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寫了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為何遭到美國網友炮轟?

2020-12-17 觀察者網

來自臺灣的珍珠奶茶在歐美已經屢見不鮮,而近日《紐約時報》一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點燃了讀者的怒火。

8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由美國特約記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寫的文章,名為《你的茶裡有小珠子嗎?它們本來就在那》(The Blobs in Your Tea? They're Supposed to Be There)。

文章以紐約曼哈頓一家成立於2011年的奶茶連鎖店為切入點,介紹了當下奶茶的潮流趨勢。

作者在標題中用以「Blobs」來形容珍珠,而該字在俗語中也能夠解讀成「錯誤」、「汙點」。文章稱,珍珠奶茶是「剛進入美國主流市場」的「亞洲舶來品」,「一種來自遠東的古怪混合物……在幾年前被衝上了美國海岸」,並稱「這股異國潮流正在挫敗美國主流」。

文章一經發表,立刻引起讀者排山倒海的批評。

華人網友對此報導罵聲一片,批評《紐約時報》「大概沒有亞裔」,一般亞裔只要聽到「Bubble」或「Boba」,就知道是珍珠,但紐約時報卻用帶有偏見的「Blob」來描述。而且,文章還忽視了珍珠奶茶早已在美國流行了近20年的事實,一名網友在Twitter上嘲諷說:「紐約時報,你們到現在才發現珍珠奶茶的存在嗎?」

另外,文中暗示了白人才是美國的「主流」文化,而那些和白人文化不同的食物與習俗則是「小眾」和「外來者」,這樣的說法令讀者難以接受。

再者,文中用了「遠東」(the Far East)這個帶有殖民色彩的字彙,更是讓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覺得被冒犯。

因此,有的讀者直接將有爭議的句子標註為「種族相關」並舉報;

有的讀者表示,《紐約時報》的文章就像是發表在1999年,建議《紐約時報》報導食物的小編可以多交一些亞洲朋友。

同行也看不下去了,《洛杉磯時報》記者Frank Shyong‏在Twitter上寫道:《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除了讓人好笑的過時和令人驚訝的愚蠢外,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元新聞編輯室。

《紐約時報》撰文回應

在遭到讀者圍剿後,《紐約時報》商業編輯波洛克(Ellen Pollock)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的讀者因為珍珠奶茶罵我們,他們是對的》(Our Readers Call Us Out Over Bubble Tea. They Are Right)的文章來響應讀者。

文章寫道:「讀者的抱怨有理,如果可以重來,我們希望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這個主題。」他補充道:「這篇文章雖然在寫珍珠奶茶事業在美國擴張,但不可否認的是珍珠奶茶存在已久,我們很後悔文中原本使用的某些字詞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們也根據這些建議修改了。」

隨後,《紐約時報》把標題換成了《珍珠奶茶,摯愛小眾走向美國主流》(Bubble Tea, Long aNiche Favorite, Goes Mainstream in the US),最後換成了《珍珠奶茶盛行,店家數量持續增長》(Bubble Tea Purveyors Continue to Grow Along with Drink’s Popularity)。

《紐約時報》多次因美食報導引發爭議

這次的珍珠奶茶文章並非《紐約時報》第一次因為文化敏感度過低而備受爭議。過去,《紐約時報》關於日本拉麵、韓國料理、越南三明治等「異國食物」的文章也曾多次引起讀者反感。

QUARTZ網站整理了一份《紐約時報》近年來引起爭議的美食報導:

食物:拉麵

出現時間:18世紀的日本

報導時間:2004年

引用原文:「拉麵?你是說那個裝在塑膠袋裡的乾燥麵條和粉末狀的湯?」

食物:韓國料理

出現時間:很久很久以前

報導時間:1999年

引用原文:「泡菜,韓國料理的靈魂食物,紐約人大多在沙拉店見過它。」

食物:越南三明治

出現時間:1950年左右的越南

報導時間:2009年

引用原文:「它們很有故事,口味豐富又充滿矛盾感,讓其他任何三明治都黯然失色。」

食物:越南米粉Pho

出現時間;19世紀

報導時間:2003年

引用原文:「社會歷史學家Huu Hgoc認為,越南米粉是全國為自主權奮鬥的象徵: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當抵抗法國和美國的戰爭陷入困境時,越南人一直通過製作和享用米粉這一民族原創食物,來表達自我。」

