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

2020-12-19 中國山東網

2020/12/18 21:01:59   來源:中國山東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8日訊 (記者 胡高彤) 12月18日上午,第五屆孔孟之鄉漢碑行「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在濟寧市美術館開幕。

  記者了解到,「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按照漢魏石刻、摩崖石刻、漢畫像石題記三大版塊,以拓片的形式,展出濟寧漢魏石刻作品126件、190餘幅。其中,葛山摩崖石刻超長拓片共10幅27米,從展廳天花板處瀑布般垂下,景象壯觀、令人震撼。據拓片收藏機構鄒魯美術館負責人高甫先生介紹:「這套拓片拓自上世紀70年代,由於尺幅過大,一直沒有整體性展開過,這次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整體性展出,機會難得,非常值得欣賞。」

  展覽以尋常百姓的「未知視角」切入,揭開了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是一次探秘書法的奇妙之旅。濟寧素有「中國漢碑半濟寧」「濟寧漢畫甲天下」的盛名,石刻書法時代早、保存好、遺存集中、氣魄宏大,備受金石學家、書法家崇愛。目前,濟寧地區保存漢魏碑刻60餘種,數量約佔全國總數的一半,典型隸書、通俗隸書、行書隸書等書法類型自我獨立、相互影響,完美展現出漢代書法的整體演變。濟寧地區的北朝摩崖刻經以隸書為骨架,巧妙融合篆書、魏書因素,場面博大,氣勢恢宏,被稱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山東省書協副主席、濟寧市書協主席謝長偉介紹說:「濟寧石刻書法資源寶庫宏大,梳理展示困難重重,慶幸的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正當其時,濟寧市美術館具備了展示超長拓片的場館條件,天時、地利、人和使展覽得以圓夢。」

  近年來,濟寧市持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的儒學經典、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孔孟之鄉漢碑行等特色文化符號,用新穎的藝術語言,述說著濟寧故事的新篇章。2016年11月,濟寧市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優勢,聯合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創意、策劃、啟動、實施了「孔孟之鄉漢碑行」活動。該活動每年一屆,已組織大型訪碑活動4次,學術研討會3場,出版圖書6部,參展作者遍及33個省市自治區,其持續廣泛的影響逐漸覆蓋全國。

