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名記者百村行 | 培育新興產業 拓寬傳統產業 西嵬石村:歷久「彌」堅扶貧致富路
「現在真是沒啥後顧之憂了,咱獼猴桃長的又大又甜,以前就愁著這麼好的果子賣不出去,如今在韓書記的幫助下賣出了大山,還供不應求,我今年得有十多萬的收入!」初秋時節的西嵬石村,景色怡人瓜果飄香,到處一片豐收的景象。9月17日,雖已過了午飯點,陳真吉依然在自己碩果纍纍的獼猴桃園裡忙的不亦樂乎,見記者來訪他激動地說道。村裡有培訓,專家有指導,加上自己的經驗積累,讓他成為了村裡獼猴桃種植的帶頭人,可觀的收入加上穩定的銷售帶動村裡好幾戶種植獼猴桃,規模產值正在不斷發展,這片新興產業鏈正在日益壯大。獼猴桃作為村裡的新興農產品,已列入駐村第一書記韓偉隆來村裡後傾情打造的農三樣主打品牌。
如今這個讓百姓幸福感滿滿的小山村,以前卻是省級貧困村,地處山區,土地貧瘠,基礎設施落後,日子過得貧困艱辛。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再到富足,從農業落後到成立合作社再到產業發展,多年來,西嵬石村在黨支部書記陳華的帶領下,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鄉村治理」,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於2018年10月成功實現脫貧。
脫貧是新奮鬥的起點,怎樣讓貧困戶把日子越過越好是思索的重點。「都說萊蕪有三黑,你們村裡有哪些特色農產品?」派出單位同事的一個問題點醒了韓偉隆的扶貧思路。面對目前零散卻沒品牌性的特色農產品,他連夜出策劃整方案,經過三個多月的謀劃、設計、包裝等程序,讓之前零散、無包裝、無品牌的生態農產品變身為質量保證的特色農三樣品牌產品,拓寬了傳統產業鏈。他通過朋友圈帶貨,扶貧展銷會對農產品進行推廣,目前農三樣訂單達4000餘份,產值達85萬多元。
「來村裡後,通過社區黨組織了解,我們村農產品很豐富且綠色生態,通過挨家挨戶走訪,農戶也就在周邊銷售,好產品走不出去,銷路狹窄是個大問題。」韓偉隆四處取經、發動朋友圈等,第一書記親自代言帶貨,讓山裡的特色農產品不斷地飛出大山。「以前成熟期短暫儲存困難銷售難的桃子,在韓書記幫助下第一時間打開銷路。他對俺村用心用力,我真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身為黨員的陳永剛幾年前率先承包了三個扶貧大棚種植油桃,扛過困難期迎來新希望的他邊剪枝邊激動地說道。
採訪過程中,村民不斷地和韓書記熱情招呼著,熟絡的樣子讓人覺不出這是位來這個村還不到一年的人,原來他很少待在辦公室,大多時間走訪慰問貧困戶、噓寒問暖幫幫忙、田間地頭轉一轉……「我將繼續努力拓寬產業鏈和銷售規模,保障百姓長久穩定的收益,讓我們村綠色生態產品走出大山!」韓偉隆和記者邊聊邊走,一排排整齊有序的房屋、一條條乾淨平攤的道路、一幅幅鏗鏘有力的彩繪、一幕幕喜悅豐收的景象,逐一映入我們的眼帘,它們好像在向我們訴說著這個小山村越走越堅定的扶貧致富路。
記者手記:
「通過這次研學,讓我了解到現代交通的便利快捷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感受到祖國的越來越強大,我感到非常自豪。」這是很少有機會走出大山西嵬石村小學生陳子龍發言稿中的幾句。有驚喜、有振奮、有自豪之情的這趟研學給他帶來了莫大的鼓舞。「山裡的孩子不像城裡的孩子生活多元化,我想多創造機會讓他們走出去,豐富視野增強信心。」派出單位做後盾,「第一書記」當先鋒,韓偉隆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公司的重視,本著家長自願報名的原則第一批14個孩子,利用假期期間參觀了地鐵車輛基地、模擬駕駛室等,還走進省博物館等,給孩子們了一份豐富的精神文化大餐。如今村民日子好了,精神文化會的提升讓其會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無論是從娃娃抓起助力文化自信,還是弘揚正能量的黨建文化彩繪工程,都是文化精神扶貧的得利舉措。相信,加上日益成熟的產業鏈發展,會給百姓帶來物質精神的雙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