QUARTZ網站表示,《紐約時報》真正的問題不在報導來自不同文化的食物,而在於作者──尤其是白人作者──執筆時企圖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Columbusing)的視角去撰文,而且還用奇怪和帶有異國風情的角度描繪這些食物,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他們真的需要一個多元化的編輯團隊。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質問中國為何不早封城,美國網友不買帳了
    然而,美國《紐約時報》卻在此刻拋出了一篇惡毒攻擊中國的文章,將疫情在全球擴散的罪責怪在中國頭上。好在,不少美國網民對此並不買帳。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名為「改變世界的25天:中國如何讓新冠病毒流竄出去」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派出了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存在強烈偏見,並多次配合美西方政府煽動支持分裂中國勢力的4名記者,荒謬地宣稱,如果中國能在去年年底病毒剛出現時就宣布封城,那麼新冠病毒就不會流竄到全世界。(圖中這4名紐約時報的記者,都是常年抹黑中國的老手了)這個說法顯然是荒誕可笑的。
  • 美國年輕人也喜歡喝珍珠奶茶嗎?
    (圖為全球珍珠奶茶銷售額 來源:Allied Market Research)近日,高溫衝擊北緯40度,紐約街頭各種膚色的女孩開始人手一杯冰鎮飲料。相比被美國兩大飲品連鎖巨頭——星巴克和唐恩都樂「統治」的康乃狄克州新英格蘭居民,幸運的紐約客選擇面更廣。其中,人見人愛的珍珠奶茶(bubble tea)在今年更是火出了東亞文化圈。
  • 「《紐約時報》的人滾去中國吧!」
    然而,這篇文章以及《紐約時報》,卻反而在社交媒體上遭到了美國一群「愛國人士」的瘋狂攻擊,不僅被扣上了「通中通共」的帽子,甚至還被要求放棄美國國籍和「滾去中國」。在這篇名為「我在武漢的親戚活了下來,但在紐約的叔叔卻沒有」的文章中,饒毅先講述了自己在美國紐約的叔叔不幸的遭遇,稱今年75歲的叔叔,在今年5月20日因新冠肺炎不幸離世了。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然而,美國《紐約時報》卻在此刻拋出了一篇惡毒攻擊中國的文章,將疫情在全球擴散的罪責怪在中國頭上。 好在,不少美國網民對此並不買帳。 (圖為今年3月《紐約時報》一篇抨擊中國防疫措施嚴酷、代價巨大的報導,撰寫該報導的記者Amy Qin如今便參與撰寫了該報今天這篇質問中國為何不提早封城的報導中)
  • 美國年輕人也喜歡喝珍珠奶茶嗎?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中心-199IT |...
    (圖為全球珍珠奶茶銷售額 來源:Allied Market Research)近日,高溫衝擊北緯40度,紐約街頭各種膚色的女孩開始人手一杯冰鎮飲料。相比被美國兩大飲品連鎖巨頭——星巴克和唐恩都樂「統治」的康乃狄克州新英格蘭居民,幸運的紐約客選擇面更廣。其中,人見人愛的珍珠奶茶(bubble tea)在今年更是火出了東亞文化圈。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名為「改變世界的25天:中國如何讓新冠病毒流竄出去」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派出了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存在強烈偏見,並多次配合美西方政府煽動支持分裂中國勢力的4名記者,荒謬地宣稱,如果中國能在去年年底病毒剛出現時就宣布封城,那麼新冠病毒就不會流竄到全世界。
  • 珍珠奶茶還不夠,又來珍珠奶茶軟糖!在變瘦的路上任重道遠
    還記得繞地球一圈的奶茶嗎? 升級版的珍珠奶茶現在可以繞地球好幾圈了! 每賣出的6杯當中就有一杯是珍珠奶茶,幾乎每個年輕人都喝過,受歡迎程度遠遠超過其他飲品。
  • 《紐約時報》文章:「我的美國夢破滅了!」
    《紐約時報》文章:「我的美國夢破滅了!」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海外網
  • 面對珍珠奶茶,日本年輕人徹底淪陷了
    最後的年號確定為「令和」,熱愛珍奶的網友們還是強行將「令和」拆成了「珍珠奶茶」的平假名:タピオカ,對珍奶的愛真的日月可鑑。在ins上,關於珍珠奶茶的 tag 已經超過 100 多萬張,6月推特還發起過一波「珍奶挑戰」,就是把珍珠奶茶放在胸部上拍照或是發布視頻,有些視頻的觀看量都達到了百萬以上;
  • 《紐約時報》:美國驅逐非法移民無異於輸出新冠病毒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紐約6月23日電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刊載題為《美國為何在輸出新冠病毒》的評論文章稱,作為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美國大規模驅逐尋求庇護者的行為是在將病毒傳播到美國以外,尤其是拉美國家。
