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9日訊(記者 何珊)獨龍江鄉普卡旺村,坐落在中國西南邊陲的深山峽谷中,傍山而建的村落裡,停業一年半的鄉村民居修葺一新,將在今年9月重新對外開放,迎接遊客的到來。
普卡旺村位於風景秀麗的獨龍江沿岸,村外大片叢林環繞,四周鬱鬱蔥蔥。2017年9月,怒江州貢山縣政府啟動了對道路交通和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整體提升工程,普卡旺村也因此暫停對外開放。
村民普學清向記者描述了她以前的舊房子:不足20平方米的木屋,十分逼仄,木頭搭的結構,屋頂鋪的是茅草。2015年,政府出資為包括她在內的13戶普卡旺村村民建造了安置房。
新建的住房每套120平,其中40平可以用作接待遊客的家庭旅館,由貢山縣旅遊管理公司專門負責運營這些旅館,每年給每戶村民至少5000元的租金。
「現在政府免費幫忙蓋起了新房子,還有專門用作旅遊接待房,如今,我們的生活實在是太好過了!」 普學清說,這些額外收益讓她和家人的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以前家裡靠種玉米、土豆,放羊、放牛維持生計,有時還要出去打工掙點錢,一家人才吃得飽,穿得暖。」
每年的春節和國慶節期間是獨龍江的旅遊旺季,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專程到此臨水而居,領略獨龍江的美景。發源自青藏高原的獨龍江,順著大峽谷逶迤南行,奔流進入緬甸境內。
獨龍江鄉鄉長孔玉才介紹說,改造後的鄉村民居不僅能提供吃飯、住宿,還能滿足遊客的更多需求,提供溜索等獨特的體驗項目。
他告訴記者,獨龍江鄉將打造一個體驗式的獨龍族原始部落,還原獨龍族生產生活場景,帶給遊客不一樣的文化民俗體驗。
獨龍族人一直以來敬畏自然,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曾擔任貢山縣縣長的高德榮說,每年雨季,從獨龍江上遊會衝下來大量木材,給當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柴火。村民們總是會去獨龍江水裡撈上遊衝下來的木頭,這樣就不用砍更多的樹當柴火燒。
「獨龍江這麼好的生態環境,一定要好好保護,這不只是獨龍族和怒族人民的,還是全國人民的。」高德榮說。
獨龍江鄉是我國獨龍族唯一的聚居地,面積接近2000平方公裡,散居著4000多名獨龍族群眾。
在各級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獨龍江鄉這個雲南乃至全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在2018年終於實現了脫貧摘帽,成為我國第一個整族脫貧的少數民族。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獨龍江鄉群眾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勉勵鄉親們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總書記在信裡說。
數百年來,這個偏居一隅的地方一直與外界隔絕,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大雪把出村唯一的道路封死,雪山就像高高的牆垣,把獨龍鄉變成一座圍城,外面的人進不去、裡面的人出不來。2014年底,村民們終於盼來曙光——全長6.68公裡的高黎貢山獨龍江隧道貫通,獨龍江鄉封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要知道,隧道通車前,出入獨龍江鄉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擔當力卡山和高黎貢山,耗時要2到3天,路途危險。
這條隧道,讓獨龍族百姓看到了「富起來」的希望。在獨龍江鄉,為實現脫貧致富,除了投入巨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還為當地村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能自食其力。
獨龍江鄉孔當村村民孔明光從2017年開始,當上了政府發工資的護林員,每年有近一萬元的固定收入。這得益於當地政府的一項生態扶貧計劃,將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聘用為生態護林員,讓廣大群眾享受到保護生態帶來的實惠,從而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力度。
此外,孔明光還參加了當地政府為農戶提供的免費種植和養蜂技能培訓。 他告訴記者:「以前,由於文化水平低,農忙時種種玉米,其餘的時間就是找找草藥,沒事就喝喝酒,到處閒逛,一年養兩頭豬也是只夠過年時殺吃,全家生活十分困難,當上護林員後,我每月有固定收入,家裡也種上了草果、重樓,養了蜂,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了。」
儘管生活條件較以往已是天翻地覆,但獨龍江鄉的基礎設施情況在全國範圍內仍非常落後,這裡也是中國僅有的幾個既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鐵路、沒有機場、沒有水路的地區之一。
尹建龍是獨龍江鄉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副校長,他跟記者強調,教育是將來過上好日子的關鍵因素。獨龍江鄉為所有14歲以下兒童提供義務教育,入學率百分之百,早在幼兒園階段,就教授學齡前兒童普通話,讓他們掌握與外界交流的最基本能力。
「我們這60歲以上的老人都不會說普通話,但現在年輕人都會說普通話,他們很希望出去闖,看看外面的世界。」尹建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