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萬裡長城正在消失

2021-02-07 人民日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ID:zqbcyol)、新華視點(ID:XHSXHSD)

文:蔣肖斌


  爬長城有時並不是一種旅遊項目。河北省張家口市長城保護管理處處長王剛和他唯一的同事,經常背著幾十斤重的乾糧、水、測繪儀器,徒步走在張家口市的「野長城」上。路上可能遇到野獸、蛇,唯獨很少看見人。這樣的巡視測繪工作從2013年3月開始,每年4次,一次一個半月,直到今天還沒有走完。

  瀕臨坍塌的長城


  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界嶺口村長城保護員喬國華在長城上


  長城並不只有八達嶺、山海關,更多籍籍無名的長城正淹沒在時間與空間中。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歷代長城測量數據,長城總長21196.18公裡,保存較好的不到10%。所謂「較好」,也僅僅是能看出那是長城,因為「保存不好」的長城已經成為一個緩坡或者一道土壘,要靠衛星照片才能知道它隱秘而偉大的歷史。


  作為國家文物局2006年「長城保護工程」的試點省份之一,河北省境內有明長城1338.63公裡和早期長城1159.9公裡。中國青年報記者於近日探訪了河北省張家口市、秦皇島市等地的長城。當那些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長城保護員——很多是義務的,在瀕臨坍塌的長城上健步如飛地巡視時,作為中國象徵、世界文化遺產的長城能否遇到轉機?



  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樣邊長城,是懷來縣境內保存最完整、建築質量、規格最高的一段長城,總長3000米。之所以叫「樣邊長城」,是因為明代初期把這段長城作為「樣板工程」,供其他負責修築長城的人到此採樣。然而,即便因為質量好而保存最完整,這段長城也僅剩腳下所踩的平臺,荒草叢生的平臺上原有1.5米高的垛口,已經全部消失。


  懷來縣博物館館長李鼎元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當地村民很窮,蓋房子沒錢買磚,就從長城拆磚;改革開放之後,這類現象隨著村民富裕基本消失。但新興起的「野長城」旅遊帶來了新的麻煩:亂刻亂畫、亂扔垃圾,還有的人搬長城磚回家「鎮宅」。


  李鼎元說,懷來縣共有70公裡長城,國務院2006年頒布《長城保護條例》後,當地加大了宣傳力度,明確了管理。目前,懷來縣實行屬地管理——長城在哪個鄉鎮就由哪個鄉鎮負責,縣裡每年不定期巡查3到4次,杜絕了村民的人為破壞。


  「但沒有保護經費,地方沒錢,上級沒給,沒有辦法阻止坍塌,每年都得塌個三五處。」李鼎元說,「1982年我開始普查長城,當時懷來陳家堡鎮的長城還是好的,現在有幾段快沒了。」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館員、掛職張家口市考古所副所長的張依萌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經濟建設從某種角度上和長城保護有衝突。「比如,發展經濟必然要修路,修路肯定會和長城發生交叉,一般就直接在長城上打缺口。直到《長城保護條例》頒布後,規定必須架橋或打隧道,打缺口的現象才被杜絕」。


  2006年,國家文物局啟動長城資源調查,至2011年結束。統計顯示,長城總長21196.18公裡,其中明代長城人工牆體6259.6公裡,保存較好的僅8.2%,早期長城的保存狀態就更堪憂了。「不能再短了」,有專家這樣說,不然如何向後代交代萬裡長城的「萬裡」之名。


長城保護處只有3個人,長城保護員一年補助1000多元


  1984年,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只有27歲。他和同為普通青年工人的朋友們一起,從長城入海處山海關老龍頭出發,歷時508天,徒步走到嘉峪關,成為中國人在長城上的第一次完整行走。


  當年輕人的足跡還在長城上延伸時,是年6月,《北京晚報》發表了北京地區長城的調查成果,並號召社會力量贊助修復長城。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勳為這次活動題寫了主題「愛我中華,修我長城」。不久後的9月1日,鄧小平同樣內容的題詞又讓活動繼續推進。據資料記載,自1984年9月起,僅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就陸續收到來自全國24個省區市以及世界各地的捐款,其中來自上海市的捐款額就達70.98萬元,佔老龍頭第一期修復工程總費用的73.2%。


  不過,這樣的熱情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


  張家口市由於長城資源豐富,十分重視長城保護,於2012年5月在市文化局下專門設立了科級事業單位「長城保護管理處」,這是河北省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專職保護長城的專業機構。但身為長城保護管理「處長」,王剛手下只有一個兵,兩個人擔負起了全市1800多公裡的長城保護和測繪工作。


