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我應邀赴中國臺灣進行龍泉寶劍文化交流活動,在先後訪問了高雄、臺中後,於1月4日中午抵達臺北市。負責接待我們的周先生,原籍湖南長沙,早年曾留學歐洲,擅長中亞遺珍伊斯蘭刀劍的研究,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的古代兵器顧問。我們下榻的賓館,位於市中心的中華路長沙街,距著名的凱達格蘭大道僅一箭之遙。根據行程計劃,當天下午為自由活動,周先生特地為我們找來一張「臺北市遊旅圖」,並介紹了一些相關情況,以方便我們自行上街瀏覽市容。
臺北市位於臺灣島北部,是臺灣省最大城市。明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派兵到此開墾,清光緒元年設臺北府於此,始稱臺北。臺北市面積272平方公裡,人口為244萬。從地圖上看,臺北市的道路系統呈棋盤式的井字形,主幹道多為東西向或南北向。周先生指著地圖說,臺北的街道名,多有以內地的省、市、縣的名稱來命名,例如東西向的南京路、濟南路、西藏路、錦州路、貴陽街、潮州路和金華路等等;南北向的重慶路、杭州路、承德路、敦化路和松江路等等。這使我想起了大陸的一些城市,例如上海市,同樣也有著南京路、重慶路、杭州路這些耳熟能詳的路名,兩者何其相似。據周先生介紹,臺北市街道的這些名字,大多是在1945年「光復」(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命名的,這是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給臺灣留下的特殊的標記,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海峽兩岸本是一家人的歷史文化淵源。作為來自祖國大陸的訪客,我們漫步在臺北的大街,遊覽龍山寺、中山紀念館等名勝古蹟,以及新光三越大型百貨商場,還有那有世界第一高樓之稱的「臺北101」,一切是那麼的新鮮;然而,當我們不時見到這些熟悉的街道名稱路牌時,一種親切感又不禁油然而生,恍如穿行在大陸的某個城市。
周先生知道我們來自浙江龍泉,他說:「您們龍泉有寶劍青瓷兩大寶貝,名揚中外,真是了不得!在臺北市區有麗水街也有龍泉街,那裡是臺北十大夜市之一的『師大夜市』所在地,每天晚上熱鬧非凡,擠滿了慕名到此品嘗臺北特色小吃的遊客,因此龍泉街在臺北市也很有名哩!哈哈,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啊!」周先生風趣的介紹,更激起了我們的遊興,迫切地想一睹臺北龍泉街的真容。於是,不顧旅途勞累,決定去逛龍泉街,去師大夜市品嘗臺北特色風味小吃!
龍泉街位於臺北市大安區,我們在賓館附近的中華路乘1號公(交)車,只4、5站路,在和平東路一段師大站下車,很快就看到了龍泉街的路牌。如乘捷運(地鐵),則在臺電大樓站下車,也很方便。龍泉街東與泰順街、溫州街相鄰,南與雲和街相交,西面是師大路,北面隔和平東路,與麗水街、青田街相對,全長約1000米。在這一方不算大的街區裡,看到有這麼多的街名以浙南的縣(市)名命名,感到驚喜,令人親切,看來對我們麗水是情有獨鍾啊。所謂「師大」,即臺灣師範大學的簡稱,校本部在和平東路上。師大夜市因鄰近「師大」而得名,夜市的中心區域,就在師大路和龍泉街這一帶。臺北夜市以風味特色小吃聞名,有士林夜市、萬華夜市、通化夜市、景美夜市、師大夜市……等十大夜市,素有美食天堂之讚譽。而龍泉街的師大夜市,雖是不起眼的小店,沒有豪華的裝潢,以師大學生為主要客群,所以這裡的小吃物美價廉,聲名遠播,也吸引了許多外地慕名而來的遊客。時近傍晚,我們一眼望去,但見整條龍泉街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龍泉街是美食之街,各種風味和特色的小吃店,一家接著一家,整條街飄散著誘人的香氣。每家小店多為專營一種小吃,專而精,許家生煎包、藥燉排骨,生炒花枝、廣東皮蛋粥、燒肉棕、潤餅卷、花枝羹……令人目不暇接。我們走進「龍延居雞膳食坊」,僅雞膳小吃就有麻油雞、人參雞、山葡萄雞、菜脯雞、鳳梨苦瓜雞等十幾個風味小吃。隔壁的「燈籠滷味店」,掛著大紅燈籠,生意特別好,等候購買滷味的顧客排著隊。店堂玻璃櫃內案板上的各式滷味,呈現著油亮的醬紅色,飄散出一種誘人的獨特香味,令人垂涎。原來這家店的滷味,是以獨特的中華藥材配方熬製的滷汁加工而成,不僅色香味獨特,還具有藥膳的保健功能,難怪引來這麼多顧客。因「師大」有不少外籍師生的緣故,因此龍泉街上的夜市也摻雜了異國的風味,諸如義大利料理、泰國料理、墨西哥料理、日式拉麵、韓國烤肉飯等,成為有趣的特色。這裡的風味小吃,無論是中華傳統小吃,或是異國風味小吃,每種每份的價格多在新臺幣200元上下。我們在一家名為「伊洛瓦底泰緬飲食店」的價目表上看到,打拋雞肉150元(新臺幣,下同)、酸炒馬鈴薯泥120元、涼拌海鮮250元,相當於人民幣40至60元不等。
在龍泉街靠近師大路口,一塊「舊香居」的燈箱廣告吸引了我們的眼球,燈箱的下方,有2個大大的「BOOK」和「書」字,原來這是一家書店。走進「舊香居」,寬敞的店堂裡,四壁皆書,多為文學、歷史、藝術方面的書籍,也有一些古籍善本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圖書。其中尤以藝術類圖書最多,從傳統書畫到現代美術,一應俱全,成為書店的特色。店堂內設有座椅,案几上放置著精美的圖書、圖片,供顧客休憩、欣賞。書店的女主人得知我們來自浙江,高興地連聲說「稀客,稀客!」從交談中得知,店主父親是山東籍人士,自己愛好中華傳統文化,故書店名曰「舊香居」。她還興致勃勃的告訴我們說:「南懷謹先生也是您們浙江人,曾在龍泉街上住過多年哩!」南懷謹先生於191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的一個書香人家,1949年春從大陸來到臺灣,畢生從事教學工作,學問博大精深,一生著述等身,是海內外著名的「國學大師」,一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近年來,南懷謹先生的許多著作在大陸出版,深受讀者歡迎。他熱愛家鄉,曾為金溫鐵路的建設出力,一時傳為佳話。女店主告訴我們,南懷謹先生剛到臺灣時,一家六口居住於龍泉街的一處菜市場中,當時的生活十分困頓清苦。雖身居陋室,還是先後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兩部傳世佛學專著,這也是他到臺灣後,鑽研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開山之作。因此,在南懷謹先生的回憶文章中,曾多次提到龍泉街。
從舊香居出來,我們搭計程車回賓館。晚上8點鐘,正是夜市最熱鬧的時候。作為一名來自寶劍之鄉龍泉的訪客,這次的臺北龍泉街之行,雖是那麼匆促而短暫,但龍泉街的美食,舊香居的書香,都已化為一種濃濃的鄉情,深深地留在我美好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