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博物館|濟寧石刻藝術展(講解詞)

2021-02-18 音舞律動

各位來賓,大家好,我們現在參觀的是濟寧石刻藝術展廳。

石刻藝術始於遠古崖畫。上古時期文字剛剛創立,紙張還沒有得到普及,古人就用石頭紀事銘功,祭祀祖先、天地神靈,以求「金石永固」。這便有了後人稱之為「刻石」或「碑」的文物。

濟寧境內最早的石刻是秦朝的《嶧山碑》。之後,伴隨著經學的興起,濟寧的立碑之風大盛,留下了大量的漢代碑刻,數量居全國之首,有「天下漢碑半濟寧」的美譽。

我們的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歷代碑刻,第二部分為漢畫像石,首先我們觀賞的是「歷代碑刻」。

秦始皇統一中國,同時也統一了文字,大臣李斯、趙高、胡母敬等為文字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流傳至今的秦代刻石文字便是標準的小篆體,就是當時頒布施行的標準文字。秦統一漢字對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嶧山碑》又稱《嶧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帝東巡嶧山時所立。刻字字體為小篆,為丞相李斯所書。嶧山碑結體縱長、均勻規整,用筆劃一,粗細均衡,展現了統一文字井然有序、整齊寧靜、典雅優美的真實風貌。

濟寧現有漢碑三十九種,為全國之最。其中曲阜二十種、濟寧十種、鄒城兩種、嘉祥四種,微山、汶上、金鄉各一種。濟寧漢碑中,曲阜孔廟三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以及濟寧《魯峻碑》、《景君碑》等都是聞名國內外的經典石碑,清晰地展現了文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轉變歷程,為學習、研究篆隸書藝術提供了最佳範本。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五鳳刻石,也稱《魯孝王刻石》。宣帝五鳳二年(前56年)六月四日刻。金明昌二年(119年)重修孔廟時出土,現存曲阜漢魏碑刻館。五鳳刻石處於篆、隸嬗變期,隸書,略帶篆勢,用筆圓潤厚重,結體寬舒皖通。

這是萊子侯刻石,又名《萊子候封田刻石》、《天鳳刻石》。新莽天鳳二年(16年)二月刻,現存鄒城博物館。七行,每行五字,共三十五字。隸書,書風蒼勁檢質,拙中見巧,古樸自然。隸書成熟以後的「一波三折、蠶頭雁尾」是隸書衰落的標誌,而最早帶篆書意味的隸書則是高古自然的佳作。

這塊叫做禳[ráng]盜刻石,1980年發現於金鄉魚山,碑殘兩段。其一塊現藏於濟寧市博物館漢碑室,另一塊現藏於金鄉縣博物館。《禳盜刻石》為漢代早期由篆到隸轉變期的作品,行筆中鋒簡率,無波平直率樸、古意盎然。

這塊是東安漢裡刻石,又稱《曲阜漢墓畫像題記》。1931年出土於五福城東一漢畫像石墓中。東安漢裡刻石是西漢時期的刻石,此時文字處於由篆向隸過渡,碑文中的字既具有秦篆[zhuàn]的規整嚴謹,又多了幾分流動活潑,因這塊十分珍貴。

這是漢任城王墓刻石,漢任城王墓在濟寧北郊傳染病院西側。經考古發掘,地宮宏大壯麗,據考證為任城第一人國王劉尚的墓葬。墓室中有大量題記刻石,包括封門牆、題湊石牆、頂石,各墓室邊石、棺床邊石共約4500餘塊,其中暴露在外可以看到的刻石有780餘塊,上面越有四千多個單字。漢任城王墓刻石屬東漢早期作品,向我們呈現的是民間書風的粗狂潑辣、活潑靈動、不加修飾的本真之美,且數量巨大,能從中看出早期民間隸書質樸、自然、率真的真實面貌。

我們看到的這塊是景君碑,景君碑全稱《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東漢漢安二年(143年)八月立。有穿,隸書,碑陽十七行,行二十三字。碑陰四列。篆書體勢縱長,隸書寬扁,景君碑介於二者之間,是漢字由篆到隸過渡的典型。碑陽的文字主要向我們介紹了景君這個人的生平事跡,碑陰則刻的是官員們的下葬禮,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份子錢」了。這塊碑在漢碑中時代最早、圭首有穿、篆書碑額,是漢碑的代表作,被後代所沿用。