  秦皇島市撫寧縣(今年8月22日撫寧撤縣設區,以下說法均為設區之前——記者注)分布著142.5公裡的長城,當地文物管理所編制9人,其中3人退休、2人借調,實際在崗的4個人管理著全縣80餘處文保單位。作為「長城保護員」這一制度的發源地也是實施最好的地區之一,撫寧縣在下轄鄉鎮設立了21名長城保護員,平均年齡56歲。


  撫寧縣界嶺口村的長城保護員喬國華今年59歲,負責鎮上8公裡長城。他兩三天就得到長城上巡視一圈,發現有人破壞長城就進行教育,有時候遇到不聽勸的還得「掄膀子上」;平常還在村裡的大喇叭裡宣傳長城保護的故事、意義。在他的照看下,這8公裡長城可稱「歲月靜好」。


  喬國華回憶:「2004年時,村長問我,你幹不幹長城保護員,有可能給你補助,也有可能沒有。我說我幹,保護長城嘛!」補助頭一年,喬國華拿到了100多元,後來逐漸增加至現在的每年1000多元,這已是全秦皇島市的最高水平。


  喬國華一幹就是12年,在他的同行中,年紀最大的62歲,最小的也已40多歲。「我們家沒有接班人,我的兒子女兒都在城裡工作,其他村也是差不多情況。」喬國華說,「年輕人跟我們對長城的感情不太一樣,沒人願意幹這個。」


  「只要我能爬上山,我就一定會幹到底。」帶著記者上山的喬國華步子比年輕人都輕快,一邊走,一邊頗有豪情地念起了自己寫的一首詩:「工作組駐紮界嶺口,不辭辛苦把各家走。了解了民情和民意,給我們帶來福和利。」



  張依萌介紹,其實國家每年對長城保護的經費並不算少,「總的文物保護經費幾十個億,其中一個億給了長城,從2006年到現在累計10個億」。然而,長城有兩萬多公裡,分布在全國400多個縣,每年經費平均到每公裡長城不到5000元。


  已經捉襟見肘的錢怎麼花?「原來的做法是以開發為導向,像八達嶺、山海關好看,能做旅遊,就把錢花在這兒。但我認為,更需要保護的其實不是這些保存不錯的地方,有一些長城在荒漠戈壁草原,杳無人跡,再不搶修就消失了。」張依萌說。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經費的分布依然不均衡。以張家口市為例,截至目前,懷來雞鳴驛城投資5個億,橋西大境門段長城投資620萬元,宣化北城牆投資1000萬元。位於張家口市西北的萬全右衛城被規劃為「旅遊小鎮」,申請到資金1250萬元,用於修復衛城南北甕城。


  秦皇島市撫寧縣每年由縣財政撥款6萬元用於長城保護,已屬於全市撥款最多,大多數區縣的數字為零。撫寧縣文保所所長楊大海認真核算過長城保護所需經費:縣內共有長城142.5公裡,一公裡的保護經費需6000元,一年共計85萬元,還涵蓋了21名長城保護員每個月2000元的工資。「我建議按照長城公裡數撥經費,可地方財政根本不夠。」楊大海說。


  一年85萬元就能保住撫寧近150公裡長城。記者在距離撫寧50多公裡的山海關看到,修復山海關段長城的工程仍在繼續,長499米,財政撥款5000萬元。


  1987年,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時沒有人知道長城有多長、分布在哪裡,直到201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結果」,才補上了這一課。今天,從2005年年底啟動的「長城保護工程」已走過10個春秋,從2006年12月1日開始施行的《長城保護條例》也已歷經9年實踐。


  但長城仍在消失。


長城美景


  看看下面這些長城美景,你更喜歡哪一幅呢?



  雨後的河北承德灤平金山嶺長城出現雲海景觀。新華社發(郭中興 攝)



  一場瑞雪降落京城,把古老的箭扣長城裝扮得如詩如畫。新華社發(卜向東 攝)



  這是在北京懷柔黃花城長城一座烽火臺上拍攝的日出前的星空。新華社記者楊光 攝



  一場春雪給位於天津薊縣的黃崖關長城披上了銀裝。 新華社發(王廣山 攝)



  位於北京懷柔的黃花城長城殘雪映晨曦。新華社記者楊光 攝




  一場秋雨過後,天津薊縣黃崖關長城披上了一層輕紗霓裳,宛如一幅壯美的水墨畫卷。新華社發(楊豔波 攝)



  河北省秦皇島市板廠峪長城在銀裝素裹的山體陪襯下壯麗多姿。新華社記者楊世堯 攝



  北京慕田峪長城掩映在綻放的杏花中。新華社發(卜向東 攝)



  這是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的長城月色。新華社發(劉光昱 攝)


  看過這些景象,你是否也沉醉在長城的美麗中?


