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珍珠奶茶在歐美已經屢見不鮮,而近日《紐約時報》一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點燃了讀者的怒火。
8月16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由美國特約記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寫的文章,名為《你的茶裡有小珠子嗎?它們本來就在那》(The Blobs in Your Tea? They're Supposed to Be There)。
文章以紐約曼哈頓一家成立於2011年的奶茶連鎖店為切入點,介紹了當下奶茶的潮流趨勢。
作者在標題中用以「Blobs」來形容珍珠,而該字在俗語中也能夠解讀成「錯誤」、「汙點」。文章稱,珍珠奶茶是「剛進入美國主流市場」的「亞洲舶來品」,「一種來自遠東的古怪混合物……在幾年前被衝上了美國海岸」,並稱「這股異國潮流正在挫敗美國主流」。
文章一經發表,立刻引起讀者排山倒海的批評。
華人網友對此報導罵聲一片,批評《紐約時報》「大概沒有亞裔」,一般亞裔只要聽到「Bubble」或「Boba」,就知道是珍珠,但紐約時報卻用帶有偏見的「Blob」來描述。而且,文章還忽視了珍珠奶茶早已在美國流行了近20年的事實,一名網友在Twitter上嘲諷說:「紐約時報,你們到現在才發現珍珠奶茶的存在嗎?」
另外,文中暗示了白人才是美國的「主流」文化,而那些和白人文化不同的食物與習俗則是「小眾」和「外來者」,這樣的說法令讀者難以接受。
再者,文中用了「遠東」(the Far East)這個帶有殖民色彩的字彙,更是讓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覺得被冒犯。
因此,有的讀者直接將有爭議的句子標註為「種族相關」並舉報;
有的讀者表示,《紐約時報》的文章就像是發表在1999年,建議《紐約時報》報導食物的小編可以多交一些亞洲朋友。
同行也看不下去了,《洛杉磯時報》記者Frank Shyong在Twitter上寫道:《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除了讓人好笑的過時和令人驚訝的愚蠢外,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元新聞編輯室。
《紐約時報》撰文回應
在遭到讀者圍剿後,《紐約時報》商業編輯波洛克(Ellen Pollock)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的讀者因為珍珠奶茶罵我們,他們是對的》(Our Readers Call Us Out Over Bubble Tea. They Are Right)的文章來響應讀者。
文章寫道:「讀者的抱怨有理,如果可以重來,我們希望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這個主題。」他補充道:「這篇文章雖然在寫珍珠奶茶事業在美國擴張,但不可否認的是珍珠奶茶存在已久,我們很後悔文中原本使用的某些字詞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們也根據這些建議修改了。」
隨後,《紐約時報》把標題換成了《珍珠奶茶,摯愛小眾走向美國主流》(Bubble Tea, Long aNiche Favorite, Goes Mainstream in the US),最後換成了《珍珠奶茶盛行,店家數量持續增長》(Bubble Tea Purveyors Continue to Grow Along with Drink’s Popularity)。
《紐約時報》多次因美食報導引發爭議
這次的珍珠奶茶文章並非《紐約時報》第一次因為文化敏感度過低而備受爭議。過去,《紐約時報》關於日本拉麵、韓國料理、越南三明治等「異國食物」的文章也曾多次引起讀者反感。
QUARTZ網站整理了一份《紐約時報》近年來引起爭議的美食報導:
食物:拉麵
出現時間:18世紀的日本
報導時間:2004年
引用原文:「拉麵?你是說那個裝在塑膠袋裡的乾燥麵條和粉末狀的湯?」
食物:韓國料理
出現時間:很久很久以前
報導時間:1999年
引用原文:「泡菜,韓國料理的靈魂食物,紐約人大多在沙拉店見過它。」
食物:越南三明治
出現時間:1950年左右的越南
報導時間:2009年
引用原文:「它們很有故事,口味豐富又充滿矛盾感,讓其他任何三明治都黯然失色。」
食物:越南米粉Pho
出現時間;19世紀
報導時間:2003年
引用原文:「社會歷史學家Huu Hgoc認為,越南米粉是全國為自主權奮鬥的象徵: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當抵抗法國和美國的戰爭陷入困境時,越南人一直通過製作和享用米粉這一民族原創食物,來表達自我。」
QUARTZ網站表示,《紐約時報》真正的問題不在報導來自不同文化的食物,而在於作者──尤其是白人作者──執筆時企圖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Columbusing)的視角去撰文,而且還用奇怪和帶有異國風情的角度描繪這些食物,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他們真的需要一個多元化的編輯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