朱君長刻石為漢代石刻,清乾隆時錢塘黃易發現於微山兩城山下,後移到濟寧小金石館。古人稱漢代石刻「三字為寶」,題刻只「朱君長」三字,被眾多學者肯定為漢代刻石,是公認的隸書上品。這塊刻石雖然僅三字,但其風神飄逸、筆劃勁挺、氣韻非凡。三字比比中鋒、如錐劃沙、勁健有力,筆勢舒展如閒雲野鶴、飄飄欲仙。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孔宙碑,孔宙碑全稱《漢泰山都尉孔宙碑》。東漢延熹[xī]七年(164年)七月立。此石原在曲阜孔廟,今存曲阜漢魏碑刻館。隸書,碑陽十五行,行二十八字,碑額陽文篆書二行「有漢泰山都尉孔宙碑」。

這塊是乙瑛碑,乙瑛碑全稱《漢魯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東漢桓帝永興元年(153年)立。刻石原在曲阜孔廟,現存曲阜漢魏碑刻館。《乙瑛碑》記錄了司徒吳雄、司空趙戒以前魯相乙瑛之言上書,奏請於孔廟置百石卒史一人,主持孔廟管理,執掌禮器祭祀之事。《乙瑛碑》被後世稱為漢隸之最,影響深遠,後人學隸幾無不臨乙瑛碑者,其以法度嚴謹、波挑分明、提按頓挫、起止有度、線條豐腴展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美。

這是禮器碑,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chì]造孔廟禮器碑》。東漢永壽二年(156年)立。原石現存曲阜漢魏碑刻館。隸書,其中正文13行,行36字,有碑陰,碑文讚頌魯相韓敕[chì]免去孔子母親顏氏、孔子妻亓官氏族人差役,造立孔廟禮器,修飾孔廟的功績。《禮器碑》為東漢之絕品,在整個漢隸書法中可推為極則於平正中充滿飄逸神奇之美。

這是史晨碑,史晨碑亦稱《魯相史晨孔廟碑》。東漢建寧二年(169年)三月立。隸書,十七行,行三十六字,通常稱《史晨前碑》。其碑陰刻《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通常稱《史晨後碑》。史晨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立於孔廟莊嚴之地,法度森嚴、意態溫和,是真正體現儒家「中和之美」的典範之作。

這塊是魯峻碑,魯峻碑全稱《漢故司隸校尉忠惠父魯君碑》。東漢熹平二年(173年)立,現存濟寧小金石館。碑額隸書二行:「漢故司隸校尉忠惠父魯君碑。」魯峻碑字勢宏大開張、勢沉力厚,極盡豐腴雄渾之氣,是漢隸中方整雄健一路的力作。

這是範式碑,範氏碑全稱《廬江太守範式碑》,現存濟寧小金石館。三國魏青龍三年(235年)立,現已殘。這塊碑端莊大氣,氣象開闊,於嚴謹中顯雍容華貴之美。

這塊是鄭固碑,鄭固碑全稱《漢郎中鄭固碑》。東漢延熹元年(158年)立,碑今存濟寧小金石館。隸書,碑右下角殘。額篆書「漢故郎中鄭君之碑」,這塊碑字工穩端莊,結體謹嚴,筆勢左右舒展延伸,自行偏扁。

這是武榮碑,武榮碑全稱《漢執金吾丞武榮之碑》。隸書,碑額刻有:「漢執金吾承武榮之碑。」武榮碑遲重古穆,有淳厚簡淨之美,有些字憨態可掬,稚拙可愛,與《張遷碑》書風頗多相近。

這是孔羨碑,孔羨碑又稱《魯孔子廟碑》、《修孔子廟碑》、《封孔羨碑》。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立。碑文為著名「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撰,梁鵠[hú]書丹。內容為修孔廟,封孔子後裔,也有崇祀孔子內容。碑圭首,有穿,碑額篆書「魯孔子廟之碑」二行六字,碑文隸書,22行,每行40字。孔羨碑詞翰雙美,其字形方整豐滿,端莊樸茂,用筆以方筆為主,有漢《張遷碑》《衡方碑》意韻。

