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江扶貧:從「好風景」到「好錢景」

2020-12-12 中國網漢..

中國網5月9日訊(記者 何珊)獨龍江鄉普卡旺村,坐落在中國西南邊陲的深山峽谷中,傍山而建的村落裡,停業一年半的鄉村民居修葺一新,將在今年9月重新對外開放,迎接遊客的到來。

普卡旺村位於風景秀麗的獨龍江沿岸,村外大片叢林環繞,四周鬱鬱蔥蔥。2017年9月,怒江州貢山縣政府啟動了對道路交通和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整體提升工程,普卡旺村也因此暫停對外開放。

村民普學清向記者描述了她以前的舊房子:不足20平方米的木屋,十分逼仄,木頭搭的結構,屋頂鋪的是茅草。2015年,政府出資為包括她在內的13戶普卡旺村村民建造了安置房。

新建的住房每套120平,其中40平可以用作接待遊客的家庭旅館,由貢山縣旅遊管理公司專門負責運營這些旅館,每年給每戶村民至少5000元的租金。

「現在政府免費幫忙蓋起了新房子,還有專門用作旅遊接待房,如今,我們的生活實在是太好過了!」 普學清說,這些額外收益讓她和家人的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以前家裡靠種玉米、土豆,放羊、放牛維持生計,有時還要出去打工掙點錢,一家人才吃得飽,穿得暖。」

每年的春節和國慶節期間是獨龍江的旅遊旺季,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專程到此臨水而居,領略獨龍江的美景。發源自青藏高原的獨龍江,順著大峽谷逶迤南行,奔流進入緬甸境內。

獨龍江鄉鄉長孔玉才介紹說,改造後的鄉村民居不僅能提供吃飯、住宿,還能滿足遊客的更多需求,提供溜索等獨特的體驗項目。

他告訴記者,獨龍江鄉將打造一個體驗式的獨龍族原始部落,還原獨龍族生產生活場景,帶給遊客不一樣的文化民俗體驗。

獨龍族人一直以來敬畏自然,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曾擔任貢山縣縣長的高德榮說,每年雨季,從獨龍江上遊會衝下來大量木材,給當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柴火。村民們總是會去獨龍江水裡撈上遊衝下來的木頭,這樣就不用砍更多的樹當柴火燒。

「獨龍江這麼好的生態環境,一定要好好保護,這不只是獨龍族和怒族人民的,還是全國人民的。」高德榮說。

獨龍江鄉是我國獨龍族唯一的聚居地,面積接近2000平方公裡,散居著4000多名獨龍族群眾。

在各級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獨龍江鄉這個雲南乃至全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在2018年終於實現了脫貧摘帽,成為我國第一個整族脫貧的少數民族。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獨龍江鄉群眾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勉勵鄉親們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總書記在信裡說。

數百年來,這個偏居一隅的地方一直與外界隔絕,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大雪把出村唯一的道路封死,雪山就像高高的牆垣,把獨龍鄉變成一座圍城,外面的人進不去、裡面的人出不來。2014年底,村民們終於盼來曙光——全長6.68公裡的高黎貢山獨龍江隧道貫通,獨龍江鄉封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要知道,隧道通車前,出入獨龍江鄉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擔當力卡山和高黎貢山,耗時要2到3天,路途危險。

這條隧道,讓獨龍族百姓看到了「富起來」的希望。在獨龍江鄉,為實現脫貧致富,除了投入巨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還為當地村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能自食其力。

獨龍江鄉孔當村村民孔明光從2017年開始,當上了政府發工資的護林員,每年有近一萬元的固定收入。這得益於當地政府的一項生態扶貧計劃,將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聘用為生態護林員,讓廣大群眾享受到保護生態帶來的實惠,從而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力度。

此外,孔明光還參加了當地政府為農戶提供的免費種植和養蜂技能培訓。 他告訴記者:「以前,由於文化水平低,農忙時種種玉米,其餘的時間就是找找草藥,沒事就喝喝酒,到處閒逛,一年養兩頭豬也是只夠過年時殺吃,全家生活十分困難,當上護林員後,我每月有固定收入,家裡也種上了草果、重樓,養了蜂,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了。」

儘管生活條件較以往已是天翻地覆,但獨龍江鄉的基礎設施情況在全國範圍內仍非常落後,這裡也是中國僅有的幾個既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鐵路、沒有機場、沒有水路的地區之一。

尹建龍是獨龍江鄉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副校長,他跟記者強調,教育是將來過上好日子的關鍵因素。獨龍江鄉為所有14歲以下兒童提供義務教育,入學率百分之百,早在幼兒園階段,就教授學齡前兒童普通話,讓他們掌握與外界交流的最基本能力。

