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嶺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圩口眾多,湖面廣闊,盛產各種魚類,自古以來都有「魚米之鄉」之稱。
最為神奇的莫不是鳳凰魚(也叫麥魚),每年芒種前後,猶如天外來客,成批的在河裡活躍。因為當地的老百姓不知道來不影去無蹤的小麥魚,究竟是從沙裡長出來的,還是從石頭縫裡磞出來的,故也稱它們為「石魚」。
鳳溪村有一條小河,叫鳳溪河,鳳凰魚就產於此處,河上曾有一座小橋叫鳳凰橋,該橋如同分水嶺,鳳凰魚過了橋後,則變成普通麥魚,其品質會有所下降,但仍是魚中精品。
鳳凰魚長僅2—2.5釐米,同小魚苗一般,背上有金黃色鳳凰斑紋,通體透明,嬌小玲瓏的模樣十分可愛,是麥魚中的精品,當地老百姓習慣稱之為「鳳凰魚。」
鳳凰魚產於沙質河床的河溪之中,雨水、潮水多產量就高,只能在清水裡存活,每年芒種後才現身。它們的活動也有一定規律,陽光普照時出現,一來就是一批,捕撈後要間隔2、3天才能再捕撈到,捕撈期僅20餘天,一年只出現一次。
記憶裡,媽媽和隊裡的婦女去鳳溪河撈過鳳凰魚的,用筲箕還是竹籃撈的,我已經不記得了。依稀記得媽媽說過鳳凰橋和小麥魚,以及狀如麥粒的小魚在魚簍子裡活蹦亂跳的畫面。
我記得媽媽用蔑籃裝著小魚去池塘邊洗乾淨,回家後擱置一邊瀝乾水,然後生起柴火鍋燒至鍋熱時再將小魚烘焙,最後倒入篩子裡放到太陽底下曬,直到曬至小魚全身乾燥生出香味,才用一個塑膠袋子裝起來密封。
什麼時候想吃了抓一點出來,放進兩個雞蛋,蒸一碗蛋羹,鮮香爽滑的口感至今忘不了;也可以將小魚乾和新鮮的辣椒麵子或者黃豆醬攪拌,待米飯燒開,舀出米湯時,將攪拌好的魚鮮辣椒麵子放到柴鍋飯頭上蒸,等到聞到飯香時,小魚辣椒醬也就差不多蒸好了。
此刻的醬裡不僅有著鹹辣,還透著魚鮮,在那個沒什麼可口飯菜的年月,僅是兩勺子魚鮮辣椒醬,就可以吃上兩大藍邊碗米飯。
許是那個年代的美食太有限,才至於吃什麼都那麼香,許是那時候的食材都是純天然,才讓味蕾永遠記住了那個味,許是那個年齡段太純粹,以至於記住的都是美好。
如今吃什麼都感覺寡淡無味,吃飯的本身不是享受,不過是為續命。我對兒時生活過的鄉村是懷念的,假如將來有可能,我還是願意到農村去過自給自足的生活,抓魚捉蝦,養菜種瓜,自己動手的日子,定會過得有滋有味。
近日,總在微信群裡看人發家鄉的山水村落,特別是鳳凰橋下的鳳凰魚,往事仿佛一下子把人攫住,真的好懷念,那些苦中作樂的日子,當然我那時年幼,又何曾嘗到苦,記住的全是快樂。
據說鳳凰橋下的鳳凰魚曾是上供給朝筵的供品,由此可見鳳凰魚的稀缺和貴重,史料記載,安慶地區,桐懷一代,鳳凰魚只生長在羅嶺的鳳溪河,產量非常稀少。
如今受環境汙染,莊稼的農藥殘留影響了鳳溪河的水質;還有鳳溪河的水域與長江隔斷後,所蓄水量大幅降低,河上又攔埂築壩,使鳳凰魚喪失了生存的空間,以至於鳳凰魚的產量在逐年減少。
保護珍稀物種,人人有責!期待羅嶺人愛惜家鄉的山川河流就像珍愛自己的家園一樣忠心赤誠,只有乾淨的山水好的環境才留得住生靈啊!