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後聖慈,化行家邦;
撫我育我,懷德難忘;
懷德難忘,於萬斯年;
念彼下泉,悠悠蒼天。
《明史》裡記載說,馬皇后去世一周年的時候,後宮妃嬪們共同編了這首詩歌,來懷念馬皇后。
她是善良仁慈、儉樸愛民的一代賢后;她敢於在朱元璋施行暴政時進行勸諫,保全了許多忠臣良將的性命;她善待後宮嬪妃,不為娘家謀私,開創了明朝後宮、外戚不幹政的風氣;她堅貞不渝,一心幫助明太祖成就大業,五次救朱元璋死裡逃生;她就是被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稱讚「家有賢妻,猶國之良相」的結髮妻子馬皇后。
據說,馬皇后馬秀英,原名叫劉阿秀,出生在今安徽宿州,祖籍淮西。其父仗義殺人,攜她逃往定遠,遇到摯友郭子興。後其親父逝世,郭子興見劉阿秀聰明伶俐,孤苦無依,便收其為養女,賜名「馬秀英」,授詩書,教女紅。
秀英成人後,處事有道,溫柔端莊,面孔清麗,深得郭氏夫婦喜愛。恰好朱元璋是郭子興的親兵,屢建戰功,在紅巾兵中表現出色,為了讓其對自己更死心塌地,便把養女秀英許配給朱元璋為妻。
郭子興萬萬沒想到,後來朱元璋能當上皇帝,要不然絕對不會把養女許配給她做了皇后,真是腸子都悔青了啊,後來自己的親閨女還做了小,成了後來的郭惠妃。
馬皇后有一個在古人看來的缺點——大腳,可別小看這「纏足」,在封建社會裡,一個女人長得再美麗,家世再優渥,只要腳大,還是難找好婆家。可見,古代男人對「三寸金蓮」的變態吹捧和喜愛。
可馬皇后的母親死的早,小時候又和父親東躲西藏,根本就沒時間裹腳,所以姑娘時期外號就是「馬大腳」。她當了皇后後,還是有很多人在背後叫她「大腳皇后」。
關於她的大腳,有三個故事。
故事一:一次,馬皇后乘著轎攆,想去金陵散心,途中忽遇一陣大風,將馬皇后的的長裙擺吹開,馬皇后放在擱板上的兩隻大腳,就這樣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嚇得急忙把大腳縮了回去,但是路過的百姓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只一下午的時間,就八卦的傳遍了整個南京城。從此,便有了成語「露出馬腳」。
故事二:明代史料《玉光劍氣集》記載,洪武年間的一個正月十五的夜晚,都城南京張燈結彩,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中,朱元璋也很開心的微服出訪,打算猜猜燈謎,感受一下民間的熱鬧和喜慶,與民同樂。
當朱元璋來到南京聚寶門外面的時候,路過一戶人家的院門,只見這戶人家的大門外面懸掛著兩個紅燈籠,每個燈籠上都畫著一個大腳女人,這個大腳女人懷裡抱著一個大西瓜,坐在地上,周圍很多百姓在圍著燈籠哈哈大笑。
朱元璋聰明絕頂,知道這燈籠上的大腳婦人是在諷刺馬皇后。因為馬皇后就是大腳女人,而且馬皇后的祖籍是淮西,而懷裡抱著西瓜就是「懷西」。朱元璋看後非常氣憤,於是在節日後大開殺戒,把掛燈籠的一家人株連九族了。馬皇后得知此事,反而訓斥朱元璋懲罰太過,規勸他要保持仁愛之心,不忘民間勞苦不易。
故事三:話說朱元璋總是把其他嘲笑馬皇后大腳的人不是誅殺就是發配充軍,可自己卻也愛調侃馬皇后。一次朱元璋對馬皇后笑著說:」焉有婦人足大如此,而貴為皇后乎?「意思是哪個皇后有你這麼大的腳丫子。
馬皇后聽了馬上回敬了一句:」若無此足,安能鎮鎮定得天下?」
原來馬皇后是話裡有話。朱元璋早年和陳友諒交戰曾受傷,馬皇后冒著生命危險,背著朱元璋逃出生天,如果不是馬皇后有一雙跑得快的大腳,兩人也逃脫不了敵人,也許朱元璋當時就會殞命,更別說有機會當明朝的皇帝。馬皇后這話一出,朱元璋就沉默了,從此再也沒有調侃過馬皇后的大腳。
據《明書·懿文皇太子紀》中記載:太子朱標特意為這件事繪了幅圖像,放在懷中。後來朱標與朱元璋政見不合,朱元璋追打他,朱標故意把圖像遺落在地,朱元璋見到圖畫中馬皇后背著昏迷受傷的自己,大汗淋漓、快速奔跑的樣子,竟然號啕大哭,也不追打兒子了。
對朱元璋而言,馬皇后不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救命恩人,是他困境中的援手,是他迷途時的明燈,是他一生的摯愛和精神歸宿。朱元璋登基為帝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加封馬皇后做母儀天下的皇后,然後在龍椅之上,詳細追述馬皇后早年對自己的幫助和恩惠,說著說著朱元璋不由得感動落淚,文武百官更是唏噓不已,這一幕被詳細記載在《明太祖實錄》之中。
她生於亂世,有膽有識,在艱難逆境中,全力輔佐丈夫朱元璋。做皇后以後,雖大富大貴,仍不驕不躁。不改勤儉本色,不變平民心態,時常用自己的言行規勸、影響朱元璋。
真是「懲奸佞毫不手軟,扶良善鞠躬盡瘁,保忠臣機智靈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習堅決果敢,倡新風大馬金刀。」馬皇后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諸後乃至命婦民婦皆以其為楷模,爭相效仿,她更是史學家公認的中國封建時代第一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