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正月初八起,每天下午,上海浦東香花居委會工作人員會按響一戶乘坐發自溫州的高鐵回滬的居民家門鈴,專人、專袋收集其包括口罩在內的生活垃圾;在用消毒液對收集袋進行消毒後,不經轉運站,由專車直接送至生活垃圾處理場處置。不遠處的馬路上,戴著口罩和手套、一個春節都沒有回家過年的安徽籍環衛工人嶽師傅也正用鐵鉗幫忙,將路邊標有「幹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兩個垃圾箱裡的廢棄物裝袋紮緊,裝進自己的小垃圾車,準備等會兒推到茂興路微山路口,等待一天中最後一班公共垃圾清運車在傍晚4點半左右到來。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擴散讓人們心中都頗有些不安,一些城市和小區紛紛設立了專門的廢棄口罩收集箱和丟棄處理點,但上海卻未設置專門的廢棄口罩收集箱,市民仍可以將其投放至幹垃圾回收箱中,並不作為特殊的醫療廢棄物處理。這是否會增加病毒擴散的風險?
對此,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張益表示,口罩的情況比較複雜,比如,有些人戴著口罩只是到人車稀少的馬路上轉了一圈,而有些人則是戴著口罩到人群密集處去,那麼這兩種口罩本質上是不一樣的。目前大多情況下,還是將口罩作為生活垃圾中的「其他垃圾」或「幹垃圾」。關於醫療廢棄物,各地納入管理的內容並不完全一致,主要依據地方的管理能力、末端處理設施的配備能力和對這部分廢棄物的界定。不同地區之間有所區別,但大致還是在正常範圍內。
考慮後續收集問題,上海目前不建議專門設置廢棄口罩收集箱 針對此次疫情,張益認為應該列入醫療廢物處理的物品有三大類:
一是醫院裡的醫務人員,如醫生、護士、護工、病人,他們在治療、手術過程中產生的物品和平時用的口罩,本來就屬於醫療廢物的一部分,現在仍應作為醫療廢物;
二是已經確診、疑似或者正在隔離觀察人員使用的口罩等用品,原來不屬於醫療垃圾,現在這部分也應該納入醫療垃圾的管理範疇;
三是為防止廢棄口罩產生二次汙染,去過醫院或者一些人流較多的公共場所,可能接觸到疑似人員或者有感染風險的人員,其佩戴的口罩也可作為醫療廢物管理。
近期,在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唐家富介紹了當前本市有關部門結合不同類型場所的實際情況,研究商討明確的本市廢棄口罩處理途徑,與上述分類基本一致。唐家富指出,考慮到設置廢棄口罩收集箱後續的收集問題,上海目前不建議在小區專門設置廢棄口罩收集箱,公眾用塑膠袋將口罩紮緊以後扔到幹垃圾回收箱,後續進入生活垃圾焚燒廠焚燒,還是比較安全的。
張益也認為,按照目前的焚燒溫度對病毒的消殺能力,關鍵不在於垃圾去向的目的地,而在於相關物品的投放、收集、運輸到最後的焚燒處理,每個環節都要嚴格做好過程管理和防護工作。特別在二次傾倒和運輸過程中,要嚴格防止出現「跑冒滴漏」現象,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讓公眾和工作人員接觸到病毒。這是一個全過程管理的問題,而不只是需要對某個點進行重點防控。例如此次湖北的武漢、黃岡,確診、疑似、觀察人員數量眾多,如果要把他們的生活垃圾全然作為醫療廢棄物進行處理,當地的處理能力是不夠的,所以應在嚴格防控、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時有效地清運、處理。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環衛工人的口罩、手套、防護用品普遍短缺,所以現在有很多公益人士在為這個群體呼籲。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