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從首經貿畢業後,我去了紐大。當大家習慣用985、211的統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時,首經貿確實是吃虧的。有時候,學歷就像是一個標籤,當你還沒有被認識的時候,就已經被初步定義了。而紐大,就像賦予了我一個新的身份一樣,我也因此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在這裡感謝指南者在申請時的一路陪伴,幫助當時事情繁多的我順利拿到了錄取。
之後在美國的這一年,時間其實過得非常快:來到了陌生的環境,學習了新的課程,認識了新的朋友,也找過實習,做過RA,正兒八經地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如今,在因為疫情不得不慢下腳步的時候,回想這一路真的收穫良多。
文 | 指南者學員小豆子
本科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19fall紐約大學Industrial Engineering專業碩士
聊聊為什麼留學
在正式申請之前,建議大家先思考一下到底為什麼要留學,是因為國外教育質量好?想留在國外工作?還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抑或現在的專業學起來很痛苦?對某個課題非常感興趣?以上所列舉的幾個比較普遍的留學因素,多靈魂拷問自己幾遍,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那麼好回答。
申請季伊始,就陸續有學弟學妹問我到底要不要留學,要不要轉專業,轉什麼專業比較好,面臨的選擇越多,往往會更迷茫。不得不說,美國的學習不像之前在國內那樣按部就班,需要更多的積極主動性,小到選課,大到實習找工作時的networking。所以身邊也有同齡人留學後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辦,參加什麼樣的實習?留美還是回國?隨著大家的方向逐漸分化,和你同路的人會越來越少,所以越早想清楚自己的動機,未來的路也會越清晰。
於我而言,一邊處在雙非院校的大門內,一邊又能接觸到北京其他名校的優秀學生,那時我就深深體會到更好的教育平臺意味著什麼,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意識到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才能讓更多的人看見你,讓更多的人認可你的學校。所以從大二下學期的暑假開始,我先是參加了一個柬埔寨的志願項目,回來之後又報了暑期班開始備考託福,同時還在準備論文發表和實習,後來除了完成工科龐大的課程學習,還參加了兩個比賽:一個北大光華的商賽,一個美賽,幸運的是最終也都取得了成績。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年,雖然過著全年無休的生活,但也切實體會到完成一件又一件事後多麼有成就感。我想,正是對名校的渴望才給了我連續兩年泡在自習室裡的持續動力,和當作出與別人不一樣的選擇時去獨自面對的勇氣。
所以,當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時候,糾結將迎刃而解,你的留學之旅也會更有方向。
入學一年的課程體驗
我的專業名稱是工業工程,學制兩年,需要修夠30個學分,學院大部分研究生項目也都是在30到36個學分之間。每學期可以選12~15個學分,也就是3~4門課,不過第一學期最多只能選12個學分,後續如果達到績點要求就可以申請多上一門課。
整個項目分為核心課(core)、專業選修課(elective)、自由選修課(free elective),free elective代表可以跨院選課,像大家比較心儀的stern和cs這時候就可以安排起來了,這也是這個項目比較吸引我的一點。總體來說我們的選課自由度還是蠻高的,每學期課表完全DIY,保證讓你上到心儀的課。
課程列表
一學期只上三門課?聽起來還挺爽的,但其實想都拿A並不輕鬆,因為教授很看重平時成績,你的課堂參與度、平時的assignment和quiz都會計入到期末總評去(有時平時成績會和期中期末的權重佔比一樣高),基本告別了期末前臨時抱佛腳的可能性。此外,工業工程專業的學期比較短,課程更緊湊,平攤到每周的workload就不僅僅是上課時間了,每到期中期末的圖書館都一座難求,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來自全世界同學們的學習熱情。
我們的圖書館
師資方面,學校裡的教授大多是業界大佬,很注重實操和應用,經常會拿真實的行業數據作為案例給我們練手,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我上學期選的Programming for business這門課就有一個做社交網絡推薦算法的項目,當時教授真的給了我們一個州的Facebook好友數據拿來應用。這個項目也被我寫進了簡歷裡,後來面試的時候還經常被問到,這時候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有了實實在在的產出。
還有一門課讓我們寫一個商業計劃書,但對象必須是自己創造的產品,然後通過3D列印將它實現,學校甚至有專門提供3D列印的實驗室,叫maker space,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和同學們的發明,經常能看到小夥伴們三五成群地討論著自己的作品。如果有好的創意也可以加入學校的創業孵化營,入選的項目可以拿到一定的資金扶持,也會有專業導師從prototyping到venture capital給你指導得明明白白,只要你敢想敢做,紐大在「just do it」這方面給足了學生機會。
