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惠英(張艾嘉 飾)的母親去世之後,惠英最大的念想就是將遠葬在鄉下的父親的墳遷回城裡,和母親葬在一起,這個念頭讓她和父親的原配姥姥(吳彥姝 飾)之間爆發了巨大的矛盾。遷墳的事成為了惠英的心結,亦讓她和丈夫孝平(田壯壯 飾)之間的感情產生了裂痕。惠英的女兒薇薇(朗月婷 飾)是電視臺的欄目記者,對姥姥的過去充滿了好奇的她將這場「家庭矛盾」搬上了電視,展現在了大眾面前,雖然出發點是善意的,可整個事件卻愈演愈烈最後變成了一出鬧劇。與此同時,薇薇和男友阿達(宋寧峰 飾)之間的感情因為阿達的青梅竹馬的出現而遭遇了信任危機,這讓她對等了外公一輩子也孤獨的生活了一輩子的姥姥產生了莫名的親近之感。
優美地平行於生活。它的動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的得體。很抓人,但不咄咄逼人。是愛的教育,但沒有說教感。笑點不少,醜態也有,但不嘲笑人物。人間冷暖,它照單全收,也不粉飾,但它的目光,是善解人意的,因而讓我們感受到的更多是暖流。
以一段葬禮開始,相愛相親也帶出生活裡的刺。離開和等待,又是拔掉刺後隱隱傳出的癢。用籬笆維護自己想像的感情生活,但發現一輩子所守之人只是真實的義務之責,這樣的人生算不算虛度?在這世上,委屈和誤解一直都在,你總要學會試著理解那些沒能相愛的緣分,這或許不是與自身和解,而是珍重所有再見。
三代情感故事,由遷墳串聯,沉著恬靜。老年:蹉跎混沌一輩子,等著一個人,質樸而純粹的愛。中年:因為火花湊活一世,親情感越發濃厚。青年:自由癲狂無拘無束,熾熱的愛。開頭有些雞湯,逐步深入發現,原來每個家庭都有這樣一段老一輩心酸往事。用細膩的方式呈現,烙下年代印記。田壯壯和姥姥演得好。
姥姥對丈夫拋棄後死守,絮叨理想化老媽,叛逆想偷結婚女兒,重新買車去浪漫的老爸,王志文、李雪健、劉若英驚豔,吳彥姝張艾嘉對峙精彩。鬧到電臺不接受殘酷現實,照片雨夜壞掉神來之筆,三代人城鄉糾纏,為愛自私與放手,暗諷貞節牌,李安家庭三部曲後很久沒如此複雜文藝經典,難得濃濃真情,耐人尋味。
我不覺得這是一部單純靠演技和故事支撐的電影,導演絕對是最大功臣,一個並不複雜的故事,她卻用了一種很有層次卻不著痕跡的表現手法,對情感的掌控和宣洩也恰當好處,夾雜了私貨卻不喧賓奪主,還有些溫柔的批判,比上一部進步太多。太難得看到一部華語電影可以這樣深刻的關注當下中國人的情感現實了。
姥姥點著腳尖仰望外公的照片,像是凝視一個陌生人;抹布擦糊了溼水照片上外公的面容;片尾張艾嘉田壯壯的對話。這幾段印象極深刻,張艾嘉用細膩的情感傳達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羈絆,三代女性的描摹歸結成一點,就是女人是為愛而生的動物。在這個做什麼的都要開證明的年代,愛情用什麼來證明呢?
一個關於責任與愛的故事,恰到好處的煽情和有條不紊的故事節奏,所有角色和故事細節,既繾綣又明了,且在最終都得到了自己的釋放和救贖。張艾嘉真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
張艾嘉這個對愛和生活的洞察力很可以!應該是今年我最愛的華語電影無疑了,自己最想哭的那段戲是田壯壯唱歌的時候,當你找到愛的時候也就找到了自己,退一步,有可能是走了一大步,與自己和解,才是真的海闊天空。
催淚的故事中夾雜適度的笑點,這種講述態度別有趣味,很舒服。特別是兩人開新車一段非常棒。不過電視臺部分實在誇張的讓人有點受不了。三代女人戲,最大的亮點卻是田壯壯,角色與表演都討人歡喜。現場有女觀眾留言亮了:媽媽,你別再催我了,因為我還沒有找到田壯壯那樣的老公!
老人一輩子的守候、父母的茶米油鹽和中年危機、孩子的快餐式生活——不僅是愛情觀的差異,更是幾代中國人的生活縮影。一場鬧劇引出政府效率低下、媒體炒作、形式主義盛行等諸多熱門話題,一書結婚證明化解了三代人的隔閡。從衝突到妥協,這是中國人的處事方式;這個故事,是每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