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徵路 騎行第3天

2020-07-26 長官漫記

7月25日 晴 鐵山壠鎮


路線:於都-利村鄉-禾豐鎮-鐵山壠鎮

今日只有40km


23日,嚴重低估了長徵路線的複雜性,搞到筋疲力盡、膝蓋都痛了,長此以往必不可長久,重走長徵路,考驗的並非一時的速度,而是耐心持久。

若是把身體累垮,半月板損傷、乃至廢膝蓋,那是得不償失的。

由此,決定把前兩個月的行程調整到40公裡左右/天,讓身體和體能經過一個適應期,再加量會比較科學合理。


騎行心情指數:微笑臉


早上徑直奔往第一目標:長徵渡口,這個被自己視為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第一步的渡口。

前天騎經過於都河,今天又到當年紅軍長徵第一現場長徵渡口,讓人心潮澎湃、猶有萬傾波濤拍岸之感。


重走長徵路 騎行第3天


於都河 、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到在哪?

貢水從于都縣城流過,它也被當地人稱作:於都河。

於都河,並不是什麼小河流,它可是貢水流經縣城,寬的地方目測有500米,看地圖窄處也有400米左右。

走在渡江大道上,讓人很是慨嘆,1934年中央紅軍正是從於都河突圍,突圍在當時是秘密行動,時間是1934年10月16日傍晚時分。

中央紅軍的另一路是從福建長汀出發。

因此,中央紅軍出發地實際是兩個,一個是江西於都,另一個是福建長汀。

何去何從,目的地是哪裡?誰也不知,只是接到中央命令迅速從此地突圍轉移。

今天的我也是如此,也不知道未來要何去何從,只知道騎行重走長徵路,是自己兩年前就想好的一件事,時間到了就出發。

當年中央機關、紅軍將士們知道要即將長徵嗎?

當年以王明、博古為首的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使得中央蘇區很快被毀於一旦。

瑞金的群眾基礎,是多麼的好,24萬人口的瑞金,參軍達到11w人參加紅軍,最後還是不得不從瑞金離開,從於都河突圍的紅軍有8.6w,瑞金2.4w紅軍估計就在其中吧!

這次轉移在當時,是由中央3人團做決定的,也就是博古、李德、周恩來同志,並沒有經過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毛主席當時都不清楚,即便開會毛當時也沒有資格參加了,從第四次反圍剿開始,他就已經在軍隊裡沒有任何職務了,戰爭年代沒有軍職,相當於沒有任何實權。

當時轉移去留的人員安排,基本都是由博古和李德決定,周恩來都沒有決策權,當時政治是博古負責、軍事是李德,周恩來只負責組織軍事計劃實施。


重走長徵路 騎行第3天


蘇區中央紅軍的去留

左傾領導,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把一些跟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都留下來了,

陳毅是在轉移前負傷,主動選擇留下打遊擊;朱德同志也是最後幾天才接到轉移的決定。

尤其毛主席。這還是恩來同志的反覆堅持,才讓他們在最後同意讓毛主席也參加轉移,但還是有不少領導被留下來了,比如:陳毅、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何叔衡。

留的留,走的走,留下來的和走的,往往就是永別。

看歷史資料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個:

一個是毛主席弟和毛澤覃,毛澤覃是被留在蘇區繼續堅持遊擊,率部轉戰於閩贛邊界的崇山峻岭,之後1935年4月就在瑞金紅樹林,為掩護遊擊隊員脫險而犧牲,年僅29歲。

另一個是何叔衡和林伯渠(延安五老、開國大典由他主持),林當時離開的時候,何與林徹夜長談,當時也沒什麼別的東西相送,最後是把自己穿的毛衣送給50歲的林伯渠,1935年2月在長汀突圍時犧牲,時年59歲。

這樣的因為去留不同決策,導致天人相隔的故事,枚不勝舉,之所以對這兩個故事記得很清楚,是因為這兩位都是湖南老鄉


騎行分享:

1,今天的40公裡,路面其實非常好騎,90%路段是跟高速一樣的瀝青路面,騎起來是蠻舒服的。

不過爬坡就像永遠都免不了似的,爬完一個又有一個等著你,經過前兩天的適應期,現在對於爬坡開始進入麻木期,遇到它,心裡只有一句「來吧」!

