全國長城總長度8%。今天所說的「萬裡長城」多指明長城,全長8850餘公裡,即便是景區內的區段也不容樂觀。
  • "野長城"保護刻不容緩 天津境內長城修復不到一成
    這其中,既有風雨侵蝕,更有人為破壞甚至故意損毀等。現實中,萬裡長城面臨的困難有哪些?又該如何進行有效的保護? 日前,本報記者實地探訪。可因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缺乏維護等諸多問題,如今這6000多公裡的長城牆體保存狀況不容樂觀,保存好的比例不足10%,消失的比例達到了30%。在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名單中,萬裡長城已榜上有名。 位於京津冀地區的長城,是全國範圍內開發最早、現存保護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地區。
  • 萬裡長城正在消失
    然而,即便因為質量好而保存最完整,這段長城也僅剩腳下所踩的平臺,荒草叢生的平臺上原有1.5米高的垛口,已經全部消失。  懷來縣博物館館長李鼎元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當地村民很窮,蓋房子沒錢買磚,就從長城拆磚;改革開放之後,這類現象隨著村民富裕基本消失。但新興起的「野長城」旅遊帶來了新的麻煩:亂刻亂畫、亂扔垃圾,還有的人搬長城磚回家「鎮宅」。
  • 萬裡長城正在消失!
    然而,即便因為質量好而保存最完整,這段長城也僅剩腳下所踩的平臺,荒草叢生的平臺上原有1.5米高的垛口,已經全部消失。  懷來縣博物館館長李鼎元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當地村民很窮,蓋房子沒錢買磚,就從長城拆磚;改革開放之後,這類現象隨著村民富裕基本消失。但新興起的「野長城」旅遊帶來了新的麻煩:亂刻亂畫、亂扔垃圾,還有的人搬長城磚回家「鎮宅」。
  • 拆磚毀城亂塗寫頻現 中國萬裡長城保護不容樂觀
    《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指出,從青萊高速公路的建設,暴露出中國對齊長城遺址保護缺乏科學、系統、全面的規劃和措施;從中也反映了中國萬裡長城保護的現狀不容樂觀。  據報導,公路原先的設計方案是對「擋路」的齊長城遺址採取開挖或者覆蓋,這樣做無疑會使存世至今已2700多年的齊長城遺址毀於一旦。值得慶幸的是,公路建設的決策者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聯繫、會同文物部門進行論證,並最終修改設計方案——追加資金建多孔大橋,由此避免了一次國家重點文物遭遇損毀的事件。
  • 萬裡長城還剩下多少裡?山西一段城牆已變成羊圈
    河北長城資源調查顯示,在河北境內,僅就長城牆體保護狀況來說,80%以上為「較差」、「差」甚至「消失」,敵臺、烽火臺等單體建築近70%出現坍塌甚至徹底消失。《長城保護條例》早已於2006年頒布實施。這意味著國家已經對長城實行了整體保護。但是萬裡長城的保護現狀很不樂觀,還有報導說,山西省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隘——得勝堡由於無人看管和保護遭到了嚴重破壞,堡裡的文物遺存丟失嚴重。
  • 老房子要拆砌牆明城磚咋辦?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有一塊拆一塊
    他擔憂的不是拆遷後自身的著落,而是從房子上拆下來的老城磚,會何去何從。 老房子要拆了 砌牆的明城磚怎麼辦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有一塊拆一塊現代快報網12月1日南京電(見習記者 王益)一邊是正在施工中的工地,一邊是已經搬遷了大半的故園,面對這樣的景象,端木先生很擔憂。
  • 萬裡長城正在消失:兩萬多公裡 保存較好的不足10%
    這樣的巡視測繪工作從2013年3月開始,每年4次,一次一個半月,直到今天還沒有走完。長城並不只有八達嶺、山海關,更多籍籍無名的長城正淹沒在時間與空間中。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歷代長城測量數據,長城總長21196.18公裡,保存較好的不到10%。所謂「較好」,也僅僅是能看出那是長城,因為「保存不好」的長城已經成為一個緩坡或者一道土壘,要靠衛星照片才能知道它隱秘而偉大的歷史。
  • 秦皇島最貴的民宿竟然在這裡,每一塊磚都價值連城~
    在秦皇島北部山區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叫桃林口村。上回我們說到逃龍口的傳說故事,就是這裡。當年明朝為了抵禦北方滿族入侵,在此修建了長城,他們的後裔就在此紮下了根,幾百年來一直守護著這段萬裡長城,村裡村民多為當年長城守城將士的後代,所以桃林口村又被當地人稱為「長城村」。
  • 深圳即將消失的城中村:曾是「深漂」聚居處,如今已拆了一半
    深圳即將消失的城中村:曾是「深漂」聚居處,如今已拆了一半對於大部分深圳人來說,黃貝嶺這個名字既熟悉又陌生,這個名字在地鐵5號線的盡頭,乘地鐵時只要抬頭就能看到,但或許也正是因為它是終點,很多人最終還是不會到達這裡。
  • 萬裡長城究竟有多長?
    長城有多長知道了,可長城十三關指的是哪十三關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倒馬關城東門、西門已在修公路時拆毀,北門亦在早年被拆,關城城牆僅西面城牆大體斷續殘存,可辨外側為青磚包砌,內側為卵石砌築,其餘三面均被拆毀,只局部可略辨殘跡。
  • 長城的資料:萬裡長城的資料
    關於萬裡長城的資料和圖片;中國長城的歷史資料;有關北京長城的故事和傳說;有關北京長城的詩句等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簷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
  • 土長城屹立了近七百年,直到今天極具軍事科學研究和旅遊觀賞價值
    長城上的小路依舊可行走,兩邊已破落。廣武明長城全長10000米,城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沿山脊緩行,隨山勢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見的巨龍,全部為磚石結構,上面有敵樓16座,其中5座保存尚很完整,並築有易守利攻的腰門等建築,它東臨雁門關,西瞰寧武舊城,南通五臺勝境,北達雲岡石窟,是我省境內明代長城的代表作,是國內長城之珍品,極具軍事科學研究和旅遊觀賞價值。
  • 農村蓋房講究「四平八穩」,到底是指什麼
    導讀:農村蓋房講究「四平八穩」,到底是指什麼?已經進入冬月了,農村裡熱鬧起來了,其中有的農民房屋已經蓋好已經收尾了,還有的農民今年賺了一些錢,準備提前回來籌劃明年蓋房子的問題。如今農村「蓋房潮」熱度不減。
  • 萬裡長城居高雄偉、壯觀,美極了
    我扶著磚垛,極目遠望萬裡長城沿著連綿不斷的燕山山脈,向遠處延伸,消失在霧藹籠罩的群山間。隱約看見一條鐵路伸進山谷,那就是著名的京張鐵路。群山蒼翠,山巒起伏,景色十分壯觀長城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她以蜿蜒萬裡和氣魄雄偉而享譽世界,多種耀眼的光環纏繞使她成為中國的象徵和驕傲,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築,而是成了一種精神和動力望著眼前這壯麗的景色,輕輕撫摸著這古老的城牆,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古代勞動人民修建長城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