到魏晉時期,古代濟寧佛教盛行,為宣傳弘揚佛法,僧徒將佛經刻於金石,銘之於名山大川,留下諸多刻石,皆為傳頌千古的絕世銘品。

這塊是汶上水牛山刻經,為北朝刻經,刻有「文殊般若」四字。碑在汶上白石鄉水牛山。濟寧一帶北朝刻經頗多,說明當時佛教的興盛,據稱為僧安道壹書。其書溫和內斂,外柔內剛,在豐腴寬博的字形裡含蘊著剛健雄渾的內在力量。

這就是鄒城鐵山摩崖石刻,這塊刻石位於鐵山之陽的一塊斜坡為45度的巨大花崗巖石坪上。根據刻石內容可分為經文、石頌、頌文和題名四個部分。經文系刻經的主要部分。17行,現能辨認的字近800字,排列整齊、行距勻稱、界格清晰。頌文記述刻經時間為皇周大象元年(579年),書寫者為安道壹。

摩崖刻石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景觀,淵源已久。歷史上有四次滅佛運動,激發了僧俗人的護法熱情,摩崖刻經的大量出現,即是僧徒護法的表現。先人借金石永固難滅,於名山大川鑿刻經典文辭,以抒胸臆,永留千秋。

這塊是北魏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正月立。原石現存曲阜漢魏碑刻館。《張猛龍碑》是魏碑中的名作,清代碑學興起後,這塊碑尤被奉若神明,眾皆仿臨,以其用筆方折峻利,沉著痛快,如切金斷玉,斬釘截鐵。結字險峻中求莊重,變化豐富而欹正相生,密處不使通風,疏處可使跑馬,整體和諧穩定。

這塊是賈使君碑,刻於北魏神龜二年(519年),原存兗州,現存曲阜漢魏碑刻館。額飾浮雕龍紋,題「魏兗州賈使君之碑」,碑文記載賈使君任職兗州政績。

賈使君名賈思伯,幼聰慧,後受孝文帝賞識,此碑陽有宋哲宗紹聖三年跋,稱唐褚遂良筆法源於賈使君碑。這塊碑文筆法高古、結構精絕,乃北魏名品之一。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思想活躍、社會開放、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濟寧地區的石刻以孔廟紀事碑、頌揚孔子事跡的碑刻為主,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書法風貌。

這塊是修孔子廟碑,全稱《修孔子廟之碑》,也稱《陳明府修孔子廟碑》。隸書在東漢後期發展到全盛,名碑眾多、風格多樣。魏晉以後楷書趨於成熟,隸書逐漸衰落但並未退出歷史舞臺,隋代《修孔子廟碑》為隸書,讓我們從中領略隋代隸書的風貌。

這是米芾書《孔聖手植檜[guì]贊》,這塊碑立於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行書,為玉虹樓主人孔繼涑[sù]摹刻米芾原書,現位於曲阜漢魏碑館。(米芾為「宋四家」之一,書畫俱佳,自創「米家山水」開宗立派。)

這是党懷英篆《杏壇碑》,《杏壇碑》立於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上篆書「杏壇」二大字。現位於孔廟杏壇東側。党懷英為金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承旨,他不僅是金代著名文臣,而且善書,尤工篆籀[zhòu],曲阜孔廟遺留墨跡甚多。

這是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碑,此碑為八思巴漢文對照碑。八思巴文是元世祖時國師八思巴為蒙古制訂的拼音文字,至元六年做為國家文字頒布實行,當時稱「蒙古字」。這塊碑立於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為歷代皇帝加封孔子名號最多的一幢,現存於孔廟十三碑亭。

歷代鐫刻或用途不同或材質各異,既豐富多彩又博大精深。其中的墓志銘是因禁碑而出現的一種紀念先人、銘記功德的石刻。而匯刻叢帖則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彌補印刷術不足的傳播文化的手段。

這塊碑是工部尚書宋禮墓志銘,曾棨[qǐ]撰書,現存於南旺鎮。宋禮,字大本,官至工部尚書。明永樂年間,尚書宋禮採納布衣白英的建議,建戴村壩,鑿小汶河,建南旺分水口,設置水櫃,建閘與鬥門,建成京杭運河上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

這塊碑是孔繼涑[sù]虹樓法帖,《孔繼涑[sù]虹樓法帖》為孔繼涑[sù]刻,專摹孔繼涑[sù]嶽父張照書法,全十六卷。孔繼涑[sù],字信夫,又字體實,號谷園,又號東山。山東曲阜人。

