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綜合報導
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當地時間7月5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會議審議通過將地處江蘇鹽城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一新的世界遺產也因之成為我國首個濱海溼地類型的自然遺產。
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4處,自然遺產增至14處,自然遺產總數位列世界第一。
這一次,為什麼會是地處江蘇鹽城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事實上,鶴舞鹿鳴,生態與保護,這是對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最好說明。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中的麋鹿
世界遺產大會審議現場 圖片 清源文化遺產
7月5日的世界遺產大會現場 圖片 清源文化遺產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系列提名地位於備受世界關注的黃海生態區。這是黃河、長江這兩條世界排名前十的大河,和鴨綠江、遼河、灤河、海河等大小河流一道,持續向海洋輸入巨量泥沙和營養物質堆積而成的肥沃海岸,也有獨特的輻射狀沙脊和沙洲。
據中新社此前報導,鹽城地處中國江蘇沿海中部,位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擁有中國最大的沿海灘涂面積,達到4553平方公裡,擁有珍禽、麇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去年初,黃(渤)海溼地——鹽城提名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文本正式上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去年4月,國務院正式同意鹽城市黃海溼地項目作為2019年國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鹽城黃海溼地作為我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同時也是長三角城市群中唯一一處具備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潛力的區域,這也有望成為我國首個濱海溼地類型的自然遺產。
YS-1及YS-2提名地地圖,包含條子泥地區
由於沉積物性質、水文和地形條件在不同區域的獨特性,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內也包括規模宏大的沙丘、潟湖、巖石海岸和有瀕危鳥類集中繁殖的島礁。時至今日,沉積物堆積、大陸架沉降這兩項動態地質過程仍在持續塑造著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景觀和生態過程,使之成為世界上最為多樣、富饒的海岸之一;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這一世界上最為吸引人的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鳥類棲息地。
據了解,這一系列提名地是世界上一些最受關注的瀕危物種的關鍵停歇地、越冬地或繁殖地。提名地區域內有17個物種被列入IUCN物種紅色名錄:1種極危物種(勺嘴鷸);5種瀕危物種(黑臉琵鷺,東方白鸛,丹頂鶴,小青腳鷸,大濱鷸);5種易危物種(黃嘴白鷺,卷羽鵜鶘,鴻雁,寡婦鷗,黑嘴鷗)和一些近危物種(紅腹濱鷸,半蹼鷸,黑尾塍鷸,白腰杓鷸,斑尾塍鷸,震旦鴉雀,彎嘴濱鷸,鐵嘴沙鴴,蒙古沙鴴,翻石鷸)。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中的丹頂鶴 來源:《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文本》
根據文獻和專家研究,其中3種鳥類的生存尤其依賴於提名地及其鄰近地區,分別是勺嘴鷸、小青腳鷸、大濱鷸,此外還有大杓鷸。極危物種中華鳳頭燕鷗也極度依賴當地的海岸海洋系統。雖然後一種物種的生存現狀似乎並不依賴與當前的提名地,但二期系列提名地將會為其關鍵生境增加一層保護,以防止該物種在野外滅遭遇絕威脅。一期的兩個提名地在所有的系列提名地中是面積最大的,而且在各種優先級設置中均被認定為關鍵地區。
2016年下半年,鹽城正式啟動黃海溼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2018年4月,國務院正式同意鹽城黃海溼地作為2019年國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
去年10月,世界遺產保護聯盟專家組和鹽城市申遺技術團隊先後到鹽城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華麋鹿園鹽城黃海溼地展示中心和東川溼地保護站,實地考察申遺項目的生態保護與溼地修復實驗情況,詳細了解保護參與人員的日常工作及野生麋鹿保護情況。據鹽城當地媒體報導,當時陪同考察的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王榮平說,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基因庫」,在生態平衡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黃海溼地申遺工作,將該項工作列入省「十三五」規劃綱要、作為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內容。
近年來,鹽城環境治理力度持續加大,公眾生態保護意識明顯增強,來鹽過冬的候鳥數量逐年增加,麋鹿種群不斷擴大,鹽城獨特的生態資源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和專家學者認可,「我們致力於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就是希望與國際組織就溼地保護方面開展廣泛交流,引入先進的國際理念,學習外地的成功做法,切實增強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增加人民群眾的環境獲得感。相信在國家部委和各位專家的關心支持下,鹽城將通過申遺工作,成為經濟發達、生態稟賦獨特的地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
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表示,濱海溼地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是大自然對鹽城的饋贈,「我們將倍加珍惜這份世界稀有的生態家園,始終把守護、保護作為第一責任,真正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鹽城落地生根。進一步加強問題整改、深化溼地保護,對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建議將認真研究、充分吸收,建立問題清單,逐一明確責任,形成工作合力,確保整改到位。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廣泛開展溼地保護宣教活動。進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加強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努力將鹽城黃海溼地建成一個集生態、科普、旅遊為一體的世界性自然遺產地,為全人類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鹽城貢獻。」
IUCN對鹽城溼地的評估文本
世界遺產大會現場
據地處「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大豐中華麋鹿園此前發布的信息,中華麋鹿園作為鹽城黃海溼地的重要景區,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完好保存了麋鹿賴以生存的南黃海溼地生態系統。麋鹿由1986年引進時的39頭發展到現在的4556頭,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遞增率均居世界之首,壯大了麋鹿種群數量,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庫,形成林、草、水、鹿、鳥共生的壯麗景象。景區作為鹽城唯一一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一直以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為宗旨,以人格文明、生態文明、產業文明為發展方向,依託珍稀動物麋鹿及南黃海溼地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生態遊、科普遊和文化遊,使景區成為周邊景區發展的楷模。景區在發展旅遊的同時非常重視資源環境的保護工作,堅持「資源保護永續利用,保護開發有機去年結合」的原則,大力保護麋鹿種質資源、周邊溼地資源和生態景觀資源。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包含江蘇鹽城南部候鳥棲息地(YS-1)和江蘇鹽城北部候鳥棲息地(YS-2)。這兩個區域一直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咽喉位置,每年都有大量的瀕危鳥類選擇在此停歇。這一遺產申報成功後,也正式成為我國首個濱海溼地類型的自然遺產。
(本文部分內容綜合自新華社、中新網、清源遺產公號、愛世界遺產公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