2,比較危險的是,今天的省道s218和縣道x450僅是兩車道,沒有非機動車道,等於跟右邊的車輛「搶」路。

大貨車們總是絡繹不絕,我們跟車輛的距離,只有1米左右,近的讓人髮指。可又不好亂改長徵路線,我們要完全按照紅軍長徵所經的村鎮來走,所以,只能想辦法多加注意來往車輛,儘可能的靠邊行駛。

大車交匯的時候,我會選擇停下來,雖然費時間但安全。

3,一路都算比較順利,上午看完長徵渡口已經7點半,之後經利村、禾豐鎮,11點多,抵達鐵山壠鎮;跟前面2天騎行比起來,算比較

4,於都人民看起來比瑞金人民更加輕鬆灑脫,很多人早起鍛鍊、老人家還在江邊能夠跳起華爾茲舞


路線詳細情況:

於都-利村鄉 15.7km

利村鄉,紅軍長徵經過的時候叫黎村,後來68年改的名叫做「利村」。

從於都出來,不久就上了省道S218,沿著它騎行將近10公裡,就到達了。

這一路車多、大貨車也多,雖然是省道,但是只有兩條車道,完全沒有非機動車道,騎行經過這條道的話,加倍小心。

爬坡比較多,若非昨天休整一天,這個十多公裡肯定也是非常耗費體能的。


禾豐鎮 12.1公裡

紅軍長徵過黎村後,就是到禾鬥鄉,現在已經找不到禾鬥鄉了,百度是直接給這個禾豐鎮,查了下歷史資料,從紅軍路線推測,應該是今天的禾豐鎮 ,不會有大錯。

這一路上坡路更多,沿著x450一路10多公裡直接到了,爬坡總是最累人的,還好漸漸進入適應期了。


鐵山攏鎮 10.8km

這一路相對前面兩段,算是比較少爬坡了,基本爬一個坡,就給你「回報」一個下坡,算是打平了。

中午在這裡午餐,並找好住宿的地方,買個冰西瓜到酒店,下午午休片刻,就開始正常辦公了。​​​​

相關焦點

  • 重走長徵路 騎行第11天 【廣東-湖南】
    72公裡以上,60多公裡行駛在京廣線,路牌是標【G106】 今日第1目標是城口鎮,中間有2個打卡地,一個是【紅軍烈士紀念碑】,另一個是快到城口鎮的時候,有個【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這就是上午行程 丹霞大道 下午是臨時決定直接趕赴汝城,沒想到卻成為騎行重走長徵路以來最苦難的一天,事後查資料才知道爬的那個九曲山,是南嶺山脈的中部,與之交接層巒疊嶂的又是羅霄山脈,這是真正的南嶺之地。
  • 重走長徵路 騎行第17天 【湖南永州】
    8月17日 晴 寧遠路線:藍山縣-祠堂圩鎮-寧遠縣 41公裡1、昨晚在藍山縣酒店休息的時候,居然有人從門縫下塞傳單進來,我天。。。 3、今日行程只有41公裡,全程以平路和小上下坡為主,需要下來推坡不過2次,不到11點就已經抵達寧遠縣了,很輕鬆就完成騎行任務了,像這種路的話,是比較好緩解我多日來的身體不適的
  • 重走長徵路 騎行第19天 【廣西桂林】
    8月19日 陰轉小雨 灌陽 路線:道縣-仙子腳鎮-永安關-文市 52公裡 道縣北路,轉華新大道入S323,在永安關附近轉入S302,一路直接到文市鎮騎行困難度:1.5星2,在找吃早餐的地點的時候,一騎就上了S323了,今天還是梁兄提醒我看頭頂處,有個【烈士紀念園】的指示牌,一搜索距離1.5公裡,來回就是3公裡路,今天有52公裡的l路程,還有2個比較大爬坡,中午、下午還會下雨。若是去參觀的烈士紀念園,可能要下午才能到文市鎮了,還會遇上下雨。考慮了下,還是決定去,畢竟下雨遲早會面對的,而烈士紀念園未必正好遇上。
  • 重走長徵路 騎行第16天 【湖南永州】
    8月16日 晴 藍山 路線:臨武-楚江鎮-新圩鎮-火市-藍山 52公裡 從酒店出來,先上韓山北路騎行1.1公裡,就到S324了,之後沿著這條省道騎行約19公裡,過新圩鎮後轉村道,再進入X050,由古城路入藍山縣城。
  • 山東莒縣喜德盛俱樂部重走長徵路第六天——騎行黃河
    騎行黃河(重走長徵路)第一階段環騎青海湖完美收官。四天行360公裡,要是平常,一天就可以搞定。在3200多的海拔數據也不錯環騎青海湖線路騎行黃河活動8.18號我們一行來到了青海省西海鎮~結束後第一件事就是帶著何乃磊主席和王有祥老師為助力「騎行黃河,愛我中華」的書法作品帶到了這裡的國家原子城紀念館展出。得到了紀念館領導和參觀者們很高的評價。紀念館還同時把《沂蒙畫派概論》以及我們的這次黃河騎行攻略也收藏了,並對我們的這次騎行活動大加讚賞。騎行到哪裡,我們就把我們的「莒文化」傳播到哪裡。這是我們的使命和擔當,也感謝莒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們對我們的傾力支持!
