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美國又向中國晶片動手 對中芯、華虹等啟動「無限追溯」!最新...

2020-12-15 金融界

來源:e公司官微

作者:嚴翠

隨著5月15日美國對華為臨時許可證限期將到期,市場有關美國將加大對國內半導體代工廠限制的禁令聲再起。

不過,中信證券當晚立即公開對媒體表示,美國對華半導體代工廠禁令系謠傳。

中信證券電子組同時表示,一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廣泛傳播,顯示了中美互信消失之後的杯弓蛇影。不論消息是否屬實,都會加速半導體設備、材料、製造領域的國產化替代。

傳美國將對華半導體代工廠啟動「無限追溯」機制

5月12日晚,一條關於半導體的新聞在網絡廣泛傳播。據《科創板日報》報導,記者12日晚間從供應鏈獲悉,美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LAM(泛林半導體)和AMAT(應材公司)等公司發出信函,要求中國國內從事軍民融合或為軍品供應集成電路的企業(如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等),不得用美國清單廠商半導體設備代工生產軍用集成電路,同時「無限追溯」機制生效。

據了解,美國是公認的世界第一大半導體產業強國,就半導體企業銷售額來說,美國獨佔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全球10大晶片企業中,美國企業佔6家,其餘4家企業都來自亞洲,包括三星電子、臺積電、海力士和海思。正是由於有強大的實力做後盾,美國才能輕易地對其它國家實施制裁,並且將美國的法律延伸到世界各國。因此美國可以要求其它國家向華為出口晶片時,必需獲得美國的出口許可證。

企業方面,此次涉及的應用材料、泛林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份額分別佔比約17%、13%,為全球第一、第四大設備廠商,在沉積、刻蝕、離子注入、CMP、勻膠顯影等領域技術領先,尤其先進位程設備較難由非美廠商替代。

據媒體報導,應用材料(AMAT)、泛林集團(LAM)要求收函單位承諾或確認不會將他們的產品、技術、軟體用於「軍事最終用途military end use」,函件中表示,軍事最終用途的定義擴展到軍用物品或和維護相關包括運行operation、安裝installation、保養maintenance、維修repair、大修overhaul、翻新refurbishing。

若此次禁令屬實,可謂美國對華出口的管制升級。上月底的4月28日,美國商務部下屬工業和安全局剛剛發布修訂的《出口管理規則,規則旨在擴大用於對中國、俄羅斯和委內瑞拉境內的軍事用途或軍事用戶的物品出口限制。此規則將「軍事最終用戶military end users」的範圍擴大「軍事最終用途military end use」,對此類情況加強了許可要求和審查政策適用的項目清單。就是美國可以認定該物品的最終用途,美國說是軍用就是軍用。據悉,此次美政府表示將施加對華出口新限制,包括民用飛機零部件和半導體生產設備等。

謠言?這些個股已大漲!

此次美國將對華半導體代工廠啟動「無限追溯」機制的消息發布後,中信證券電子組立即通過媒體發聲稱,美國對華半導體代工廠禁令系謠傳。

據新浪財經報導,上述消息發布後,中信證券電子組立即詢問相關上市公司,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方面表示未收到類似函件。此外,中信證券還表示已與消息來源財聯社(科創板日報)確認,對方表示相關描述不準確,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和此事件無關,並未收到類似信函,致歉並確認隨後會修改相關稿件。

中信證券電子組稱,應用材料(AMAT)、泛林(LAM)是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的重要設備供應商,供應商無緣由發函給下遊客戶從商業角度考量邏輯不合理,除非美國相關部門授意,真實性需進一步確認消息來源。如中芯國際在3月公告就披露了採購自泛林(LAM)、應用材料、東京電子的設備訂單,分別為6億美元、5.4億美元、5.5億美元,採購金額較大。

不過,中信證券電子組表示,美政府近幾個月以來持續對華加大半導體領域相關限制措施,一則尚未經證實的消息廣泛傳播,顯示了中美互信消失之後的杯弓蛇影。不論消息是否屬實,都會加速半導體設備、材料、製造領域的國產化替代。

