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吳哥窟的圖片,就在心底埋下了要身臨其境親感其光的念頭。那是一顆殘破的佛頭被粗壯大樹伸出的蔓蔓藤條纏繞著。人工雕刻的佛像顯然敵不過強大的自然之力,然而那斂眉淺笑的表情,似乎又超越了自然之力,在無形中觸動了我的心。
柬埔寨在哪兒?為什麼你要去哪兒?有朋友問我這樣的問題。
柬埔寨位於中南半島的南端,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東北部與寮國交界,西部及西北與泰國接壤,南部面向暹羅灣。整個國土形狀東部窄西部寬。
如果我們從空中俯瞰整個柬埔寨,最明顯的應該是洞里薩湖。這個湖應該算是柬埔寨的生命之肺。靠近這個湖的北部,有一座被稱為暹粒的城市。舉世聞名的吳哥古蹟就坐落在暹粒城。
東南亞有我們不了解的光榮與偉大,吳哥就是一例。如果一個王朝留下這樣的遺蹟,絕對值得人肅然起敬。東南亞有我們早已遠離了的神佛,至今人神共居。
來之前,我已經知道我會遇到這樣的微笑。可是,我沒想到會如此之多,如此之近,如此之美。
當置身於四十多座高塔形成的塔林之中,一百多面微笑環繞四周。不管望向哪一個方向,佛都靜穆地朝我微笑。我的感覺是奇特而喜悅的。
那樣一種恬淡意味深長的微笑,在很多佛像上都能看到。但,因這微笑是凸顯在高塔之上的,這微笑是全方位立體的,所以這微笑更直入人心的。
是誰將這微笑永存?
闍耶跋摩七世是柬埔寨歷史上偉大的君王之一。他為老百姓建學校醫院修路,將吳哥王朝推到鼎盛。也正是他把微笑永遠留在了巴揚寺。
很多人說那就是國王的臉,那就是闍耶跋摩七世在關注他的百姓,在微笑。我聽到好多位柬埔寨導遊稱"我們國王的微笑"。
我也高興說那是闍耶跋摩七世國王的微笑。人人都有佛性,國王和佛菩薩又有什麼不同呢?
在歷史上,闍耶跋摩七世是少有的一位大乘佛教信徒。因此巴揚寺才會出現"佛的微笑"。
印度教是個性鮮明的宗教,善惡非常清楚。大吳哥城門口的橋上,一邊27位神,一邊27位魔,就可見一斑。不過,善惡在印度教裡,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不同力量的名字而已。
我不想說佛教是印度教的升華,但我也找不到一個更準確的詞來描述。可能可以說"包容"。
佛教講"無",不要有對立。無善亦無惡。因為如果有善,就必然會有惡。有區分,就必然有對立。
但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人沒有善惡行為了。這是佛教追求的境界。我的理解是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規"。就是修行到了一種境界,心中沒有善惡之分,但所言所行所思所想,都是完美無缺的。
印度教分別善惡,而佛教包容善惡。印度教認為善惡都是平等的力量,而佛教認為善惡將統一到更高的力量中,而不復存在。
巴揚寺的微笑,是內心篤定之後的微笑,是最圓滿的體現。
相關閱讀:吳哥訪古(1)——行程
《真臘風土記》
小眉的旅行記錄(國內 2013~20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