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領略完洛陽十三朝古都的輝煌歷史,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新館的各個專題展廳。這些展廳門類豐富、展品精美,是普通參觀者領略專題展品的好去處。
在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玉芳的帶領下,我們進入參觀的第一站——石刻展廳。在這裡,從全市各文博單位調撥來的60多件石刻展品將讓您感受到石刻藝術的神奇魅力。
從市博物館新館南門入館,您看到的第一個展廳便是石刻館。這裡展示的石刻精品多數體量碩大,且種類眾多,往往令人震撼。不同的石刻從不同角度或側面反映出不同時期的歷史和思想文化面貌。
洛陽曆代石刻遺存數量眾多,種類較全,時代跨越漢唐直到明清,此次在新館成立石刻專題展廳,正是為了讓大家能充分領略洛陽曆代石刻作品的時代特點和明顯的地方特色。所選取的這些展品多數都極具代表性,在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民族文化的珍品。
為使廣大參觀者能全面了解洛陽出土的石刻作品,整個石刻展廳被分為石刻造像和碑碣墓誌兩個部分八個單元。在這裡,你既可看到體量碩大、技法熟稔的單體石雕,也可鑑賞到篆、隸、草、行、楷、魏碑諸種書體,從中領略顏真卿、張旭、歐陽修、王鐸等書法大家風範,感悟石刻藝術的神奇魅力。
石刻造像
洛陽發現的石刻造像,時代從東漢、北魏一直到唐宋、明清,題材有石刻雕像、佛教造像、造像碑、裝飾紋樣和神話故事等。這些石刻多用青石、漢白玉石和砂巖石雕鑿,突出表現人物和動物的主要特徵,或神態誇張,或線條遒勁,或靈巧兇悍。不過這些作品雖然風格各異,但每個單體都比例協調,氣韻生動,寫意傳神。
在石刻造像裡,我們首先認識的是陵墓石刻。陵墓石刻有地上石刻和地下石刻兩種。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墓前神道和墓門兩側的石闕、石碑和石雕群以及象徵帝王生前威儀的儀衛性石雕(石牌樓、石柱、石象生),如石人、石馬、石虎、石獅、石獨角獸等。從目前考古發掘情況看,這類石雕最早起源於西漢,到唐代開始形成系列,明、清兩代最後完成了固定的制度和規範。其中漢代石刻氣魄宏偉;北魏石刻健勁清峻;唐代石刻謙卑恭順;宋代石刻注重細部刻劃;明代則追求程式化,姿態整齊呆板嚴肅。地下石刻主要是墓室內的石雕裝飾作品,如墓門畫像石棺、石槨石函等,大都刻有人物、青龍、白虎、異禽、怪獸、花卉等圖案,寓意深刻。
宗教石刻也是石刻造像的一種,指的主要是石窟寺、寺廟以及民間供養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石刻造像與紋飾。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見的宗教石刻以佛教造像居多。洛陽佛教石刻造像數量多、時間跨度大、形式多樣,具有希臘雕塑藝術風格和我國傳統的藝術風格相融合的特點,基本反映了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在這裡,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一下石經幢,這是宗教石刻的一種,是建築和雕刻相結合產物。石經幢分幢頂、身、座三部分,層次豐富,技法圓熟。
第三部分是建築石刻,這是一種實用性和藝術性巧妙結合的作品,表現了古代人們生活和民俗風情。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包括古代宮殿寺廟等各種建築物中具有實用性的石質裝飾性構件,如石蟾蜍、龍首、柱礎、朝階等。
碑碣墓誌
碑碣是在石頭上刻文、記功、敘事的一種載體。據介紹,歷史上從秦始皇起刻石紀功,始立碑碣,至東漢中期逐漸完備。墓誌則是刻在青石上、埋在墓裡,以記載志主的姓氏、籍貫、系譜、生平履歷等內容。
張玉芳介紹,洛陽出土碑碣墓誌近萬方,自漢魏隋唐,歷宋元明清,其中漢晉碑石最為罕見。從文體上看有碑頌、碑記、墓誌,從書體上分有篆、隸、魏、楷、行,從內容上看,融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流於一體,記錄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在碑碣墓誌這一展區,張玉芳建議可重點關注一下石經。據介紹,東漢時期,為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謬誤,並能永久保存,東漢靈帝命人參校諸體文字的經書,把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洛陽太學門前,供人們抄錄校對和學習,這就是熹平石經。到曹魏正始年間,又整理漢石經並以大篆、小篆、隸書三種書體刻立於洛陽太學門前,是為正始石經,這是中國最早的教科書版本。自東漢開始,我國曾先後7次刻經,經書內容包括儒家經典與佛道刻經,洛陽所藏以儒家經典《尚書》、《春秋》、《左傳》等最為著名。石經現在散存在洛陽、鄭州、西安、北京、上海和臺北、日本、加拿大等地。此次展出的石經不僅書法精湛,而且也是中國最早的大學——洛陽太學歷史的見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個值得重點關注的是墓志銘。據介紹,洛陽出土墓誌逾3000方。其中漢晉志最少,北魏墓誌書法為佳,唐代墓誌數量最多,宋代墓誌碩大,內容均涉及政治事件、民族融合等。墓誌多仰唐宋名士大家如張旭、顏真卿、張九齡、司馬光、歐陽修等撰文書丹,瀟灑筆墨,流派紛呈。這裡展出的洛陽出土的北魏元懌墓誌、元瑛墓誌、高猛墓誌等都是魏碑書法精品,值得觀賞、臨摹和研究。(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燕鋒/文 張曉理/圖)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