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陶秀峰先生是紹興市屈指可數的民間老石匠,也是鑑湖研究會會員。他的可貴之處是不僅精通石匠工藝,成果纍纍,更在他痴迷於事業的追求和對文化的熱愛。現全文刊登《紹興日報》4月11日記者沈衛莉《一個人的石雕博物館》,與大家共賞石雕作品和工匠精神。
圖1 2017年4月11日《紹興日報》
一個人的石雕博物館
記者 沈衛莉 文 何雯 攝
石雕手藝人老了
走進紹興城東臥龍路上的一家企業,你會以為誤入一個石雕博物館。
石桌、石花窗、人像、生肖、牌坊、園雕、石秤頭、石搗臼、石麥鑿、石甏蓋……偌大的工廠院子裡到處都是精美的石雕,甚至還挖有一個水池,雕欄石砌,石龍頭會噴水。
圖2 陶秀峰老人和他的「博物館」
81歲的陶秀峰背著雙手,在院子裡來回踱步,摸摸這件石雕,看看那塊石牆。
「這是我女婿的工廠,由於石雕擺放佔地面積較大,所以我的寶貝都放在這裡。」陶秀峰有點落寞地說。俗話說,石匠必須有黃牛的力氣,蒼蠅的手腳,到了他這一年齡,有點力不從心了。
幹不動了的陶秀峰,用他的話講,現在是守望石雕。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到晚上9點睡覺,全部時間都在拾掇這些石雕,這是他的心血,他的熱愛。他是石雕的主人,也是石雕作品的唯一觀眾。
不久前,東浦黃酒小鎮相中了陶秀峰的酒文化石雕,力邀他入駐黃酒小鎮創意園區。「哪來的精力呀。」他搖頭婉拒。不過他也坦陳,待他百年之後,假如後輩無意收留這些寶貝,將全部捐贈給政府。
30年的石雕路
陶秀峰是土生土長的紹興人,家在塔山村,年輕時種蔬菜為生。業餘愛好畫畫、木雕、竹雕等。
那時,他看到有木匠、石匠在幹活,會不由自主地走過去,津津有味地看上很長時間。
閒時,他會拿出雕刻刀,在木頭上胡亂雕刻。一次他在木頭上雕刻了兩個小擺件,仙女散花和彌勒佛,由於刻得惟妙惟肖,一下子驚倒了眾人。
「所謂天斌,也許就是無師自通。」陶秀峰拿出保存著的這兩件木雕,不無得意地說,
他從沒拜過師,後來倒是收過不少徒弟,但如今堅持下來的只有個位數。「石匠這活計現在可不吃香嘍,哪個大學生願意當石匠?現在石匠多以外地人為主了。」
上世紀80年代,陶秀峰因一手嫻熟的木雕手藝而名聲在外。一次,有人請他給東湖一石橋雕刻四個石獅子,從沒摸過石雕的他,初次試手石雕,石獅子雕刻得活靈活現,對方很是滿意。
圖3 精美的石雕
「其實,木雕石雕都是相通的。」他嘿嘿一笑,倒是要成為一位好的手藝人,在他看來,文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他的書櫥裡,擺放著芥子園畫譜、石雕木雕書籍,他每天要閱讀7份報紙,與時代保持同步。
陶秀峰不諱言,他當初搞石雕,有賺錢養家餬口的成分。與小擺件木雕相比,石雕多是大件,相對來講,收益也更可觀。後來,他更是承接了許多碑亭、牌坊等石雕設計創作,東湖大佛、柯巖大禹像、魯迅故裡「民族魂」照壁、鏡湖碑、吼山石碑坊、越王像、曹娥江大閘閘碑、石欄板雕刻,等等。
以曹娥江大閘閘碑為例,陶秀峰先雕刻出小件,手下的石匠根據他的作品,依樣畫葫蘆,放大後製作出成品。
圖4 石碑展示
「我做事有一個特點,要麼不做,做了一定要做好。」陶秀峰樂呵呵地說。
與石雕為伴
近兩年,陶秀峰基本不再承接大型的石雕工程,轉而擺弄一些石雕工藝品。
他到上虞古玩市場收集農村裡的各種傳統實用石器具,石井圈、石桌、石凳、石窗、石墩、石鎖……這些石疙瘩大大小小、林林總總有200多件,放在一座小山上,布置成藝術品般。
圖5 小搗臼
陶秀峰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曾經的傳統實用石器具會逐漸被拋棄,他收集這些石疙瘩不是為了收藏增值,而是為了留住鄉愁。
去年,陶秀峰還迷戀上了紹興的「酒文化」,在他的酒文化園內,各色酒罈上都有精美的雕刻。一塊高3.6米左右、寬1.5米左右的「酒」字碑上,40多種字體不一的「酒」字集於一碑,中間的一個「酒」字與下部篆刻的兩個「酒」字,形成一個「品」,頗具創意。在家裡,陶秀峰還收藏有上百隻大大小小的酒甏酒罈酒瓶(壺)。
「有人好吃,有人好玩,我除了痴迷石雕,還好收藏這些酒甏酒罈酒瓶。」他說,這是他在家裡建立石雕博物館的原因,有生之年,與石雕為伴,也就是與幸福相伴。
這位在石雕路上走了30多年的手藝人,是目前紹興年齡最大的石雕工藝師之一。
編輯:稽山鑑水
總第1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