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泗陽大橋老橋,泗陽人都不陌生。這座橋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也見證了泗陽昔日的水陸繁華。
2012年,泗陽大橋新橋建成通車,在方便出行的同時,更完善了泗陽城區的路網結構,呈現出時代演變中泗陽城市格局的革新與飛越。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泗陽大橋老橋以前作為泗陽地標性的橋梁,在許多泗陽人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記憶。說到泗陽運河上的建橋史,還得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那時的眾興集市早已興起,但從縣城(現在的城廂街道所在地)到眾興的往來交通,因河相隔,非常不便。
據史料記載,光緒末年,同裕典商胡煦,首先捐出一筆資金,又發起勸募,興建木橋一座,名叫通運橋,群眾通稱「洋橋」。在隨後的幾十年間,因戰禍和水患,木橋經歷了數次重修。1958年整治大運河時,泗陽運河上的木橋因朽壞嚴重被拆除。此後兩岸之間的交通靠用木船架設浮橋來維持。
1974年11月12日,在浮橋口召開運河泗陽大橋開工典禮大會。1978年9月29日,運河泗陽大橋竣工通車,大家稱之為「運河一號橋」。大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雙曲孔橋。全長521.35米,橋面寬度7米,兩側人行道各1米。泗陽大橋的建成,結束了長期船渡、木板橋、船橋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泗陽大橋在運河上的交通樞紐作用愈發顯得重要,而今老橋經常發生人車堵塞現象,使老橋成為事故多發地段。橋面也曾多次出現塌陷現象和橋墩被輪船撞損事故,使大橋一次次變危。泗陽大橋老橋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拆除重建,勢在必行。
為打通這一重要交通樞紐,泗陽縣政府決定拆除老橋,重建新橋,並於2008年11月1日零時起對大橋實行交通封閉進行拆除。新建的泗陽大橋橋面淨寬26米,雙向四車道。大橋按照城市A級公路橋梁標準設計,全長667.08米,寬26米。大橋整體設計體現出古樸與現代、婉約與剛健的特色。
大橋上,剛健有力的「拱門」主塔,與騾馬古街上的巍巍寶塔等古建築遙相呼應,與後建成的運河邊上被稱為「蘇北黃鶴樓」的泗水閣相映生輝。簡潔明快的拉索具有鮮明時代感和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力,作為千裏運河上唯一的紅色「A」型斜拉橋,泗陽大橋成為主城區當之無愧的現代化標誌性建築。如今,泗陽大橋每天人流車流,川流不息,見證了泗陽日新月異的發展。
隨著新中國70年的發展,泗陽縣域經濟整體實力的大幅度增強,在以泗陽大橋為中心的十幾公裡的京杭運河岸線上又相繼新建、擴建了閘橋、二橋、三橋、四橋、成子河公路大橋等多座橋梁,相信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新的大橋誕生。這一座座輝煌壯麗的橋梁,不僅拓展了城市空間,改變著城市版圖,而且全面體現了泗陽的城市變遷。
為美麗壯觀的泗陽大橋點讚!來源:泗陽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