「我們這60歲以上的老人都不會說普通話,但現在年輕人都會說普通話,他們很希望出去闖,看看外面的世界。」尹建龍說。

相關焦點

  • 農民吃上「生態飯」好風景變「好錢景」
    原題:海南省挖掘鄉村旅遊發展潛力,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農民吃上「生態飯」好風景變「好錢景」「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農家新鮮水果喲,好吃又實惠!」近年來,海南省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增強貧困地區自我「造血」能力為目標,加快推進旅遊扶貧工作,深入挖掘貧困地區鄉村旅遊發展潛力,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通過建立「旅遊+扶貧」新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 涇縣: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老周沒想到,自己還能在家門口找到不錯的工作,老母親也在景區謀得免費的扶貧攤位。 涇川三百裡,佳境千萬曲。立足自身旅遊資源,突出文旅特色產業,靈活運用金融扶貧措施,近年來,涇縣逐步建立起「發展全域旅遊帶動脫貧致富、發展鄉村旅遊助力精準脫貧」旅遊扶貧模式。讓家門口的「好風景」變成脫貧路上的「好錢景」,也使得越來越多像周雙根這樣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原標題: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日前,隴原環保世紀行採訪團前往康樂縣,看當地如何將綠水青山「變現」金山銀山。  走進康樂縣鳴鹿鄉竹子溝,一邊是鬱鬱蔥蔥的茂密叢林,另一邊是一望無際的高山草原,藍天下,流水潺潺,光影斑駁。
  • 農民吃上「生態飯」 好風景變「好錢景」
    我省挖掘鄉村旅遊發展潛力,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農民吃上「生態飯」 好風景變「好錢景」■ 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通訊員 李藝娜「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農家新鮮水果喲,好吃又實惠!」近年來,我省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增強貧困地區自我「造血」能力為目標,加快推進旅遊扶貧工作,深入挖掘貧困地區鄉村旅遊發展潛力,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通過建立「旅遊+扶貧」新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 沭陽:花木扶貧種出小康「好錢景」
    初冬時節,走進有著「虞姬故裡、花木之鄉」美譽的沭陽,一株株綠植散發出勃勃的生機,一類類花卉漸次開放花香正濃,一張張笑臉溢滿了增收的喜悅……從種糧到種花,從農民變成電商達人,從小店鋪到產業園,沭陽以花木主導產業為抓手,不斷強化「大潮裹挾」和「大船擺渡」效應,有效帶動了低收入戶實現增收脫貧
  •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河北萬景旅遊開發集團響應市工商聯「百...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河北萬景旅遊開發集團響應市工商聯「百企幫百村」工作掠影河北萬景旅遊開發集團(以下簡稱萬景)租賃郭家房屋搞民宿開發,每年支付租金6000餘元;安排夫婦到風景區當保潔員,每人每月工資1500元。如今,郭懷林夫婦逢人便說,是萬景董事長李保紅帶領他們走上小康路。
  •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東旭村轄區面積30平方公裡,作為仙米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地區,好風景帶來好光景,旅遊扶貧帶來的好生活,讓當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2015年東旭村被列為州定貧困村,下轄駱駝脖子社、拉扎社、達日社、地久社、卡卓社,其中駱駝脖子社共計33戶129人,耕地83.333公頃、草場2253.4公頃,是村民維持生計的主要來源,駱駝脖子社整體產業發展單一,基礎設施落後,貧困群眾多。
  • 阿克蘇:好風景成就好「錢」景
    2020-10-18 04:59:54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吳鐸思 通訊員 呂娜從百花爭豔的烏什杏花村到手工樂器加工作坊林立的新和加依村,從綠草如茵的天山託木爾平臺子景區到風景如畫的拜城康其溼地公園……新疆
  • 好風景迎來好「錢」景——茶陵東陽湖踐行「兩山論」帶來的啟示
    好風景迎來好「錢」景——茶陵東陽湖踐行「兩山論」帶來的啟示文/朱理平「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風景裡面有幸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然風景是大自然的饋贈,像愛護眼睛一樣嚴管長護,人們才能長久受益。青山相迎送,綠水繡漣漪,延綿八十裡,迷途畫廊中,東陽湖的山水風景優美獨特。洮水水庫管理局以河長制為抓手,扛起生態保護責任,切實把水庫治好、管好、保好。
  • 婺源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如何保護好生態環境、走好旅遊路?這個難題困擾著景區的發展。李坑村民自發成立村民理事會,修訂村規民約,以村民自治的形式管理村莊的發展規劃、項目建設、民生工程、景區分紅等事。村規民約22條內容,從養生河管理、環境衛生「門前三包」到「殺豬封河」等,每一條都精準發力、切中要害,推動了村莊治理,美化了人居環境,促進了旅遊業發展。
