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台灣省臺北市,有一條路名為信陽街。這個充溢著濃鬱地域色彩的路名,多少會讓不少信陽人感到親切。
▲ 臺北市信陽街掠影
日據時期,臺灣是以「町目」來劃分區域管理,信陽街屬於明石町,位於臺北城內東北隅,據說其名是為紀念總督明石元二郎而命名。
▲ 日據時期南陽街周邊地圖
今中山南路、青島西路、公園路、襄陽路、信陽街、許昌街、南陽街、及常德街均在其內。當時由於總督府和相關政府機關均位於此區,交通相對而言也比較密集與便利。
▲ google地圖中顯示的信陽街、南陽街、漢口街等
《開羅宣言》之後,臺灣結束日據時代。不久之後,依據民國三十四年一月十七日公布「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所規定,各縣市在擬定街道名稱必須能夠發揚中華文化,民族精神或符合當地地理,習慣等意義。
地圖象徵權力。建築學者李幹朗表示,一九四七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第一件事就是將臺北街道名從日本名改為中國名。
▲現存的臺北府北門
決定改名大事的是一位上海工程師鄭定邦。當時臺北還是省轄市,範圍大概是今天的大同、中山、大安、萬華和松山區。鄭定邦曾向李幹朗透露,他是將一張中國地圖蓋在臺北地圖上,中軸線對準中山南北路,再將地圖上的中國地名填上臺北街道。
新的街道名和其在中國的地理位置相對應。如伊通街在臺北市的東北方,溫州、潮州街在南方,西藏、成都路、桂林路就在西南方。熟悉中國地圖的人,看到街道名,就能辨別方位。
其中以河南城市命名的街道共有六條,除洛陽街位於萬華區外,鄭州路、開封街、許昌街、信陽街、南陽街都位於中正區。
▲ 臺北市街區命名--河南省
直到1973年,當局制定「臺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釘辦法」,明定「街分別以各省之都市、史跡及本市重要地、河、川或地方慣用等名稱定名」、「如以省份、大都市、城市、史跡、名山、大川命名,應參照我國版圖相當位置取名。」,信陽街緊鄰臺北車站,商貿較為繁華。如今,這條街成為臺灣有名的美食街。
▲ 瓦法奇朵的檸檬烤比目魚佐辣醬脆薯
公認C/P值超高的瓦法奇朵,提供許多平價而高品質的餐點,無論是輕食、牛排或甜點,在選材與製作上都能看見老闆的用心。
▲ 瓦法奇朵--臺北信陽店意式西餐
也許是出於巧合,在臺灣與信陽有關的地名還有臺北懷寧街的信陽麵館,桃園市中山路的信陽大樓等,這些都表明臺灣與大陸難以割捨的文化脈絡。
▲ 臺北懷寧街上的信陽麵館
關於臺北的路名,著名作家蔣方舟曾在一篇名為《想像的祖國》的文章中寫道,這樣的布局,在當時,多少寄託了反攻大陸的夢想吧……65年以後,卻成了浮遊在中國大陸上的一張地圖,成了想像中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