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我們來到了渾源縣城東南7公裡的恆山腳下。「山之尊者為嶽」,北嶽恆山的名號吸引我們來此一探究竟。
兩個小時的攀爬,終於到達主峰——天峰嶺。迎風遠眺,恆山的地勢、建築群和古松別具風採!
恆山主峰海拔2016米,山勢陡峭,谷大溝深,關隘險要,連綿數百裡,即是一壁河山的天然屏障,又是逐鹿中原的戰略要地。內長城在恆山山脈中蜿蜒,寧武、雁門、平型諸關相望,北屏雲燕,南藩三晉。恆山自古即為「中原鎖鑰」、「華夷之限」。
北魏道武帝在這裡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戰國的李牧,秦朝的蒙恬,兩漢的周勃、衛青、霍去病、李廣,唐朝的尉遲恭、薛仁貴,宋遼的楊家將、 肖太后,明代的徐達等,都曾在恆山腳下縱橫馳騁,建功立業。
恆山上的古建築群大多由道教建築組成,分布在山坳裡,峭壁下,懸崖上,樹叢中,因受地形限制而擺脫了廟宇宮殿中軸對稱的束縛,在布局造型上顯得頗為自由瀟灑,充滿生氣。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由人來構建的仙境鬼域實際上是人間生活的折射。北嶽恆山的主宰神靈不但有辦公的朝殿,休憩的寢宮,還有用於整理儀容的梳妝樓和會客的會仙府……。
朝殿始建於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入崇靈門覲見朝殿,須登陡峭險峻的103級臺階,正如徐霞客遊記:「登如緣壁行,以手足鋸地始上」。
寢宮俗稱「舊嶽廟」,最早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是恆山古建築之祖。廟宇屢建屢毀,直至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再次擴建恆山宮觀,改為寢宮。寢宮是北嶽大帝及帝後的休憩之所,隱於幽龕,嵌入石窟,與處理朝政大事的朝殿相比,多了一份溫馨與靜謐。
恆山的古松風骨奇傲,或直立於丹崖上,或倒掛在絕壁間,如傘撐開,似鳥展翅,形成恆山的奇特景觀,仿佛是曾在此馳騁疆場勇士們的化身。
恆山群峰拱衛,氣勢非凡,被稱為「天下形勝處,兵家臥虎地」之「絕塞名山」。秦始皇親臨觀瞻,漢武帝來此祭祀,北魏太武帝曾蹬頂天峰嶺,唐玄宗封北嶽神為「安天王」。 聖祖康熙帝為恆山親筆御題「化垂悠久」匾額。「恆山之險,可折天下脊,得恆山者得天下」,也許這才是皇帝們拜謁恆山的緣由,或是恆山貴為「五嶽」之一的最佳註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