  為了留住這些美景,我們需要馬上行動!


本期編輯:崔鵬、胡程遠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痛心!萬裡長城正在消失!
    然而,即便因為質量好而保存最完整,這段長城也僅剩腳下所踩的平臺,荒草叢生的平臺上原有1.5米高的垛口,已經全部消失。  懷來縣博物館館長李鼎元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當地村民很窮,蓋房子沒錢買磚,就從長城拆磚;改革開放之後,這類現象隨著村民富裕基本消失。但新興起的「野長城」旅遊帶來了新的麻煩:亂刻亂畫、亂扔垃圾,還有的人搬長城磚回家「鎮宅」。
  • 萬裡長城近3成消失 是誰在挖長城的牆腳?
    消失3成 誰挖了長城的牆腳?    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長城,長城的形象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別的不說,只要翻看下身份證的背面,萬裡長城的雄姿立即會撲入眼帘。
  • 萬裡長城,萬裡長,萬裡長城,萬裡情!
    萬裡長城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陽春三月,每年三月份我都會去一次萬裡長城,不管去多少次,每當我的腳踏在長城上都有一股很強的自豪感!記得在筆者還小的時候,在課本上了解到萬裡長城的時候,就被震撼到了,自春秋戰國時代到滿清時代,經過兩千多年時間的建造,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汗水,血水鑄就的萬裡長城。
  • 世界正在「消失」的4大景點,萬裡長城上榜,遊客實在太多了
    隨著世界旅遊業的發展,不少旅遊景點因為過度開發,正處在「崩潰」的邊緣,有消失的危險。按照世界遺產基金會的分析報告,那些遊客數量最多的景點,都在承受著巨大壓力,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美景。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其中的四個NO.1,大堡礁。
  • 中國萬裡長城生存狀況堪憂 30%已消失
    長城保護工作者梅景田在花家窯殘長城上巡查。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表示,真正的磚石結構長城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和北京境內,即使這些長城是磚石結構,也經不住常年的風吹雨打,不少城樓已經搖搖欲墜,夏季一場暴雨就可能被衝塌,對於這些即將坍塌的危樓,政府要儘快普查,修繕越早,消失的就越少。
  • 萬裡長城正在消失:兩萬多公裡 保存較好的不足10%
    然而,即便因為質量好而保存最完整,這段長城也僅剩腳下所踩的平臺,荒草叢生的平臺上原有1.5米高的垛口,已經全部消失。懷來縣博物館館長李鼎元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當地村民很窮,蓋房子沒錢買磚,就從長城拆磚;改革開放之後,這類現象隨著村民富裕基本消失。但新興起的「野長城」旅遊帶來了新的麻煩:亂刻亂畫、亂扔垃圾,還有的人搬長城磚回家「鎮宅」。
  • 年久失修人為破壞 萬裡長城已不足2500公裡
    此前不久,記者走訪調查表明:萬裡長城的保護現狀很不樂觀。  據明代史料記載,長城全長約6300公裡,所以被稱為萬裡長城。「但這個名字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失去意義。」9月27日,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在陝西省榆林市參加駐華使節走長城活動時痛心地說,「調查顯示,明長城有較好牆體的部分已不到20%,有明顯可見遺址的部分已不到30%,牆體和遺址總長不超過2500公裡。
  • 我國正在消失的景點,長城被修復成水泥路,應縣木塔獲將倒塌!
    無論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還是人類的奇蹟工程,如今已經有許多漸漸消失,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即將消失的景點,有機會一定要去親眼看看,否則只會被課本裡的圖片所吸引。這裡所說的萬裡長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見的旅遊勝地,而是那些漂泊在外的野長城。長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中國古代第一個軍事工程。
  • 萬裡長城永不倒,一裡一裡消失掉
    製圖 照日格圖你知道嗎,我們引以為豪的萬裡長城已經有近2000公裡消失不見了……我們最熟悉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其實正在消失中,人們旅遊常去的八達嶺、居庸關、山海關、慕田峪、司馬臺算是保存相對完好的長城,大概有500餘公裡,僅佔全國長城總長度8%。今天所說的「萬裡長城」多指明長城,全長8850餘公裡,即便是景區內的區段也不容樂觀。
  • 正在消失的那些「永恆」遺蹟
