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福建龍巖長汀中復村】
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的中復村,是我今年「重走中央紅軍長徵路」的第一站!
之所以選擇中福村作為我今年重走紅軍長徵路的起點,是因為:
中央紅軍是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於都等地出發,向紅二、六軍團所在地的湘西進軍,開始長徵。
四支紅軍隊伍長徵路線的地理最東端點,就在中復村。
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也記述長徵了是「從福建的最遠的地方(長汀縣鍾屋村)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陝西北道路的盡頭(吳旗縣吳起鎮)為止」。
中復村,原名鍾屋村、中屋村,1929年紅軍攻佔長汀城,改村名為紅屋村,這裡亦被稱為「紅軍長徵第一村」。
紅色的「紅軍第一村」碑,豎立在村口!
沿著村中的主街道,我首先來到了觀壽公祠,這是村中的紅軍長徵陳列館。
紅一方面軍九軍團從這裡出發開始長徵,紅一方面軍九軍團、紅一軍團和二十四師共2萬多人在村旁邊的松毛嶺進行的松毛嶺保衛戰,這兩件與長徵有關的重大事件都和中復村有關。
觀壽公祠前的「紅九軍團長徵二萬五千裡零公裡處」石碑,告訴了我們:紅九軍團是長徵中走的最遠的軍團。
今年,我的重走紅軍長徵路,也是從這裡正式開始!
(觀壽公祠的背後就是松毛嶺)。
1934年9月中旬,國民黨為「圍剿」中央蘇區,以數倍於紅軍的兵力,向蘇區的東大門松毛嶺發起猛烈攻擊,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和近萬名地方武裝為保衛蘇區、掩護紅軍主力轉移,浴血奮戰在松毛嶺上,松毛嶺戰鬥指揮部就設在中復村觀壽公祠。
9月30日,紅九軍團撤離陣地,在觀壽公祠門前的大草坪舉行了誓師大會,告別鄉親,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
因此,紅九軍團長徵出發地是福建長汀鍾屋村,也就是今天的中復村,集結地是長汀古城,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的出發地是江西會昌。
成立於1933年10月28日的紅九軍團,是由紅三、紅十四師和獨立第一、二團組成,隸屬於紅一方面軍,這是一支「邁出中央紅軍長徵第一步」的英雄部隊。
紅九軍團成立之初,羅炳輝為軍團長、蔡樹藩為政治委員、張翼為參謀長(後由郭天民接任),李濤為政治部主任。1935年2月,由何長工接任政治委員。
走出觀壽公祠,我來到了紅軍橋,這是一座始建於明朝的廊橋,長12.1米、寬7.1米,俗稱接龍橋。
這座不大的橋,記載了厚重的紅軍歷史,眾多的開國元勳曾經從此橋上走過。它還先後承載了紅一、三、五、九軍團和紅軍東方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二十四師、蘇區福建軍區部隊等10萬多人南下、北上的腳步。
紅軍在這座橋上為百姓義務治病,分發打土豪繳獲的物品和救命糧、救命鹽。
當年這座橋前橋的四根木柱上,分別刻有一條量身高的標線,它和帶刺刀的槍一樣高,意味著身高達到標線的青年就可以參軍了,也意味著這是一條生命的等高線。從這座橋上穿上紅軍軍裝走上革命道路的當地青年有兩、三千人之多!
在松毛嶺戰鬥期間,也是在這座橋上設立了紅軍徵兵處。當年的鐘屋村,在這座橋上上演的是: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爭當紅軍的一幕幕動人場面!
和紅軍橋相連的是村子裡的一條老街:紅軍街。
我從上海出發,自駕到第一站的沿途的路線、路況、景點等即時遊記信息,請點擊↓
第一天:中國·行丨2018再次出發,我和「團長」帶著大家的夢想啟程!
第二天:中國·行丨第2天:風雨兼程行路,龍虎山宛如雨後彩虹,美極了!
第三天:中國·行丨第3天,紅色後龔村,重溫誓言!永遠不忘初心!
第四天:中國-行丨第4天,到達長汀!有意義的節日、有意義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