我們看到的這位就是黃易,黃易字大易,號小松、秋盦,又號秋影庵主、散花灘人。浙江錢塘人,擅常篆刻,與丁敬都並稱"丁黃",為「西泠八家」之一。

這塊是錢泳臨漢碑,清錢泳臨刻漢碑,字體雍容華美,可惜修飾太過,有失漢隸古樸自然之氣。錢泳(1759-1844), 錢泳原名鶴,字立群,號臺仙,一號梅溪,清代江蘇金匱(今屬無錫)人。長期做幕客,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工詩詞、篆、隸,精鐫碑版,善於書畫,作印得三橋(文彭)、亦步(吳迥)風格。有縮臨小漢碑,集各種小唐碑石刻行世。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第二個部分漢畫像石,濟寧素有「中國漢碑半濟寧,濟寧漢畫甲天下」的美譽,濟寧是全國漢碑、漢畫像石收藏最集中的地區。漢畫像石專指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上雕刻畫像的建築構石。它產生於西漢,興盛於東漢中期以後,衰落於東漢末年。漢畫像石上的繪畫內容豐富多彩、千姿百態、撲朔迷離,充分表現了當時人的思想觀念、精神信仰、社會面貌、生活習俗,是研究漢代社會、歷史、藝術的寶貴資料。

從西漢到東漢四百年的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繁榮是漢畫像石產生的社會保障和經濟基礎。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chù]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倫理最看重孝道,社會上厚葬之風盛行,人們不惜花費巨資甚至傾家蕩產,為死者修建規模宏大壯麗的墓室。

漢畫像石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藝術、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濟寧境內出土的漢畫像石的題材內容,大致分為社會生產、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神鬼迷信等。

雕刻技法主要分為兩類:「線刻」類和「浮雕」類。「線雕」主要是用線條來表現人物、車馬、建築等輪廓。「浮雕」又分為淺浮雕、高浮雕、透雕三個類型。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濟寧師專漢墓出土的漢畫像石。1986年8月,濟寧師專建築施工時挖出漢代墓,經考古人員斷代為西漢元帝至平帝時期(前48—45年)。

這是10號墓東壁畫像。左為一長袖細腰女子翩翩起舞、長袖舒展、風韻誘人;右為二人跽坐伴唱,下面五人或吹簫,或撫琴擊鼓和之。中為拜謁,中為廳堂,堂內主人憑几而坐,堂左一人執戟而立,堂右一人執名剌而立,堂脊為二龍裝飾。右格為漁獵圖。石四周飾菱形紋。10號墓西壁畫像。左格分上下二層,上層二人擊建鼓,姿態誇張舒展具裝飾性;下層五人伴奏,一人執槌擊磬,二人吹排簫,一人作長袖舞,一人伴唱。中格:刻一廳堂,堂中一人端坐,堂左有一馬作飲水狀,堂右一人執名剌跪拜。右格:二人執名剌左向行,身後一人牽馬,下有一馬一車。這是10號墓南檔板畫像,南擋板方形,四周菱形紋裝飾,畫面刻重簷雙闕[què],左闕頂一飛雁,闕兩側各有一樹,闕中一人執戟而行。這是10號墓北擋板畫像石,刻重簷雙闕,雙闕外側各一樹,闕間二人執戟[jǐ]對立。

您看到的這塊是樂舞出行圖,1988年在濟寧師專漢墓出土,長260釐米,寬80釐米,時代為漢元帝至平帝時(前48—45年)。這塊圖為凹面陰線刻。畫面分三格:左為樂舞圖,上層四人或舞或鼓;下二人擊鼓,一人扭動腰身,動作誇張起舞。中為一門雙闕,門內有二卒執戟對立;右為出行圖,軺車一輛,車內二人,車後二卒相隨,車前一人恭迎。

這是漁獵、廳堂畫像,1988年在濟寧師專漢墓出土。長260釐米,寬80釐米。圖為凹面陰線刻。畫圖分左、中、右三格。左格為漁獵圖,左上角有飛翔的雁群,下有奔跑的獵犬逐鹿,犬後有執叉獵人;下有漁夫撐船,一獵人張弓射雁,水中有一漁鷹口銜一魚。整個氛圍緊張熱烈,生活氣息濃鬱。中格刻一廳堂,堂內一人憑几而生,側有一人跽拜。堂外左側懸鼓,一人跽生;右側拴一馬,右格刻一門二闕,門內二騎士執戟巡行。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任城區城南亢父故城畫像石,「亢父」故城位於濟寧市城南約五十華裡,畫像石共計13塊,為同一墓中出。這塊組漢畫像石刻,因出於「亢父」故城近處,故定名為「亢父故城漢畫像石」。