  • 人類減貧事業的「獨龍江樣本」
    精準扶貧作為未來中國扶貧、脫貧的主要方式,是在經濟減貧效應衰減情況下採取的極具針對性的措施,是中國特色扶貧戰略模式的階段性調整。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精準扶貧思想已經納入到新時期中國扶貧開發的戰略指導思想體系中,從中央到地方通過一項項政策措施將國家扶貧的物質通過「精準滴灌」的方式輸送到貧困之根,進而實現精準脫貧的目標。
  • 濰坊青州市廟子鎮北崔崖村: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7日訊濰坊青州市廟子鎮北崔崖村是個風景秀麗的小村莊,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們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讓家門口的好風景成為村民奔小康的好「錢」景。2015年,北崔崖村成立了遇龍河旅遊專業合作社,利用村莊的好山水搞起了鄉村旅遊。通過幾年的發展,風光越來越美,知名度越來越高,收入越來越好。宋玉民毅然回鄉開起了民宿。北崔崖村依山傍水,有常年不斷的山泉,奇峰競秀的風光。眼看著附近不少村莊依靠鄉村旅遊走上了致富路,村兩委也不甘心再守著金飯碗要飯吃,他們藉助上級政策支持,發展起了鄉村遊。
  • 讓好風景帶來好「豐景」 合肥發布十條旅遊扶貧推薦線路
    讓好風景帶來好「豐景」 合肥發布十條旅遊扶貧推薦線路 2020-05-19 09:57:18   來源:合肥日報
  • 築夢「十四五」 | 漠河:好風景帶來了好「錢」景~
    「十三五」期間,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大力推進「旅遊富民」戰略,突出發展生態旅遊、冰雪經濟和避暑休閒產業,加快培育旅遊業成為生態產業、民生產業和支柱產業,讓好風景帶來「好錢景」每家生意都這麼好,通過旅遊業的發展,現在日子是好上加好,相信會越來越好。」
  • 好風景如何變為「好錢景」
    各地應當按照決策部署,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拿出具體舉措,將好風景變為「好錢景」。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旅遊能不能發展好,隨著經濟水平的增長,人們消費能力的提高,人們出門旅遊早已不只是單純的看看風景,更在意的是旅遊過程是否舒心,旅遊體驗是否愉快,而這與一個景區、一個地方提供怎樣的服務有很大關係。服務水平高、質量好,自然會留住遊客,吸引「回頭客」,反之,則只會讓遊客將其拉入「黑名單」。
  • 萬州鄉村旅遊:讓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把吸引力化為「生產力」
    通過鄉村振興「雙亮」活動,一批承載鄉愁、銘刻記憶的特色院落脫穎而出,傳統產業因鄉村旅遊被賦予了採摘、觀光、體驗等多項功能,旅遊扶貧正在叩開一扇扇致富之門。鄉村旅遊景點「百花齊放」 鄉村旅遊扶貧釋放效能萬州山水美如畫,四季風景各不同。
  • 「旅遊+扶貧」發力,濟源市坡頭鎮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近年來,濟源坡頭鎮按照「宜水則水,發展水上項目;宜農則農,發展品牌農業;宜文則文,發展民俗文化;宜紅則紅,發展紅色旅遊;宜古則古,盤活古村古城」的思路,科學規劃,並以旅遊+扶貧的形式全力推進脫貧攻堅,不僅打造出了一批極具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旅遊景點
  • 築夢「十四五」|漠河:好風景帶來了好「錢」景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導 「十三五」期間,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大力推進「旅遊富民」戰略,突出發展生態旅遊、冰雪經濟和避暑休閒產業,加快培育旅遊業成為生態產業、民生產業和支柱產業,讓好風景帶來「好錢景」。每家生意都這麼好,通過旅遊業的發展,現在日子是好上加好,相信會越來越好。」像侯桂榮一樣,全村有八成以上的村民投身到鄉村旅遊業,五年來,隨著漠河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北極村智慧旅遊景區建成、北極光節等品牌活動影響力擴大,北極村村民戶均增收5萬多元,真正嘗到好風景帶來的甜頭,北極村變成了國內知名的旅遊村、小康村和幸福村。
  • 旅遊扶貧:好風景帶來好光景
    好風景帶來好光景,「旅遊+扶貧」在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讓鄉村更美麗、更宜居。  1.守著好生態過上好日子  在江西崇義縣上堡鄉竹溪村連接梯田景區的中循環公路旁,一棟嶄新的兩層民居格外醒目,這是貧困戶黃國庚的家。
  • 四川劍閣縣:吃上「旅遊飯」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9月12日中午,劍閣縣劍門關鎮桂花村,公路邊的鴻福山莊略顯冷清,只接待了兩桌客人,可29歲的老闆娘杜麗娟一點也不著急,「馬上就到國慶大假了,按前幾年的情況,國慶節幾天收入應該有五、六萬元吧!」「我縣堅持惠民富民為根本出發點,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多元化發展全域旅遊,不斷創新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旅遊扶貧的新路子。」據劍閣縣旅遊局副局長何錦普介紹。通過對劍門關核心景區的改造提升,同步拉動了景區周邊4個鄉鎮9個村農戶參與到景區的旅遊服務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