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河上有一座由將軍街通往南站地區的橋,名為將軍橋,這座橋建成於1986年,距今已有30多年歷史。這座將軍橋建成以前,還有一座將軍橋,不是在這裡,而是在新城路上。
在新城路亦工街通往石油醫院的路中,有一條小河溝,名為將軍河。這條河是渾河的支流,發源於馬場溝(現遠洋城二期北),1937年日本炭礦修建了河的右岸,新城路至北山頭的回水堤,河的左岸直到1956年新城路建設時才有,是從石材二廠(現勞模公寓)、石油八公司院內、市建三公司(現南山秀水)至渾河河口,現已成由將軍北街流向渾河的排水溝,另一座將軍橋就在條小河溝上。渾河將軍橋建成以前,將軍河上的將軍橋就叫做將軍橋,等到新橋建成後,當地居民為了區分兩座橋,管渾河上的橋叫將軍橋,管將軍河上的橋叫將軍小橋。
我小時候家住亦工街,小學在將軍三校,每天上放學都要經過新城路,路的中途有一條傾斜的小河溝,起初小河溝很寬,後來小河溝東岸建了水岸虹橋小區,河道變窄了,水也變少了。那時的河道充塞了工業廢水,特別是夏天的傍晚,一股臭雞蛋殼的味道瀰漫在新城路上,我屏住呼吸快步走下將軍小橋所在的大坡,才敢深深地吸一口氣。除了噁心,還有令我恐懼的事情,就是將軍小橋的兩側沒有欄杆,取代的是一段不足一米的矮牆,這兩邊的矮牆或許存在好多年了,表面抹的水泥已經風化,露出紅磚。小學時的我每走到這裡都會不自覺地向馬路偏,生怕掉進河裡,所幸新城路很寬。這座橋上沒有橋頭堡,並且很短,以前我不知道它叫將軍小橋,甚至不知道這是一座橋,那時只聽說這裡叫「小橋」,我還合計小橋在哪呢?
將軍小橋是住在將軍地區的居民很熟悉的地方,好幾個小學同學住在附近,家長們在接孩子互相閒聊的時候,互相問起家的地址,只要對方一說&34;,就明白了。「小橋」雖小,橋的南側依然有許多居民樓,不過這些都是80年代以後建成的。
解放前,將軍小橋所在的新城路是一條鄉道,路寬僅5米,不僅狹窄,還彎彎曲曲。1956年,市裡投資修建新城路,建成了由將軍街(亦工街)至寧遠街這段,當時還沒有將軍小橋。1960年,將軍三校建成(當時稱葛布四校),將軍河東西岸居民的流動量才大了一些,資料並沒有記載將軍河上到底當時有木橋還是沒有橋,但是即使沒有橋居民也能過河,新城路北側還有瀋吉鐵路將軍堡橋呢。1965年,河北的排水溝上建了六座小橋,位於將軍河上有三座,其中一座就是將軍小橋,建成時橋寬只有12米,擁有兩個橋孔。 1983年,新城路西段拓寬為40米,將軍小橋也拓寬到40米,就是今天的樣子。
原來將軍小橋的北側,有三座小橋,一座是將軍堡站西側的截洪溝小橋,一座是靖宇街上的截洪溝小橋(將軍河小橋),還有一座是將軍小橋平行的將軍堡鐵路橋。這座橋處於瀋吉鐵線上,上個世紀20年代就存在了,只是它也很短,名不見經傳,沒有專門的記載。我看到這座橋兩側有漿砌石八字牆,雖然水泥為近些年的,但是黑石頭看著很老。與這座橋並排相連的也有一座鐵路橋,可以看出此橋建成時間不長,興許是2009年瀋吉鐵路改造時建的吧。大概十年前,鐵路兩側安裝了隔離網,新城路通往將軍北街的岔路口被封了,卻在延吉路市場西頭新建了跨鐵路線的涵洞,涵洞下建了一段彎曲的馬路,來往將軍北街的車輛則需要鑽橋洞,該路經過的將軍河上又一座小橋誕生了。
將軍小橋的南側一直到入渾河口,原來並沒有橋,直到雷鋒體育場建成,臨江路西延,才新建了一座橋,為了方便觀眾進出雷鋒體育場,又建了一座橋。2006年,水岸虹橋小區的建成,在河上建了兩座通往小區的橋。2016年,為了打通被三條支流河分隔開的十裡濱水公園景觀步道,建成撫西河口、將軍河口、葛布河口的3座景觀橋,其中將軍河口橋長70米、寬2.5米,採用連續梁橋結構,橋面採用木塑棧道,這是將軍河上第一座木塑橋梁。
高考前,為了緩解壓力,我有時從將軍小橋沿將軍河岸的小路散步,走到雷鋒體育場再返回。仲春之時的夜晚,將軍河岸兩側的居民樓窗內亮起星星點點的燈,我邁著方步走在平坦開闊的小路上,周圍很寂靜,稍有幾輛車和幾個遛狗的人迎面路過,昏暗的街燈把人影拉得老長,影影綽綽地浮現在路面。這時才發現不僅狹窄還經常乾涸的將軍河竟然已有這麼多小橋。
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