這是人物車馬出行圖,為東漢刻石(147—189年),畫面分二層:上層共24人捧簡冊而立,皆頭帶進賢冠,身披長衫;下層:車馬出行、戰馬嘶鳴、戰車浩蕩,尤其馬的刻劃極其威武傳神,馬身肥碩健壯,馬腿細勁挺健,形成對比,更彰顯戰馬的威武。

這塊是孔子見老子,車馬出行圖,畫面分上下二層。上層左為孔子見老子,二人中間為項橐[tuó],右十餘人頭戴進賢冠捧簡冊而立。下為車馬出行,一騎引導,軺車三輛,伍伯八人,左一人捧盾迎。

這是樂舞百戲、出行圖,畫面二層:上層,出行。二騎引導,後一人騎羊,鹿、羊車各二輛,步卒十人。下層:左段獻俘,有武士押著反綁雙手的胡人俘虜等,右段上列為奏樂隊伍,下列為雜技、舞蹈人物。

這塊是民樂圖,畫面二層,上層:一牛拉車,車上坐三人,後三人緊隨;下層:有水井,有人在井旁殺羊、剝狗、椎[zhuī]牛、射鳥,表現濃鬱的生活畫面。

這是神靈圖,畫面分四層:一層,一鳳鳥銜珠,三羽人託物向鳳鳥而跪;上有二鳥人首相對而飛。二層:六人乘象,一人立象鼻上作舞蹈狀。三層:中為鋪首銜環,左一怪執斧,右一雙頭人面獸,下有九頭人面獸。四層:二吏執戟、擁彗,中間立一兒童,上一翼龍。

這是樂舞百戲靈異圖,畫面分三層:上層:三列人物。中層:擊建鼓,倒立。下層:一怪執斧、三獸、一小兒。

這是人物樂舞靈異圖,畫面四層:一層:四個多頭人。二層:二羽人戲虎,下有一線刻小虎。三層:鋪首銜環,左二人一立一跪,右一人射鳥。下列五女子,中坐者撫琴。下層:二吏執戟,擁彗,其上二童子鬥雞。

這是樂舞人物靈異圖,畫面四層。上層:一獸似猿,眼似銅鈴,張臂蹬足,其下匐伏一人,左一人執戟刺猿,另有三人。二層:中有一橢圓形席鋪地,席上二人,周圍六人皆披髮作雜技舞蹈狀,其中一人倒立,四人手中託球。三層:一人披髮站立,右一怪作奔跑狀。四層:三人立。

這是兩副神仙祥瑞圖,這一副自上而下為:一蟾蜍,周圍四個圓餅和三條魚,下有三人拉線刻雲狀物;一神怪執錘,擎龍;二人乘玄武,仙人騎鹿、虎、龍;一獸頭人身和一鳥頭人身者對立。而這一副的畫面自上而下是大鳥一隻,周圍有八隻小鳥;東王公兩旁有二人蛇尾相交,應是伏羲女媧,四羽人作倒立舞蹈狀,另有異獸等。

這是祥瑞圖,圖畫為羽人、神仙、怪獸、龍、虎等,畫面奇異詭譎。這是仙人祥瑞圖,自上而下依次為:三人蛇尾、靈獸、人首魚身、仙人、三人聯體等神怪異獸。這是靈獸圖,自上而下刻一獸三頭,二熊對蹲,四隻鳥尾相連,二人口銜魚倒立,兩羊交頸,異獸等。

這是兩幅仙人靈異圖,這一副畫面刻二鳥口銜魚和仙人靈異之物。而這一副自上而下刻雙頭虎面怪獸,伏羲女媧蛇尾相交,人頭鳥身者,一怪半蹲,兔、鳥、倒立人物等。

這就是著名的武氏祠漢畫像石,武氏祠位於嘉祥縣城南十五公裡的武宅山,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歷時二十年建成。是東漢時期武氏家族武梁、武開明、武班、武榮四石祠的總稱。武氏祠畫像石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可稱得上古代生活的百科全書。古代帝王有伏羲、神農、夏禹等;刺客有荊軻刺秦王,專諸刺王僚等;歷史故事有孔子見老子,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等。忠烈圖有藺相如完璧歸趙,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形象在其中十分突出。

