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為何寧願損失1個億,也不接新電影?1句話告訴你答案!
從1982年的《少林寺》到1990年的《黃飛鴻》,從1992年的《笑傲江湖》到1993年的《方世玉》,從2006年的《霍元甲》到2007年的《投名狀》,李連杰給大家帶來了許多武俠巨著,這些優秀的作品也成就了他在娛樂圈大哥大的地位。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後,李連杰近幾年開始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了社會公益,開始慢慢的淡出娛樂圈。
然而,伴隨著李連杰的默默淡出,許多他「被死亡」和「被殘廢」的傳言不斷被杜撰出來。曉哥想想都覺得尷尬,這好好一活人,突然被人說死了,連追悼會的圖片都出來了,這得有多傷人!可是,面對鋪天蓋地的「死亡」傳聞,李連杰沒有出面澄清。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他是怎麼做到的?近日,魯豫的訪談中,李連杰的1句話給出了答案!
李連杰從18歲開始,就開始享受影迷的愛戴。當年拍完《黃飛鴻》,每當他走上街頭,遇到他的市民就會模仿黃飛鴻拱手作揖,然後再叫他一聲「黃師傅」。少年得志,一夜成名,這樣的名利多少人渴望不可求。魯豫說道,您就算可以放棄1億不接電影,也很難割捨這麼多觀眾的愛戴與擁護吧。李連杰在思考了幾秒鐘後,給出的答案讓人很是驚訝,他說:「我學習了20年,恰恰是為了扔掉這些掌聲」。
李連杰為什麼要扔掉這些掌聲呢?大家一定想不明白,曉哥也不懂。在這個追名逐利的時代,有人為了成網紅,明明開著跑車卻要假裝生活困苦的水泥姐;有人為了博話題,可以毫無底線甚至篡改國歌;還有人為了出位,甚至可以在全國觀眾面前「少穿一件衣服」。眾人趨之若鶩的事情上,李連杰卻選擇了背道而馳。訪談中的1句話說出了他的心聲:「我怎麼可以因為別人的讚揚開心,別人的不讚揚就不開心呢?那掌聲退去後,我還活不活了?」
李連杰扔掉這些掌聲,恰恰是為了更好的活著。少年得志取得了許多的名利後,他沒有迷失方向。沒有像吳孟達那般沉迷賭博女色,沒有像鄭伊健一般荒廢了人生,更沒有像六小齡童一樣吃著老本,而是選擇開始更精彩的人生。
李連杰從武術家,變成武打巨星,現在又要從武打巨星變成慈善家。雖然電影給李連杰帶來了榮譽,可是在他看來,電影只是他年輕時候該做的事情,過了那個年紀他就要改變了。從推掉《臥虎藏龍》和《黑客帝國》的片約後,李連杰就放慢了電影的腳步,創立了壹基金,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正是因為作品產出變少,媒體曝光度減少,才有了「被死亡」的傳聞。
李連杰為何寧願損失1個億,也不接新電影?訪談中的1句話可以看出李連杰已經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境界。這樣的李連杰,大家佩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