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野的竹子鬱鬱蔥蔥、隨風搖曳。12月8日,在福安市城陽鎮佔洋村綠竹示範基地,只見林業技術人員在指導種植大戶遊錦木砍竹子、挖竹蔸……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國家林業局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鄭鬱善深入佔洋綠竹基地現場指導(資料照片)
遊錦木在竹園砍竹
福安是「中國綠竹之鄉」,現有綠竹面積6萬多畝,種植範圍覆蓋全市23個鄉鎮的236個行政村,年產竹材10萬噸、綠竹筍1萬噸,年產值達2.6億元。距離城區5公裡的城陽鎮佔洋村是該市綠竹筍的主產區,是典型的綠竹專業村。
佔洋村產出的綠竹筍甜嫩,遠近聞名,多數村民依靠綠竹產業走上了致富路。「我們村主導產業是綠竹筍,從最早的幾百畝,到現在擁有一千多畝竹林。目前,村中從事綠竹種植業的村民達60%以上。」村主任凌樹堂說,綠竹筍每年可為村民創收1000多萬元。
近年來,福安市林業局、福安市林學會為提升綠竹筍培育水平,經常性開展學術交流並進行技術指導,促進綠竹筍的產能提升。現場技術員介紹,當下,正是挖竹蔸的好時機,竹蔸是竹子砍伐後留下的伐樁部分,質地堅硬,由於竹子根鬚髮達,竹蔸的存在佔用土地,影響新竹苗的生長,挖出竹兜後可以增加綠筍的產量。
「20多年前,我種植綠竹4畝,年收入一萬多元,現在革新技術後,我種植近16畝綠竹,每年可收入16萬元。」種植大戶遊錦木介紹,他依靠綠竹筍致富後,牽頭成立綠竹專業合作社,吸納村民50多人,合作社年產值可達400多萬元。通過培訓、學習和實踐,遊錦木將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在他帶動下,周邊六岔路、王基嶺、留洋等村莊也陸續發展綠竹產業。
「種植綠竹筍,有科技特派員、科普示範戶的幫助,技術有保障,我有信心發展好。」該村精準扶貧戶凌華說,他依靠綠竹筍每年收入5萬多元,還利用農閒到鎮上打零工,如今收入增多,生活也變好了。
城陽鎮統戰委員吳平生說:「這幾年,城陽鎮『一村一品』發展農業,佔洋村以發展綠竹筍為主,輻射帶動了化蛟、鐵湖、巖湖等村,全鎮綠竹種植面積有5000多畝,產值在3500多萬元,帶動1000多戶群眾實現增收。」據了解,該鎮還有十幾戶精準扶貧戶通過種植綠竹走上了致富路。(陳泓 李廣)
快打開抖音掃碼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