現在看到的是微山出土的漢畫像石,微山縣位於濟寧南部,這裡在漢代時曾一度繁榮興盛,留下大量漢墓,微山出土的漢畫像石數量多,內容豐富、雕刻精美,為世所重。《泗河撈鼎》收入《中國美術全集》第十八卷並榮列首幅,兩城出土的三塊漢畫收入《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永和四年銘文題記畫像》載入《山東漢畫像石選集》位列第一。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日本多家博物館都有微山的漢畫像石收藏和展出,可見微山漢畫像石在世界的崇高地位。

這邊是永和四年石祠的幾副漢畫像石,這是永和四年漢畫像石祠復原,左壁為「后羿射日」,右壁為「西王母」。該石祠有明確的「永和四年」題記,對於風格相近的漢畫像石斷代有重要參考價值。這是永和四年漢畫像題記,畫面刻廳堂,屋簷垂幔,男女主人袖手端坐,二人持笏[hù]拜見,二人躬立。左邊二侍女細腰長裙。堂上二羽人飼鳳鳥,另有猴、熊、鳥等。這是永和四年石祠左壁漢畫像,構圖左右對稱均衡,極具裝飾意味,西王母端坐正中,頭上立青鳥,雙肩有祥雲舒展。伏羲、女媧執使面立左右,下為龍身盤繞,尾連二鳥。西王母右側刻隸書題記「西王母」三字。

這副是后羿射日圖,這塊石為永和四年石祠的右壁。高大的扶桑樹上,是鳥的樂園,側身似能聽到鳥的歡鬧。這些鳥共十一隻,即傳說中的太陽鳥,大鳥為羲和,太陽之母。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在這塊石頭上得到了很好的闡釋和表現。

這裡展現的是鄒城漢畫像石,鄒城是「亞聖」孟子的故鄉,儒風昌盛。鄒城漢畫像石出土量大、延續時間長,西漢至東漢早、中、晚各個時間段的漢畫像石均有出土,內容豐富、包羅萬象。這些石刻畫像,既為傳遞漢代社會歷史文化的載體,又生動地描述了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復原高李村漢代石祠堂、百戲、建鼓、西王母畫像;交絙、百戲畫像、雷公、雨師、風婆畫像;群獸博鬥畫像、泗水撈鼎畫像、六博畫像、車馬出行、胡漢交戰、鬥牛圖等。

這裡展現的是拓片互動區,讓大家更加直觀的了解參與拓片的製作過程。

我們重點來看一下這一副畫像石: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孔子見老子的故事見於《史記》及《禮記》等典籍;孔子年輕時勤奮好學,聽說京城洛邑有個博通古今,且管理大量圖書典籍的人叫老聃便去求教。老子見孔子登門求教便熱情接待了他,讓他懂得很多道理。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平面線刻線條流暢是濟寧市保存畫像石中的精品。

畫面中部:左面頭戴進賢冠著長袍捧雁者為孔子,右面拄杖拱手相迎的是老子。老子身後捧簡冊而立者是供孔子閱讀典藉。孔子見老子這次相會是中國學術史上的千古佳話,其後儒道互補,相得益彰,成就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

目前,濟寧全境各縣市區均有漢畫像石出土。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在這裡加以展示。這是兗州農機學校石槨[guǒ]畫像;這是東漢中期(89—146年)曲阜市城關鎮舊縣村出土的庭院圖,現藏曲阜。這是金鄉縣朱鮪[wěi]石室畫像;這是金鄉香城崮堆石槨[guǒ]畫像。

濟寧是孔孟之鄉,儒家學派的發源地。在歷史的進程中,濟寧大地儒風浩蕩,詩禮傳家成為風尚。僅孔府、孔廟、孔林、孟府、孟廟、孟林就遺存有歷代碑刻數千塊之多,它們是歷代不斷積累豐富起來的,包涵了古往今來兩千多年的文字材料,是一部中華民族精神文化變遷的真實記錄。