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也表示,本次發函具體如何執行,美國半導體設備公司均未有定論;大家關心的SMIC和華虹沒有任何軍工業務。短期對市場有影響,但長期有利於半導體設備的自主可控。

芯思想研究院認為,可能會將目前國內晶圓製造廠購買美國設備不需要申請出口許可的狀態改變,要回到一次一申請的狀態。

有意思的是,此次半導體禁令發布前,5月12日,晶片股異動,紫光國微放量漲停,股價逼近歷史高點,收報68.53元,成交額35.68億元。盤後數據顯示,深股通佔據了買二、賣一的位置,買入2.09億元並賣出1億元,佔當日成交總額的3.05%。光大證券北京金融大街買入2.41億元,中金公司南京太平南路買入4080萬元。

華為一手機晶片全部國產化,郭臺銘:支持國產化!

美國對華半導體步步緊逼之際,華為一款手機晶片,近日最新實現了全部國產化。

在中芯國際成立20周年之際,在一款發放給員工的華為手機中,「SMIC20」代工的logo出現在了手機的背面。這意味著,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代工的移動晶片,真正在手機處理器上實現了規模化量產和商業化。

此前中芯國際14nm主要跑華為的RF Transceiver晶片,但在麒麟710A處理器突破後,產能利用率有了大幅提升。」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表示,雖然麒麟710A是兩年前發售的老處理器,但這是一次新的突破。

據了解,從晶片設計、代工到封裝測試環節,這款晶片首次實現全部國產化,意味著國產14nm工藝「從0到1的突破」。

另一方面,從Mate30開始,華為國內供應鏈廠商佔比越來越高。

近日,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也再次表示:「將會支持國產晶片、國產自主作業系統的自主研發,因為自研晶片、自研作業系統對於任何一家科技企業,尤其是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都是非常重要,因為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夠讓公司更好的發展。」

諾德基金基金經理劉先政認為,隨著國內新建的晶圓廠陸續實現量產,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逐漸向我國轉移,國內銷售的晶片的國產佔比有望在2023年提升至20%。在產能向國內轉移的過程中,國內半導體設備、材料、封測等廠商都有望受益,而在國內晶圓廠、華為等公司的支持下,半導體產業國產化率將提升,國內半導體行業有望繼續加速成長。

目前,華為海思是國內晶片設計領域的領頭羊,銷售額遠超國內其他設計公司,在國內手機晶片市場市佔率達到第一。從今年一季度國內手機晶片出貨量來看,華為海思處理器市場份額高達43.9%,高通驍龍晶片市場份額32.8%,聯發科、蘋果分別為13.1%、8.5%。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納入實體清單,不過,該部門隨後多次延長臨時許可限制,今年3月,美國政府表示,將延長華為臨時許可證到5月15日,允許美國企業與華為之間開展業務,這意味著美國對華為臨時許可證限期將至,但目前仍未有最新消息。