  • 重走長徵路 騎行第18天 【湖南永州】
    8月18日 晴 道縣路線:寧遠-祠堂圩-白芒鋪-道縣 從湘妃大道騎4公裡,上S323,之後一直沿著省道S323,騎行30多公裡,再由月巖東路進道縣縣城。騎行困難度:1.5星感想/分享:1、寧遠縣入住的酒店,估計有40多平,在房間裡都可以散步;當時訂酒店的時候,跟前臺小妹聊的比較愉快,可能給的豪雙房,房間大住起來的確是舒服很多,這要感謝小妹,床是長徵路上,睡過最舒服的。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酒店大廈裡有酒吧、ktv,晚上各種咚咚咚,比較吵鬧,其他都很不錯。
  • 92天、12174公裡,2018自駕「重走中央紅軍長徵路」:第1站!
    【第一站:福建龍巖長汀中復村】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的中復村,是我今年「重走中央紅軍長徵路」的第一站!之所以選擇中福村作為我今年重走紅軍長徵路的起點,是因為:中央紅軍是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於都等地出發,向紅二、六軍團所在地的湘西進軍,開始長徵。四支紅軍隊伍長徵路線的地理最東端點,就在中復村。
  • 成都:「紅軍小戰士」重走長徵路 傳承紅色精神
    成都市大邑縣晉原初中已連續開展三年重走長徵路活動。  今年是紅軍長徵85周年,為了讓廣大未成年人牢記歷史、飲水思源、不忘初心,傳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徵精神。近日,成都市大邑縣晉原初中開展第三屆「穿越橫山崗,重走長徵路」教育實踐活動。活動以「弘揚長徵精神,爭當時代先鋒」為主題,在廣大中學生中傳承和弘揚英雄烈士精神、愛國主義精神。
  • 自駕遊重走長徵路
    本報訊 (記者 郭紅文 實習生王龍李小將)為紀念長徵勝利70周年,三秦都市報和全國知名媒體及單位將於8月1日—9月1日推出「重走長徵路 喜願傳中國--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大型紅色自駕之旅」活動,將沿著紅軍的足跡,重訪老區,展現老區的新面貌、新變化。
  • 國家旅遊局發布「重走長徵路」國家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這是「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現場(12月1日攝)。12月1日,「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在江西省于都縣啟動。12月1日,群眾在「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上參與騎行活動。當日,「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在江西省于都縣啟動。
  • 重走長徵路
    於是,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裡,重走一段長徵之路,既是體驗一條紅色革命之路,同時也是一條文化自然巡禮與探險之路,與自駕遊、戶外運動、徒步越野有著天然的契合。傳統意義上的「公園」是以休憩娛樂為主的場所;而「國家文化公園」作為一項文化工程,則是要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形象塑造、傳統繼承、文化傳播和精神弘揚。
  • 人們為什麼熱衷於重走長徵路
    人們從不吝惜用各種動人的詞彙讚美和謳歌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徵。而長徵經歷的苦難及其開創的精神,卻難以用言語窮盡。這幾萬裡漫漫徵途和那些衣衫襤褸的紅軍將士們創造的英雄傳奇,始終像謎一樣充滿著魔力,吸引著無數後來人。幾十年來,一批又一批人重走長徵路,一遍遍追根溯源,探尋究竟,仿佛只有親身經歷一次,才能真正體驗長徵,領悟長徵精神的真諦。
  • 蘇州水上運動健兒「划船重走長徵路」
    本報訊(記者 凌欣煒)「划船重走長徵路」陸上賽艇大比武活動正在蘇州市網球與水上運動業餘體校進行,從8月3日到10月1日,蘇州61名水上運動健兒將通過陸上賽艇划船測功儀分段完成12500公裡的長徵總裡程,展開體能大比武的同時打牢體能基礎。