謝謝大家,濟寧石刻藝術展廳的內容就到這塊結束了!請各位繼續參觀。

相關焦點

  • 濟寧市博物館假期正常開放 看展需提前預約
    濟寧新聞網訊  為豐富市民的國慶假期生活,提升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2020年國慶節、中秋節假期(10月1日至8日)期間,濟寧市博物館(新館)正常對外開放。開放時間2020年國慶節、中秋節假期(10月1日至8日),濟寧市博物館(新館)對外開放,開放時間為8:30—17:30(17:00停止入場)。
  • 濟寧新、老博物館同步開放 每日限額接待500人
    自4月1日起,濟寧市博物館新館、老館同步恢復開放,五大固定展覽已經「上線」,每日總接待觀眾量限額500人。新館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全天閉館(國家法定假日除外)。
  • 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
    」在濟寧市美術館開幕。   記者了解到,「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按照漢魏石刻、摩崖石刻、漢畫像石題記三大版塊,以拓片的形式,展出濟寧漢魏石刻作品126件、190餘幅。   展覽以尋常百姓的「未知視角」切入,揭開了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是一次探秘書法的奇妙之旅。濟寧素有「中國漢碑半濟寧」「濟寧漢畫甲天下」的盛名,石刻書法時代早、保存好、遺存集中、氣魄宏大,備受金石學家、書法家崇愛。
  • 來濟寧博物館學歷史啦!16萬件館藏文物、VR等手段等你來體驗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6日訊 隨著濟寧疫情防控形勢的持續向好發展,4月初,濟寧博物館已恢復開放。記者了解到,濟寧博物館設有VR體驗區等,力求全方位、多維度,帶給觀眾最全面的參觀體驗。如今的濟寧市博物館是一座集文物收藏、陳列展覽、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為一體的地方綜合性現代化博物館。館藏文物16萬件,以石刻、銅器、瓷器、服飾等為特色。包括七大功能區,分別為陳列展覽區、文物庫房區、教育交流區、技術研究區、行政辦公區、訪客服務區、設備用房等。
  • 《濟寧市博物館解說詞》
    解說詞彙總 濟寧市博物館新館位於太白湖新區文化中心,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太白湖畔,是集歷史、藝術、人文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地方博物館。
  • 濟寧市文化中心博物館即將開館
    博物館內鏤空的設計元素,顯得設計感十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 欒陽 攝齊魯晚報濟寧8月12日訊(記者 馬雲雪) 已成為濟寧市民「打卡地」的濟寧文化中心,四大場館中唯一沒有掀開神秘面紗的市博物館,預計將於國慶假期正式開館。
  • 「聖地石華」大展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
    濟寧新聞12月18日訊(記者 王立強)今天上午十點,第五屆「孔孟之鄉漢碑行」在濟寧市美術館拉開序幕,伴隨「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開展,揭開了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這個大展第一次全面、系統、完整地將唐以前濟寧石刻書法以拓片形式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
  • 濟寧博物館濟寧千秋展覽多維度展現燦爛歷史...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6日訊 2019年9月底,濟寧市博物館新館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記者獲悉,濟寧市博物館新館和「濟寧千秋」展覽面向觀眾開放以後,開館僅半年時間,展覽觀眾人數已達40萬人,其中未成年人觀眾數量15萬人,有力地宣傳了濟寧的燦爛歷史文化,擴大了濟寧影響力。
  • 4月1日起,濟寧市博物館恢復開放
    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文博單位恢復開放和復工的指導意見》的相關要求,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統一安排部署,濟寧市博物館在充分做好場館開放準備的情況下,決定自2020年4月1日起恢復開放,歡迎觀眾朋友有序參觀。
  • 4月1日起,濟寧市博物館恢復開放 每日接待限500人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3月31日訊 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文博單位恢復開放和復工的指導意見》的相關要求,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統一安排部署,濟寧市博物館在充分做好場館開放準備的情況下,決定自2020年4月1日起恢復開放,歡迎觀眾朋友有序參觀
  • 任城漢碑歌 - 文化 - 濟寧 - 濟寧新聞網