相關焦點

  • 傳美國又向中國晶片動手,對中芯、華虹等啟動「無限追溯」!最新...
    傳美國將對華半導體代工廠啟動「無限追溯」機制5月12日晚,一條關於半導體的新聞在網絡廣泛傳播。據《科創板日報》報導,記者12日晚間從供應鏈獲悉,美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LAM(泛林半導體)和AMAT(應材公司)等公司發出信函,要求中國國內從事軍民融合或為軍品供應集成電路的企業(如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等),不得用美國清單廠商半導體設備代工生產軍用集成電路,同時「無限追溯」機制生效。
  • 2016中國半導體「金像獎」出爐 中芯(00981)、華虹(01347)來年或...
    公司 2016中國半導體「金像獎」出爐 中芯(00981)、華虹(01347)來年或趕超外資 2017年3月12日 15:40:14
  • 除中芯國際以外,中國內陸還有這些晶圓代工廠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中國內陸除了中芯國際,還有哪些廠商? 大陸晶圓代工廠 華虹集團 華虹集團的營收包括華虹半導體和上海華力兩大製造平臺的營收,致力於先進工藝和特色工藝並舉的方針。
  • 他締造了中芯國際,殺出中國晶片突圍的血路,卻被迫出局成了路人
    作 者丨楊 凱萬眾期待之下,晶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的回A之旅正式開啟。6月1日,中芯國際科創板IPO申請正式獲得上交所受理,計劃募資200億元。半導體國產替代的浪潮滾滾而來,有多少人還記得中芯國際的創始人,那個為中國半導體事業奉獻半生的「幕後英雄」?
  • 在被列入美國黑名單後,中芯國際未來面臨不確定性
    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的未來籠罩上了一層陰雲。該公司表示,在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後,它在開發先進晶片製造工藝方面將遇到困難。半導體是中國對抗美國技術主導地位的整體戰略的關鍵部分。中芯國際目前只能大規模生產14納米節點的晶片,遠遠落後於臺積電等最先進的晶圓製造企業,後者的目標是到2022年生產3納米節點晶片。
  • 傳美國多次向荷蘭施壓,要求ASML取消對中國出售晶片設備
    aiUesmc美國敦促荷蘭叫停對華出售光刻機兩名知情人士表示,美國的行動始於2018年,當時荷蘭政府向ASML頒發許可證,允許其向中國客戶出售其最先進的設備。然而,由於美國反對,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美國官員研究了是否可以直接阻止出售,並與荷蘭官員進行了至少4輪會談。
  • 華虹(01347):特殊工藝龍頭,開闢晶圓代工中國特色道路
    8寸晶圓主要應用於智能硬體中微處理器、射頻晶片、電源晶片、智慧卡等,涵蓋了汽車電子、工控/醫療、消費電子等領域。而12寸晶圓主要用於製造CPU、存儲器等高性能晶片,廣泛應用於顯示器件、人工智慧、車聯網、可穿戴設備等領域。 市場發展導致十二英寸的需求也在迅速崛起。為滿足市場增長需要所帶來的12寸晶圓需求,晶圓產能整體呈現出由8寸向12寸轉移的趨勢。
  • 中芯國際VS 英特爾——中美半導體製造之「巔峰對決」
    這一情況可以追溯到上世紀的1930年代,美國爆發了歷史罕見的經濟危機,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採取的措施就是加大基礎設施及製造業的投資,從而帶動了市場和國民經濟逐漸走出低谷。而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後,連累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那時的中國也是投入了巨額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並拉動國內消費。同樣的情況似乎也在半導體產業發生著,2018和2019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低谷年。
  • 晶片指數飆升5.7%,是時候布局最強硬科技了
    例如兆易創新專門做晶片設計,中芯國際專門做晶圓製造,華天科技專門做封裝測試。亞當斯密說,專業分工效率更高,所以目前主流的是採用垂直分工模式,畢竟整個晶片產業鏈實在太大,專業做好其中的一環就已經很不錯了。目前,晶片設計龍頭是美國的高通、英偉達和AMD公司。
  • 中芯之後,又一龍頭盛美半導體即將回國
    作者:Travis7月7日,開啟最近A股、港股科技板塊行情的中芯國際,科創板股票開啟申購。眾所周知,正在產業升級的中國經濟,在晶片領域遭到卡脖子,「缺芯」的困擾大大限制了產業自動化、智能化的進程。一、行業老兵盛美申請科創上市而在中芯國際之後,在美股上市的還有一個半導體行業老兵,歷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的國內半導體清洗設備龍頭盛美半導體,公司已經在6月1日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6月9日受到上交所問詢,預計在不遠的將來也會登陸科創板。