  • 2020《騎聚紅土地 重走長徵路》寧化縣全國自行車公開賽開始報名
    福建寧化《騎聚紅土地,重走長徵路》全國自行車公開賽,已成功舉辦了4屆,2020年12月5—6日,將在寧化縣城區隆重舉辦第5屆。目前,賽事籌備工作基本就緒。為弘揚長徵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福建省體育局、省文化和旅遊廳、省黨史與地方志辦公室、團省委、省老區辦、三明市人民政府將於今年12月5—6日,在寧化縣共同舉辦「風展紅旗如畫 騎聚綠都三明」 2020《騎聚紅土地 重走長徵路》第5屆全國自行車公開賽。
  • 本報記者重走長徵路!
    本報記者重走長徵路!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啟動儀式在於都舉行致敬長徵先烈,弘揚長徵精神。國機智駿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兼贛州基地總經理趙志剛說, 舉辦本次「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既是緬懷又是弘揚;是出發也是重生,更是開創。
  • 《重走長徵路第112天》2019.1.20遵義市泗渡鎮32km
    365重走長徵路總部先鋒隊與全國紅色景區信息採集辦公室副主任王湔鉼同志我們在烈士陵園前合影,朗誦了毛主席的《七律·長徵》後出發,一共11人,真的是「大部隊」了。我第一次穿著紅軍服行軍,很高興。對面是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今天走路有點難受,天一直煙雨濛濛
  • 重走紅軍長徵路用哪種旅行方式比較好呢?徒步、騎行、自駕、包車
    二萬五千裡長徵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為了發揚偉大的長徵精神,就出現了重走長徵路的旅行熱潮。每當我們讀到長徵這段歷史,是不是也有重走長徵路的想法?在當年紅軍走過的長徵路上,重要的地點和節點都建立了紀念館,紀念園,紀念碑,紀念地等,成為了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 重走長徵路——《見證長徵》行動簡介(圖)
    7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裡長徵。在整整兩年中,紅軍長徵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70年後的今天,三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來自不同地方的男子,因為同一個理想——重走長徵路而聚在了一起。
  • 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饒娟)12月11日,「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貴州省2020年重走長徵路(第七輪)活動在六盤水市盤州市紅二、紅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啟動。在紅二、紅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參會人員參觀了陳列館,通過實物展陳和解說,重回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重溫紅軍長徵艱苦卓絕的光榮歷史。
  • 張駿《重走長徵路》畫冊首發
    《重走長徵路》畫冊作者張駿。中國青年網記者 暴英霞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 暴英霞)為銘記歷史、弘揚革命傳統,由人民出版社讀書會主辦的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歌詠會暨張駿《重走長徵路》畫冊首發式於10月15日在北京天橋藝術大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