    保存漢碑的濟寧市博物館漢碑室,俗稱「濟寧小金石館」。濟寧市博物館漢碑室,內景。(4)鄭固,全稱《漢故郎中鄭君之碑》,又稱《郎中鄭固碑》,藏濟寧市博物館漢碑室。(5)景君,全稱《漢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又名《景君碑》,藏濟寧市博物館漢碑室。(6)孔老像,指《孔子見老子》漢畫像石,藏濟寧市博物館漢碑室。(7)金吾丞,指《執金吾丞武榮碑》,為漢碑佳品,藏濟寧市博物館漢碑室。
  • 濟寧要建大運河總督署博物館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古槐路西、西門大街北,雲路街東、院后街南區域將建設大運河總部署博物館。目前,濟寧市大運河總督博物館(EPC)建設項目已進行招標。&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濟寧市大運河總督署博物館(EPC)項目位於山東濟寧城區,古槐路以西,西門大街以北,西鄰雲路街,北靠院后街。該項目是全市重點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一級星標項目。
  • 了解一座城市,從博物館開始,中秋國慶必打卡之地
    濟寧(新博物館)濟寧新博物館位於北湖新區,既太湖湖區,運河路的東側,是濟寧文化中心四大場館之一,新博物館全面展現地區文化,集歷史~藝術~人文為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地方博物館濟寧有著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的美譽,而博物館全面展現地方區域文化,以鄒魯~儒家~水滸~運河~石刻文化為主線
  • 尼山聖境、孔子博物館、牛樓小鎮……濟寧多了「重量級」文化打卡地
    2013年以來,濟寧啟動實施了濟寧文化中心、孔子博物館等一批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尼山聖境一期建成開園,「夜遊尼山」成為全省文化夜遊新地標;中國教師博物館開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配套提升工程二期紮實推進,尼山講堂、尼山賓舍等項目投入使用……這些項目融入了現代元素和文化特質,成為「重量級」的文化打卡地,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競相造訪。
  • 濟寧:13家博物館正式授牌 其中民營博物館11家
    濟寧13家博物館正式授牌  博物館承載著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歷史。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你或許可以轉一轉咱濟寧的27家博物館、紀念館。在此,記者帶你去認識濟寧濟寧民俗博物館、曲阜票證文化博物館、梁山水滸文化博物館等11家民營博物館,以多元的角度,去了解濟寧更加多彩的一面。  濟寧民俗博物館     濟寧民俗博物館位於金宇路與長虹路交叉路口向南100米路東,博物館以展現老濟寧民俗文化為根基,突出民俗文化質樸的文化品位,全面展示我市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採。
  • 濟寧市資訊|濟寧的槐花開了,又到了吃槐花的季節
    濟寧的槐花開了,又到了吃槐花的季節在濟寧,無論城裡還是鄉下,都有吃槐花的風俗。在濟寧,常見的槐樹有兩種,一種是國槐,一種是刺槐,當地人也稱為「洋槐」。多年來,人們喜歡吃的槐花不是國槐樹的花,而是「洋槐樹」的花。所以,作為濟寧市民,想吃洋槐花還是要去市場購買。濟寧洋槐花的花期一般在四月中下旬開始,持續時間十天左右,所以愛吃槐花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了時機。對於多數人來說,洋槐花的美味確實難以拒絕。濟寧人吃槐花,最常見的吃法有三種:一是洋槐花拌麵糊用油煎後做槐花湯。
  • 濟寧市博物館一級文物傳奇:農民澆地發現元青花
    在濟寧市博物館,就珍藏著一件國家一級文物——— 元青花纏枝瓜果紋玉壺春瓶,而這件珍貴的元青花的發現過程,還有著一段傳奇故事。  農民澆地發現精美瓷瓶  濟寧市博物館館長王莉向記者講述了發現這件博物館唯一館藏元青花的故事。  1984年的一天,濟寧市任城區廿里舖鎮劉大門口村村民秋善實在自家菜園澆地。
  • 國慶假期後濟寧市博物館將執行秋冬季開放時間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3日訊 記者從濟寧市博物館獲悉,根據季節變化和上級的統一安排,自2020年10月9日起,濟寧市博物館將開始執行秋冬季開放時間
  • 問政濟寧|「人防車位」不能辦理產權?濟寧市人防辦回應
    近期,濟寧高新區歐隆盛源小區的業主向記者反映,他們小區人防工程施劃的車位只賣不租,業主們意見很大。8月8日,記者來到歐隆盛源小區,進行了走訪調查。濟寧高新區歐隆盛源小區業主表示,小區車位空餘還很多,開發商寧願空著也不租。現在開發商和物業,他們說只賣不租,明碼標價的在賣。
  • 山東濟寧:讓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在孔子的誕生地濟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沁潤無處不在。在餐桌上,為了方便取菜,這裡的公筷比自用的筷子要長几釐米。在孔子博物館,社教體驗、網絡直播、志願講解等運營新模式給儒家文化帶來充滿朝氣的時代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