  • 臺灣時事評論員:《紐約時報》為何痛批大紀元
    10月28日,中國臺灣時事評論員唐湘龍先生在他主持的《飛碟早餐》節目中,深入分析了《紐約時報》近日針對「法輪功」媒體所做的調查批評文章,提醒臺灣地區媒體和受眾要當心《大紀元時報》的極右翼傾向。對此,唐湘龍表示認同,稱這篇報導在《紐約時報》上的篇幅屬於大型報導,確實花了很大版面和本錢,花了很多時間。《紐約時報》針對大紀元所做的這個調查採訪的分量,幾乎跟它最近曝光川普的繳稅記錄同等水平。《紐約時報》不但進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訪問了非常多離開《大紀元時報》、當初曾經扮演很重要角色、且在裡面當高管的員工,包括他們的投資,他們的做法。
  • 珍珠奶茶的「珍珠」怎麼做的?直到真相後,網友:原來之前誤會了
    奶茶店幾乎是我們現在出去除了餐廳之外見的最多的店了吧,現在奶茶店可謂是如雨後春筍,在大街上隨處一走都是奶茶店,而奶茶店的興起與我們很多年輕人喜歡喝奶茶不無關係。奶茶的種類十分繁多,什麼紅豆、芋圓之類的,但是最受歡迎的往往就是珍珠奶茶了,又小又圓,很有彈性的珍珠十分的惹人喜愛。
  • 日本人把珍珠奶茶都折騰成什麼樣了-虎嗅網
    日本年輕人已經為珍珠奶茶深深淪陷。甚至不再滿足於珍珠「奶茶」,而是萬物皆可「珍珠」。有日本網友這樣形容:「裡面雖然有粉圓,但因為有茶的外表,所以用它填肚子也不會有罪惡感。」亞洲的「肥宅快樂水」說到「上癮」,珍珠奶茶也被稱為「亞洲的肥宅快樂水」,近年來在美國一樣是攻城拔寨:
  • 紐約時報網站全免費開放
    紐約時報自1851年創刊以來,已經贏得了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聲譽。目前它在美國的發行量僅次於今日美國和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網站在1995年上線,但令人鬱悶的是,網站上的一部分專欄和詳細文章被列入「精選」,需要付費觀看,月費為7.95美元,年費49.95美元。紐約時報今天宣布,取消「精選」將整個網站免費開放給所有讀者。
  • 川普侄女暢銷書爆家族「黑料」,與紐約時報合作揭發總統偷稅的...
    這是我們的第1109篇文章正值美國大選的關鍵時刻,最近關於拜登兒子的醜聞層出不窮。不用想大家也知道,這肯定是對手川普在操縱輿論。如果說拜登最大的弱點是有個不爭氣的兒子,那川普的弱點就是有一個「太正直」的侄女:瑪麗.川普。
  • 《紐約時報》這篇關於香港暴徒的報導一出,臺當局趕緊開始查
    美國《紐約時報》8日聲稱已有200多名香港示威者秘密潛逃至臺灣,其中有人甚至乘漁船偷渡到島內。《紐約時報》這篇發自臺北的報導稱,數天前某個晚上,一名香港女性在示威中投擲汽油彈後,由於兩名友人被香港警方逮捕,她擔心接下來輪到她,於是通過一個網上群組請求協助,逃到了臺灣。
  • 紐約時報網站印象
    相比《紐約時報》上百年的歷史,創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僅有十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網站是一個成長中的幼兒。作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延伸的一支力量,《紐約時報》網站一方面承續百年大報的風範,在頁面設計、內容布局上莊重、大氣、自然,一方面又緊貼網際網路脈搏,精心設計各類互動,展現出報紙網站一種獨特的韻味。
  • 紐約市政府怎麼控制《紐約時報》?
    他當時想,「媒體很重要,訪問美國後,可以寫文章報導,傳播信息。」出發前,湯姆森和美國使館的幾個官員請這幾位編輯吃飯,跟他們確定訪問路線,並安排在各個地點的訪問內容。在湯姆森看來,媒體人士一定要訪問紐約,因為那裡是美國的媒體中心。他介紹完紐約的情況後,問眼前的編輯:「你們到紐約想看什麼?」編輯們相互拐了拐胳膊肘,確定由一位稍微年長者發言。
  • 臺灣一周侃:珍珠奶茶今後只能用勺喝!蔡英文獲封「女神卡卡」
    近日,臺當局環保主管部門公布預計自2019年7月起,4大類共8000家業者禁供一次性塑料吸管,此舉引起民眾反彈,而環保主管部門官員詹順貴一句「可以用湯匙喝珍珠奶茶」更是點燃民眾怒火。此外,民進黨臺北市長參選人姚文智宣稱,「綠」就是所謂的「臺灣價值」,不僅引起昔日戰友拆臺,更有網友聽後表示要「用選票終結這個亂黨」。
  • 擔心限塑令衝擊島內奶茶文化 網友「惡搞建議」:珍珠奶茶分開放!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以後出去喝飲料都要自備吸管了嗎?」臺灣「環保署」預告「一次性塑料吸管限制使用」草案後,在島內引發如何喝珍珠奶茶的熱議。島內今年元旦新上路「限塑令」,禁止藥妝、藥局、電子零售店、文具店及麵包店等七大行業提供免費塑膠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