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你不知道的永州」
石雕藝術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無數能幹巧匠用自己的雙手為塊塊頑石注入生命和靈魂。湖湘大地,自古出美石。永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物華天寶,地傑人靈,文化底蘊深厚,其石雕文化可以從近代考古所得的史前時期磨製石器和商周青銅器的雕像中得到某些信息。
永州石雕與歷史同行。弘揚傳承湖湘文化,保護好、利用好永州石雕,正在成為人們的共識和共同行。永州茹園堂創建人唐如元就是一位積極的行動者。茹園堂古石雕藝術館位於永州市零陵區南津北路老商校舊址,目前是我市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個人博物館,受到市區領導極大的重視。
北京石刻博物館研究員劉衛東說:「這個博物館是我見過藏品數量最多、種類最廣、質量最高的個人博物館。」縱觀茹園堂收藏的石雕藝術品,從唐到清,時間跨度大;品種豐富,有石門、柱礎、角柱石、牌坊、墓圍、石板、獅象禽獸動物像、戲文人物像、門欄、牌匾,吉祥圖、花草木,石板,門樓以及石雕構件等;雕刻手法多樣,線刻、浮雕、透雕、園雕、鏤雕,工藝高超。堪稱古代湖湘石雕的一座寶庫。
在此僅選擇其中的幾件精品,作一介紹。
獬豸漢白玉石雕(唐代)
長110、寬48、高50釐米
獬豸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闢邪的吉祥瑞物,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此獬豸石雕以渾樸古拙見長,因石就勢,重體態、神韻,苛求傳神造化,拙氣中見精神,倒是與這種動物秋毫分明的個性相吻合,別有一番自然天趣。
先賢言子祠碑(明代)
長178、厚38、高314釐米
此石碑上部及左右兩側浮雕雲龍紋,底座浮雕山海紋,中國傳統文化中喜用雲龍紋、山海紋,但云龍紋多用於唐宋以後的青花瓷中,此處之龍應為「龍生九子」中的負屓,其身似龍,雅好斯文,多盤繞在「絕妙好辭」或珍貴石碑的頭頂或兩側;山海紋則寓意一統江山、四海昇平,此碑以負屓、山海紋襯託,體現言子在儒學傳播中的尊貴地位。現保存較好的言子祠有常熟言子祠、株洲先賢言子祠。
思鄉石橋(元代)
長96、寬59、高93釐米
魚缸缸體為整塊青石刻成,另有青石雕刻的三拱石橋置於缸上,通高93釐米,長96釐米。魚缸缸體四周雕有魚、動物、花卉、海水、雲、山峰等花紋,整體造型獨特,圖案生動,雕工精細,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這件石雕有濃鬱的江南石雕藝術風韻,之所以出現於永州地區,離不開元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元王朝實現統一後,大批漢族士子既在社會地位上處於最低等級,又仕進無門,使得他們只能流連於山水之間。這件石雕上的山水魚紋飾及在石雕盆景上很少見到的橋梁結構,就體現了早期明代知識分子他們對故國家園的深切懷念,以石盆塑橋,上下天光,望北方思故鄉,思念南宋的市井風俗。此物件並歷史文化學術研究內涵頗高。
密簷式六合石塔 (清代)
直徑320、高700釐米
該塔為密簷式六角形六合石(磚)塔。底座為青磚砌築,塔基為須彌座,基座上浮雕有變形覆蓮紋,塔身自下而上向內遞收,共有六角六面,其中一面一層留有塔門狀缺口,各層以密簷裝飾,塔身刻有佛教經典、故事等銘文,塔頂為六角攢尖頂,並飾以葫蘆形寶瓶。
該類石寶塔國內保存甚少,極具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研究價值。
石 獅(元代)
長88釐米、寬40釐米、高70釐米
雌雄石獅一對,二獅做蹲臥狀。獅身雕刻的毛髮紋飾一絲不苟,線條密而不亂、剛中帶柔;面部表情刻畫、足部趾間雕刻較細膩,雌、雄神態各異:雄獅威風凜凜、雌獅憨態可掬,一幼獅溫情側臥於雌獅足下,母子呆萌狀令人憐愛。這對石獅造型多變、工藝精美、手法圓熟、刻工精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石獅走向世俗民間約在宋元時期,據傳有下述功能:一是避邪納吉,守墓、鎮宅、避邪、保村寨平安等;二是有預卜災害的靈力,傳說如遇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獅子眼睛會變紅;三是置於宮殿、王府、衙署、宅邸等處,可彰顯主人的權貴與威儀;四是作為古代建築和園林名勝中的裝飾藝術。
