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丁小雲公布,今年1月自己兩部作品在豆瓣閱讀上的銷售收入為29118.33元。在此之前,能在電子書付費市場分得一杯羹的作品絕大多數為小說,而丁小雲的兩部作品均屬於雜文,並且作品發布在一個上線僅半年多的新平臺上。丁小雲的稿費清單讓不少人大跌眼鏡的同時,也讓業界意識到,中國電子書付費閱讀市場開始有所起色。
雜文領域的小奇蹟
不久前作家丁小雲在豆瓣上發的一條廣播引發了廣泛關注,廣播的內容是:「剛剛收到豆郵通知,我在豆瓣閱讀的1月收入已發放:『親愛的丁小云:你的作品 《論文藝女青年如何培養女王氣場》(定價1.99元),《7天治癒拖延症》(定價5.00元)正在豆瓣閱讀出售。從1月1日到1月31日,作品總共銷售8272份,共計銷售收入為29118.33元……』。」
這個收入在整個電子書市場領域並不算高,去年的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首富唐家三少五年的個人收入已達到3300萬元,就連排名第20位的網絡作家五年收入也有200多萬元,前20位作家五年的收入合計更是高達1.77億元。為何丁小雲區區兩篇文章不到3萬元的收入卻能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
對此,華文天下圖書有限公司總編輯楊文軒認為,這與丁小雲作品的題材和體裁有很大的關係。以往能在電子書付費領域取得較高收入的作家創作的都是類型小說,題材多為玄幻和穿越。在網絡作家富豪榜上,排名前五的作家都籤約自盛大文學旗下文學網站起點中文網,其他上榜者也多為起點中文網的籤約作家。而丁小雲在豆瓣上出售的兩篇文章都屬於非虛構類的雜文,而且丁小雲自己也是一個自由撰稿人。「作者通過網絡寫作獲取收入本身不是新聞,但是在雜文、散文這個本身就小眾的寫作領域賺錢,已經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蹟了。」楊文軒如是說。
分眾化社區化平臺助力
就如作戰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在數字出版這條產業鏈上,有了合適的內容還得需要合適的平臺。丁小雲的成功還得益於把作品發表在合適的平臺上。楊文軒表示,豆瓣定位的受眾人群偏向於文藝青年,而丁小雲的兩本書都帶有小資情調,作品與平臺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作者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細分的市場,那麼他的作品投放就會更有針對性。
對此,資深網際網路編輯出版人張金表示贊同,「電子書市場已經度過粗放階段,現在很多電子書平臺,一上來就打八萬種、十萬冊、海量圖書這樣的口號,這不應該成為常態,電子書銷售平臺應該首先分析受眾,像丁小雲就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平臺藉助恰當的支付方式推出了恰當的作品,不要指望一本書所有人都看,這是一個受眾細分的時代」。
據豆瓣網數據顯示,豆瓣用戶逾77%擁有本科及以上的學歷,約一半用戶的年齡在25歲至35歲之間,且70%以上的用戶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這部分人群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較高的消費潛力。豆瓣的用戶規模多年來穩健增長,2012年月度覆蓋用戶超過1億,在2010年豆瓣就積攢了4500萬活躍用戶。
豆瓣閱讀擁有大量的用戶以及用戶黏性高的社區是丁小雲選擇豆瓣閱讀作為自己作品發布平臺的原因之一,「豆瓣閱讀的作品在豆瓣網的傳播效果很好。例如一個讀者試讀或購買了一本電子書,只要他沒有設置隱藏,那麼所有關注他的人都能看到他正在閱讀哪本電子書,這有點像病毒式傳播」。丁小雲介紹道。
小眾讀物也需尊重市場規律
今年1月,雲中書城發布了《2012年度中文數字閱讀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今年1月,雲中書城移動端用戶數已經突破1600萬,77.16%的用戶願意為內容買單,明確表示不願意付費的用戶僅佔12.1%。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前年知名博客作者阮一峰的一個實驗。
2011年5月,阮一峰在自己每篇博客底下加上了一個按鈕,讀者在讀完文章後可以自願點擊這個按鈕給作者支付0.99元人民幣或者0.99美元作為回報。一年之後阮一峰公布:截至2012年5月,阮一峰在一年時間內一共寫了88篇博客,共計收到1079筆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幣4106.04元。阮一峰還算了一筆帳,他每篇博客的讀者人數平均接近兩萬人,根據收入統計,推算出這兩萬人中僅有12人願意付款,這代表了他博客的「轉化率」(即訪問者轉化為消費者的比率)不到0.1%,而電子商務網站的正常轉化率大概是2%到5%。阮一峰在博客中感慨:「嗚呼,付費閱讀的艱難可見一斑。」
丁小雲透露,現階段電子書出版的稿費收入並不穩定,也有一些小有名氣的作家,在微博上稱他們在豆瓣閱讀上一個月的稿費收入還不到100元,所以這個市場仍需要培育。在談及如何將付費閱讀市場培育起來時,丁小雲認為最主要是尊重市場規律,「記得國內某家算是業內最成功的圖書公司的編輯曾說,他們的成功秘訣就是像賣洗衣粉一樣賣書,這說法可能有點刺耳,但這樣銷售大眾讀物恰恰是尊重市場規律的表現。銷售小眾讀物也一樣,同樣也要尊重市場規律。這需要數字出版方打破傳統出版機構高高在上的姿態,作者和讀者其實都是它們的客戶,只有給予客戶足夠的尊重,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回報」。
平臺化或將成趨勢
楊文軒曾預測,數字出版會讓產業鏈越來越短,未來的出版行業或將是由讀者、作者和平臺三方共同組成的。丁小雲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預言,因為豆瓣閱讀採用的是一種新的作品投稿。丁小雲告訴記者,豆瓣閱讀的平臺上,編輯不會介入作家的寫作,後期大部分營銷工作也主要依靠作品自身品質和作家的自我營銷。所以豆瓣閱讀在數字出版產業鏈條中扮演了一個連結作者與讀者的平臺作用。
對於這樣一個平臺的意義,楊文軒認為首先可以降低寫作門檻,因為傳統出版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審查體系,這個體系是人為的篩選,一部作品能不能出版跟編輯的個人興趣有很大關係,而這種自出版平臺就像是海選的形式,只要文章達到了一定的質量和寫作水準就可以先放上去,然後由讀者來投票,這樣作者就有更多展示才華的機會。另外,自出版平臺能降低成本,傳統出版需要印成紙質書,成本相對高很多,這樣出版社在考慮要不要出一本書的時候會有更多的顧慮,而像豆瓣閱讀這樣的平臺相對來說成本低、風險小,草根作者都有一展身手的機會,所以這種電子書出版商的平臺化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未來數字出版將建立「作者、平臺與讀者」的產業鏈
作家
數字閱讀市場作家類型代表 出版形式
傳統作家(莫言) 紙質書的電子版
籤約作家(唐家三少) 與網站籤約寫作
自由撰稿人(丁小雲) 借力自出版平臺
平臺
亞馬遜是全球範圍內提供電子書銷售的最大平臺,如今,亞馬遜平臺上更多的是電子書作者「自出版」的內容。此外,在國內還有包括豆瓣、三大運營商、網絡文學網站在內的數字出版平臺。
讀者
統計時間 各電子書平臺讀者數量
2013年1月 雲中書城為1500萬
2012年12月 中國移動數字閱讀為3.58億
2012年10月 豆瓣閱讀為6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