  • 「無限追溯」系謠傳,但國產替代不能再等了
    打開APP 「無限追溯」系謠傳,但國產替代不能再等了 Norris 發表於 2020-05-14 09:38:29   美國對華半導體代工廠「無限追溯」確定為謠傳,相關上市公司中芯國際與華虹半導體並沒有軍工方面業務。
  • 國產半導體雙雄——中芯國際與華力微
    說起國內的晶片代工大廠,大家肯定會想到的是國內排名第一的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由臺灣著名的半導體業者張汝京一手創辦。經過20年的發展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義大利都有自己的晶圓廠,可以覆蓋0.35um—14nm晶片的生產。可以說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生產環節的王者。
  • 上海芯動:下一個晶片製造業的中心
    所不同的是,中國大陸的市場潛力更大,未來的人才也會更多。它有理由期待一個更遠大的未來。上海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可謂「芯」事不斷:9月28日,臺積電宣布在上海松江的8英寸廠正式批量生產。10月11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聲稱與德州儀器就90納米處理技術籤署製造服務合約,引得市場一片譁然。而最新爆出的一則猛料是,李嘉誠以和黃與長實的名義投資上海宏力9000萬美元。
  • 官二代力挽狂瀾締造中芯國際:緬懷江上舟博士逝世九周年
    也畢業於清華和ETH的吳啟迪是中國第一個民選大學校長,在當年也是傳為美談。關於中芯國際的創立,網上內容很多,這裡不再贅述。值得強調的是,江上舟並未狹隘地把中芯劃成民族企業誇大宣傳,而正相反中芯是他和張汝京按外資企業打造的,非常分散地引入了大量中外資本,甚至包括美國高盛和華登。中芯的英文名字SMIC裡,也並沒有「中」字。
  • 臺灣晶片往事和大陸的「晶片之痛」
    大陸對臺灣晶片產業的依賴在晶片領域,大陸與臺灣差距巨大,特別是在晶片製造的關鍵技術上,近乎難以望其項背。例如,目前臺積電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晶片技術,7納米晶片出貨量已達到10億片,製造工藝達到了5納米級別,2022年有望量產3納米晶片。而大陸最有潛力的中芯國際,尚處於14納米製程水平,較臺積電5納米工藝,落後至少3代。技不如人,只能向人購買。
  • 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到底是屬於臺灣省控制,還是大陸控制?
    一、中芯國際前兩大股東都是中國企業,所以總體上中國大陸說了算。 中芯國際是一家股份制企業,股權結構比較複雜,但最大的兩大股東都是中國企業,它們分別是:大唐電信、鑫芯香港。截至2019年底,第一大股東大唐香港(大唐電信100%持股),在中芯國際的持股權比例達到17%左右;第二大股東鑫芯香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100%持股),持股比例也高達15.76%。可見,中國大陸對中芯國際有絕對的話語權。
  • 晶片戰爭:中芯國際救不了華為,但這場仗不得不打
    從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手機、電腦,到AI、智能穿戴設備這些未來的科技賽道,中國都在戴著鐐銬賽跑。 鐐銬的名字,叫做晶片。 華為因晶片被捏住了咽喉,被看作華為救星的中芯國際,A股上市以來榮光在短短一周內消散,然後,人們發現,只憑一個中芯國際,救不了華為,也救不了中國的晶片產業。
  • 中芯國際內訌真相
    從中芯國際最新的Q3財報來看,55/65nm、40/45nm的成熟工藝依然是公司盈利主要來源,這些都不是梁孟松貢獻的。而一個微妙的變化是從今年二季度開始的,中芯國際財報不再把14nm晶片收入佔比分開計算,而是合併披露。這似乎並不是一個好的預兆。如果14nm的業績好,是沒有必要與28nm合在一起的。
  • 10nm以下晶片被「卡脖子」,技術突圍或成中芯國際戰略重點
    Omdia晶片分析師何暉告訴時代財經,中芯國際先進晶片製造領域所需的海外合作廠商,幾乎都因此受到了波及。被列入「實體清單」,中芯國際早有預期。今年9月份起,就有媒體爆料稱,美國正計劃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據中芯國際公告顯示,該公司一直與美國商務部溝通,以期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
  • 中芯晶片陳智維:國內晶片沒有創新可言,但大家做的是從無到有
    2018年,對於國內晶片產業而言,是動蕩的一年。這一年,有數家中小企業因行業的動蕩而悄然隕落,也有無數人重新開始,一大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衝出重圍,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立剛滿一年的中芯晶片就是後一企業群落中的一家。2018年,亦是向上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