翁 仲(明 早 期)
高165、寬78、厚50釐米
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鹹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鹹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
該翁仲屬於明代早期,造型厚重簡樸,以形體高大取勝,在雕刻技法方面,注重寫實,離巧於拙,多用減地技法,線條圓潤流暢,細微處精雕細琢,眉宇間透露出沉思中的智慧和忠誠。代表了中國明代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石 馬(唐 代)
長140、寬48、高135釐米
這匹唐代石雕駿馬偉岸雄渾、刻工圓熟、恢宏氣勢、姿態凜然,兼具中國傳統藝術中講究線條、比例的寫實性和大氣、雄渾、神韻的寫意性:線條或圓潤、或銳利、或剛硬,均韻味十足又滋味綿長;整體的渾厚飽滿和局部的方硬扁平,組成了富於音樂變化般的節奏感;花崗巖石的肌理,歷經兩千餘年滄桑,更顯明亮雅致、溫和潤澤。
此馬所傳達出的深沉厚重又磊落豪雄的個性美,確實具有明顯的唐代風格。與同時期金屬工藝、陶俑中的駿馬形象的寫實性、塑造性相比,該石雕馬的藝術形象更具概括性。
八仙過海石雕(南宋)
長274、寬13、高35釐米
宋代石雕構圖生動,刻繪簡明、線條流暢,佛、道等宗教雕塑到了宋代,明顯轉化為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宋代寫真風格的特點可歸納為:題材世俗化、形象生活化、心理人情化、手法逼真化,內容及形式上比之其他宗教題材更接地氣、更平民化,形成表現現實人生與世俗生活的生動畫卷。
這組高浮雕的八仙人物,除外形上表現為世俗的寫真風格外,與之相呼應的人物內心活動的特徵,以及身體姿態、手勢,瞬間表情的捕捉與刻畫,更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在道具、衣紋細節等方面的刻畫上惟妙惟肖,以其質感逼真和酷似現實而為觀者驚嘆。
魚躍龍門石雕照壁(明代)
直徑142釐米
照壁,是中國傳統建築特有的部分。明朝時特別流行,一般指在大門內的屏蔽物;類似於古人所謂「蕭牆」。古時院落建築必分院內與院外,為了保持院內建築環境的安靜與私密性,院內需隱、院外需避,院內外之間隔一道小牆即能達到隱避的效果;另一說法為照壁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稱「影壁」或「屏風牆」。「鯉魚跳龍門」源於中國民間的一個神話傳說。意思是古代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後用來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此件為外圓內方的銅錢形,其上浮雕有「鯉魚跳龍門」圖案,龍門明間牌匾上雕刻蝙蝠、屋頂正中雕刻寶瓶。疑為鑲嵌於某照壁中心的裝飾物。該壁碩大,色彩溫潤,寓意極強,極具收藏價值。
歲寒三友石缸(明嘉靖)
長134、寬76、高100釐米
該石缸為整塊青石雕琢,缸口為長方形,缸身為流線型,向下稍有收縮,腹部浮雕「歲寒三友」(松、竹、梅)圖案,底座為几案形,四角各雕有一隻小獅,四面正中浮雕繡球及飄帶,如此立體化的處理非常富有動感,從四面看均呈現出中國傳統民俗中常見的「雙獅搶繡球」的吉慶寓意。「歲寒三友」的雅和「雙獅搶繡球」的俗,均為中國文化中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符號,雅俗共賞之間,符合中國傳統文人的居家需求,也是傳統中國家庭中的典型擺設。
來自:美在永州
--關注@你不知道的永州
親,如果您感覺這條信息還不錯,歡迎點擊右上角轉發分享,並在下面的拇指處點一下贊,感謝您的支持!
歡迎加入永州微友QQ群:310797394
長按二維碼3秒關注:你不知道的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