  如今,「訪碑濟寧」已成為書法研學新潮,為濟寧圈吸引了一批跨領域、多年齡段的新粉絲,對於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意義深遠。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聖地石華」大展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
    濟寧新聞12月18日訊(記者 王立強)今天上午十點,第五屆「孔孟之鄉漢碑行」在濟寧市美術館拉開序幕,伴隨「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開展,揭開了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這個大展第一次全面、系統、完整地將唐以前濟寧石刻書法以拓片形式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
  • 濟寧市博物館|濟寧石刻藝術展(講解詞)
    濟寧境內最早的石刻是秦朝的《嶧山碑》。之後,伴隨著經學的興起,濟寧的立碑之風大盛,留下了大量的漢代碑刻,數量居全國之首,有「天下漢碑半濟寧」的美譽。我們的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歷代碑刻,第二部分為漢畫像石,首先我們觀賞的是「歷代碑刻」。秦始皇統一中國,同時也統一了文字,大臣李斯、趙高、胡母敬等為文字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 《中國石刻書法精粹》8卷出版完畢
    2020年7月,由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賴非、楊勇、原旭東等專家和業務人員編著的《中國石刻書法精粹》第二輯出版,包括《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文殊般若波羅蜜經碑》《陳思王廟碑》等4卷,加上2019年出版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鐵山石頌》《岡山入楞伽經》《鐵山大集經》等4卷,此套書出版完畢。
  • 自古書法名家多,唯有碑刻留其名|張仲亭書法石刻欣賞
    張仲亭先生書寫的小楷書法老舍的《濟南的秋天》石刻於趵突泉和大明湖老舍故居。張仲亭應邀書丹《齊魯碑刻文化苑記》,石刻於千佛山南門。張仲亭先生應邀題寫【山東第一漂】,石刻在大山的石壁上!隨著張仲亭先生書法上的成就和影響力,他的書法已經鐫刻在名山大川上。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當人們徜徉在烏石山、於山時,就會發現從唐代至今的各種石刻,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俱臻其妙。難得的是大部分石刻紀年明晰、書法遒勁、雕刻精湛,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寶庫,也是研究摩崖石刻、石雕造像以及福州歷史人物事件重要的實物資料。
  • 筆耕墨灑開濟州新風 呂建德先生書法藝術陳列館在濟寧開館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胡兆傑 見習記者 張博文 濟寧報導  近日,呂建德先生書法藝術陳列館在濟寧正式開館。呂建德先生是國家一級美術師,原任濟寧市孔孟書畫院院長、書記,濟寧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濟寧政協書畫社副社長,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狂草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 濬縣大伾山摩崖石刻,文化瑰寶,書法藝術價值極高
    濬縣大伾山正是這樣的一座山,摩崖石刻有460餘處。著名文人墨客題崖留下了文化瑰寶,書法薈萃藝術價值極高。這些石刻除露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外,充分體現了中華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濬縣歷史文化的燦爛,是先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 中國書法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青島雲峰山摩崖石刻
    今天帶大家了解的是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市雲峰山摩崖石刻。雲峰山,又名文峰山、筆架山,位於萊州市區東南7.5公裡處。其主峰東西兩側各有一峰,形同筆架,當地人稱筆架山。其西連高望山,東接寒同山,北望滄海,南眺群峰。雖海拔僅300餘米,卻山巖聳秀,林壑優美。
  • 祁陽浯溪摩崖石刻: 瑰麗的文學殿堂,不朽的書法寶庫
    祁陽浯溪摩崖石刻: 瑰麗的文學殿堂,不朽的書法寶庫 這樣的人,這樣的文,這樣的書法,集中於浯溪一地,這是歷史對浯溪的厚愛。加上刻頌的摩崖臨江矗立,如斧削成,「地闢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致「古今中外皆知」了。後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始,先後6次修建「三絕堂」。 《中興頌》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
  • 濟寧名家│巷裡寂寞納萬境——洪國峰的篆刻與書法
    洪國峰出生於1968年,號谷風,齋名崇義堂,是濟寧出道較早的一位篆刻家。他17歲習書,19歲習印,24歲拜著名書法篆刻家段玉鵬先生為師,得其親傳步入正途;1992年以篆刻作品《問松我醉何如》入選「中日篆刻交流展」,1994年入選「第三屆全國篆刻藝術展」,後又入展「第四屆全國新人新作展」、「第四屆全國篆刻藝術展」,2003年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印社社員。
  • 它集中國書法大成,現存石刻碑碣2516處,每一處都讓你招惹不起!
    據記載,泰山現存歷代石刻2516處,其歷史之久遠,數量之眾多,書體之豐富,均為中國名山之首,也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不同大家,風格各異的書法藝術珍品薈萃泰山,被譽為「中國天然書法博物館」。
  • 平度這座不知名的小山,竟是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從平度城區向北出發約50裡便可到達天柱山風景區周圍人皆知天柱山巍峨秀麗卻鮮少有人知道山上還藏有很多書法界的傳世瑰寶——青島市首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摩崖石刻便位於此處天柱山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山它還是中外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嚮往的書法聖地REC
  • 自舊書法名家多,唯有碑刻留其名|張仲亭書法石刻瀏覽
    濟南五龍潭秦瓊祠題寫石刻雙方詩詞濟南五龍潭秦瓊祠題寫石刻雙方詩詞部分張仲亭師傅應約請書丹《聖母泉記》碑刻文。聖母泉位於曲阜尼山、大賢人孔子出身地。張仲亭師傅謄寫的小楷書法老舍的《濟南的秋天》石刻於趵突泉和大明湖老舍故宅。張仲亭應邀書丹《齊魯碑刻文明苑記》,石刻於千佛山南門。張仲亭師傅應邀題寫【山東第一漂】,石刻在大山的石壁上!跟著張仲亭師傅書法上的造詣和影響力,他的書法曾經雕刻在名山大川上。
  • (逛新館 讀歷史)石刻展廳:鬼斧神工 石中乾坤
    在這裡,你既可看到體量碩大、技法熟稔的單體石雕,也可鑑賞到篆、隸、草、行、楷、魏碑諸種書體,從中領略顏真卿、張旭、歐陽修、王鐸等書法大家風範,感悟石刻藝術的神奇魅力。 石刻造像  洛陽發現的石刻造像,時代從東漢、北魏一直到唐宋、明清,題材有石刻雕像、佛教造像、造像碑、裝飾紋樣和神話故事等。
  • 河洛古代石刻藝術館——洛陽研學推薦
    河洛古代石刻藝術館位於洛陽師範學院圖書館一樓東北側。館名由中國著名紅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原國學院院長馮其庸先生親筆題寫。本著弘揚河洛文化,傳承河洛文明的目標,展出了洛陽師院近年來在河洛地區徵集到的河洛古代石刻藝術品近百件。
  • 探秘新"國保"江南書法藝術寶庫:秀峰摩崖石刻
    星子秀峰石刻,大多出自歷史名家之手,既有帝王康熙、雍正的手跡,亦有學士重臣黃庭堅、朱熹的墨寶,有風流才子李白的不朽詩句,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江南書法藝術的寶庫」,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書法研究價值,是我國現存的一處不可多得的摩崖石刻群。
  • 書法第一山:逍遙遊、能成其大、山輝川媚、氣象萬千的泰山石刻
    泰山如書,石刻是其中最直觀顯現的一部分,是泰山重要文化。歷代刻石有2500多處,絕對堪稱中國書法第一山。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登封泰山的記錄,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佛教經文,對泰山的頌歌,令人目不暇接。泰山石刻傳達著東嶽泰山生發之意。
  • 泰山石刻是中國的藝術瑰寶,它留下哪些令人驚嘆的書法作品?
    而泰山石刻可以說是這部文化史中的一枝奇葩。泰山學院教授湯貴仁說:「石刻成為泰山雄奇壯麗的風光之外的文化符號,它使泰山成為一座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山。」泰山石刻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品,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趙長青說:「泰山是一座天然的中國書法博物館,是一道神奇的藝術長廊。」 泰山匯集了中國2200多年的歷史、16個朝代的碑刻。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平川文旅公眾號 ID: gh_fe0ba9ff83af隨著小黃灣至903道路的建成,鸇陰古渡景區福壽山摩崖石刻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任城漢碑歌 - 文化 - 濟寧 - 濟寧新聞網
    任城漢碑歌            作者:(清)夏大觀(1)炎漢今已邈,遺碣多散亡。塵中偶一遇,奚啻(2)明月璫(3)。嗟惟州學宮,列碑屹相望。鄭固(4)稱孝友,景君(5)推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