    正在消失的那些「永恆」遺蹟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參觀旅遊景點的同時,也在有意無意的對其進行著破壞。旅遊資源的人為破壞是多方面的、嚴重的,大多超過自然風化的破壞,有的甚至是完全毀滅。長城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長城又稱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綿延4500英裡並且歷經2000年修建的萬裡長城,是用來保護中國人民免受外來世界侵略和文化的滲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一個絕對的傑作」。
  • 萬裡長城近3成已消失 有村民被指拆磚蓋房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表示,真正的磚石結構長城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和北京境內,即使這些長城是磚石結構,也經不住常年的風吹雨打,不少城樓已經搖搖欲墜,夏季一場暴雨就可能被衝塌,對於這些即將坍塌的危樓,政府要儘快普查,修繕越早,消失的就越少。
  • 永不倒的萬裡長城 已經消失三成了 看見
    明長城全長8851.8公裡,除去2000多公裡自然天險外,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公裡,其中,1961.6公裡已經消失。在我們唱著「萬裡長城永不倒」時,長城已消失了三成。攝影:柳濤 編輯:秦翼 新浪出品,嚴禁轉載,歡迎分享。
  • 正在消失的橡樹林
    孤獨的橡樹隨著楓樹遷入,橡樹正在威斯康星州的森林中消失。可是,一項獨特的研究分析表明:當今的橡樹正在逐漸減少,而且由於橡樹的消失,整整一類對森林生態系統起到關鍵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也消失了,這一切均歸咎於當地為禁止火災所做的努力。「幾千年來,這裡存在著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可是這種生態系統的標誌性植物正在消失」,該研究的發起人之一、俄亥俄州代頓市萊特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託馬斯・魯尼說。
  • 新禁令發布,這些世界級美景正在消失
    由於人為因素影響,珠峰正在遭到破壞!無獨有偶,很多世界級的美景,由於人類的活動,正在消失......萬裡長城萬裡長城是中國的文化建築瑰寶,是中華之魂的象徵
  • 我國正在消失的景點,長城遭毀滅性修復,應縣木塔更是不可挽救
    不管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還是人類的奇蹟工程,如今已有很多逐漸消失當中,接下來我們就看看那些即將消失的景點,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去看一看,不然就只能在教科書中欣賞圖片了。萬裡長城長城這裡所說的萬裡長城並非是大家所看到人來人往的旅遊景點,而是那些漂泊在外的野長城。
  • 萬裡長城居高雄偉、壯觀,美極了
    我扶著磚垛,極目遠望萬裡長城沿著連綿不斷的燕山山脈,向遠處延伸,消失在霧藹籠罩的群山間。隱約看見一條鐵路伸進山谷,那就是著名的京張鐵路。這就是經過2500個寒暑的萬裡長城
  • 痛心!「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被大火燒毀,還有多少個翁丁古寨在消失...
    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就此消失。105戶房子,現在只剩下三四戶沒被燒毀,經現場核查無人員傷亡,火災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消息一出,令無數網友痛心。有網友說「之前一直很想去看看,還沒機會去」,可如今再也沒有機會去實地欣賞村落的原始面貌了。
  • 中國十大旅行推薦——萬裡長城
    其中橫貫我國北方的長城規模更為宏大,東西相距長達一萬餘裡,因此,被稱之為萬裡長城。它好像一條長龍,翻閱巍巍的群山,穿過茫茫的草原,跨越法瀚的沙漠,奔入蒼茫的大海。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裡,因此又稱作萬裡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裡,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 走遍萬裡長城的金華農民
    也有人認為他是個「瘋子」,否則,怎麼會花費一年時間,從西到東,一路乞討,走遍萬裡長城呢?    事實上,他既不傻也不瘋,他只是做了一件在別人看來毫無價值,而自己卻覺得意義非凡的大事,為此,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    他就是朱正行,金華縣孝順鎮一個普通的中年農民。
  • 萬裡長城有多長?中國萬裡長城的簡介-關於萬裡長城的資料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與我國的「國山」泰山、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還是人類的奇蹟。中國萬裡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據說,飛向太空的太空人曾經報告說,從遙遠的月球觀察地球,能夠辨認出的人類工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中國的萬裡長城。雄偉的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蹟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