課堂上進行產品展示
疫情之後,學校在授課方面及時調整了很多政策,春季剩餘學期全部改成了網課,校園也關閉了。後來九月校園雖然重新開放,但可以自行選擇線上還是線下,或者線上+線下的混合模式。在當地有NYU校區的地區也可以選擇「Go local」上課,比如困在國內的同學可以選擇在NYU Shanghai上課。總的來說,學校儘可能地保證了學業的連續性,給大家提供了多種選擇,基本滿足了各種情況的需求。
學校頒布的go local政策
NYU( Shanghai)
紐大日常生活指南
NYU主要分為兩個校區,一個坐落在曼哈頓的華盛頓廣場附近,一個在Brooklyn Downtown,Tandon工程學院的教學樓就在這裡。說是兩個校區,其實我們的樓也分散在很多條街上,所以也有人開玩笑說整個曼哈頓都是NYU的校園哈哈哈,當你走在街上,看到哪棟樓插著NYU的標誌性紫旗,那就是我們的樓了。
至於通勤,NYU有通往不同校區的免費班車,即便不坐班車,各個樓之間的通勤時間一般也不會超過半小時,據說有的學院還會發放交通補貼。
學校處在市中心的最大好處就是周圍從不缺吃喝玩樂的地方,主校區的圖書館附近有很多隱藏小館,大部分都對NYU學生有折扣,大家平時也喜歡去Korea Town和China Town,這倆地方好吃的就更多了,尤其是Korea Town,附近有很多網紅店。離主校區不遠處有第五大道可以逛,有各種服裝品牌以及奢侈品店。到了周末,可以逛逛紐約的各種博物館,比較著名的MoMA,自然歷史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還有很多小眾的藝術人文博物館,著名的百老匯也在這裡。
畢業去向
很多人對工業工程這個專業可能不太了解,其實就是管理科學與工程。我理解的這個專業的核心就是如何做優化,比如流程改進、管理優化,培養的是偏複合型人才。其具體細分方向主要有製造、供應鏈、運籌(or數據分析)、工程管理等,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進行選課,並積攢相應的項目經驗就好。
在找工作方面,其實理工科專業整體限制相對較小,很多崗位描述也都是要求有理工科背景。大家最後去做供應鏈的居多,可以選擇快消、電商、物流等行業,其次是數據分析,也是我個人選擇的方向,也有去搞技術諮詢的,身邊很多優秀的同學最後去了Amazon、京東、阿里、字節跳動就職,就業範圍相對較廣。
學校對industrial engineer的定義
還有一點,學校很注重培養學生network的能力,我們的career center會開設教你如何networking的workshop,也會不定期組織校友交流分享會或行業大咖分享會,並鼓勵學生多與他們交流,爭取展示自己的機會。
學校有專門的求職平臺,可以在上面投遞實習、全職或校內工作,以及查詢學校開設的求職資源,從修改簡歷到撰寫cover letter到面試指導,每一個環節都安排得很細緻。另外,每學期開學前會有一次大規模的career fair,全球比較知名的公司都會前來,比如大家最心儀的Google、Facebook、Amazon、微軟等,可以現場和部門員工或hr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後續在LinkedIn上與他們connect以便於之後的聯繫,這是個近距離了解公司和部門的好機會。
留學帶給了我什麼?
當下,留學變得越來越常態化,加之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大家都在討論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實還是要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問題:想清楚為什麼要留學。疫情下,教學內容在本質上沒有改變,畢業證和留學生身份也不會變,你的同學圈子和校友資源也不會變,變得是線下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深度體驗異國文化的機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依然能確信留學帶給你的價值,請堅持自己的選擇,不要留有遺憾;如果不能,在目前的選擇範圍內,綜合所有約束條件選一個最優解就好,簡單來講就是預估收穫能否大於付出,或者放棄現在的選擇將會承擔多少後果,想著想著心中自然會有答案。
還有人會問我:紐大給你帶來了什麼?我想是這個環境吧。大學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今後如何在社會上為人處世,在紐大,我從那些德高望重的教授們身上學會了什麼叫敬業精神,即使他們中有些人身兼數職也依然會每周抽出固定的office hour,來回答我們哪怕最基礎的問題;我從恪盡職守的校園工作者身上學會了什麼叫認真負責,現在依然記得career center的老師給我修改簡歷時連標點符號都不放過,評語寫滿了一整頁紙;我還從身邊優秀的朋友們身上學到了對社會發展問題的關注,而不是置身事外。
我看到夢寐以求的公司就在我們學校開招聘會,認識了在聯合國實習過的純文科轉碼入職Amazon的優秀小姐姐,和擁有十一年工作背景卻又返校讀書的韓國大叔,這些經歷都是我在本科時無法體驗到的。這些經歷,是比專業和名校本身對我人生更有意義的加持。
最後就用一段我很喜歡的電影臺詞來結尾吧~
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經典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